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走进秦岭南坡——中国人自己的“优山美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刘龙 魏韬 时间:2020-09-25

秦岭腹地汉中洋县华阳小镇  丁小村/摄


丁小村在秦岭山地


秋季行走中国最美乡村公路——高江公路,宛如走在画幅中  马瑞萍  摄


  认识秦岭有很多种方式,比如丁小村——以非虚构的写作方式,抒写对于秦岭的眷恋与忧思。在秦岭南坡,这片舒缓湿润的秦巴山地,丁小村行走其中,体味着草木间蒸腾而出的山水气象。面对故土中的叠嶂山峦,从难以跨越的悲凉到难以割舍的眷恋,《秦岭南坡考察手记》勾勒出丁小村仰望秦岭时的心灵轨迹。 
  “什么时候才能让石头回到河里、回到山里、回到它原本居住的家园呢?”保护秦岭也有很多种方式,摒弃坐而论道的夸夸其谈,让盗挖的草木回到山里,让被采的石头回到河里,这最朴素的认知便是对自然的尊重——这也是丁小村考察之后的真切感悟。 
  本期,我们邀请作家丁小村做客“秦岭会客厅”,一起走进秦岭南坡,坐看云起。
 
  作品关注秦岭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 
  主持人:读您的《秦岭南坡考察手记》的时候,有一种很奇异的感觉,秦岭北麓和南麓被称为“北山”和“南坡”。对于南坡您似乎倾注了更多的感情。您在书里写道:“这样的缓慢攀爬,更能领略秦岭的丰富与博大,我的目光被秦岭南坡的舒缓绿地吸引。”为什么将探寻的目光聚焦于秦岭南坡? 
  丁小村:秦岭北陡南缓,北坡短促而且陡峭,南坡则相对舒缓宽展,另外南坡处于南来季风爬升段,所以秦岭成为气候分界线,南坡更能体现亚热带气候特点,温暖湿润,更适宜人居,这也造成了秦岭生物的多样化。这是我个人对南坡感兴趣的缘由。另外,是因为秦岭南坡是秦巴山地的构成部分:我从小生活在秦巴山区,对南坡更熟悉,特别是人文地理和自然风情,耳濡目染、朝暮相处,我更愿意在写作中倾注这份感情,也更能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主持人:面对秦岭,您对它仿佛有一种复杂纠结的心情:急切地想越过眼前的山峦叠嶂,就像您书里袒露而出的:“一个少年,眼前的高山矗立,与天相接,飞鸟难以飞越,仰望中令人窒息,一种难以跨越的悲凉、一种没有出路的茫然,强烈地袭击着我。”而跨越之后,又时常眷恋、回望那里的一草一木。不同时间段,是否不断地在重新认识秦岭,解读秦岭? 
  丁小村:您说的非常好。的确如此,一个人对于一片乡土,特别是对于自己的生长之地,是带着人生体验和认识的痕迹的。对我来说,作为作家来观看这片土地山水,既是观察者也是体验者,是生在其中,也需要笔在其外——认识它又超越它,这是作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另外,我写作了许多关于秦巴山地的文章,其中很多也写到世代居住此地的人们,他们有的居住在偏僻的深山中,一方面他们需要发展,需要改善生活和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他们又本能地想要守护自己的传统、传承自己的文化——这种矛盾,其实也是当下我们所有人都面临的矛盾。如何达到发展和守护的合理平衡,也许是当今整个世界都面临的问题。作为作家,有必要写出这种思考和忧虑。
 
  主持人:《秦岭南坡考察手记》里的行走路线,大体上是从最西边的略阳县,到最东边的商南县。但我发现,并不是完全连成一条完整的线路,而是有选择性地对一些县区考察,这其中是有取舍地进行筛选,还是顺着国道一路向东?具体路线和行程是如何安排的? 
  丁小村:因为我并非专业作家,上班之外,还身兼别的工作,所以不能完全抽出一大段时间,比如一年或者三年,来踏访考察秦岭,我是零零碎碎行走的,也利用各种可能,比如参观或访问。当然我写作中尽量关照整个秦岭南坡(如您所说从西边的略阳县到东边的商南县),但我也并没有完整考察这个片区,有的地方多次深入,有的地方走马观花,有的地方依据一些资料。《秦岭南坡考察手记》这部书稿在出版时,出于出版社的需要改为现名。就我自己本意来说,更愿意它是一本人文生活和自然观察的非虚构作品,而非严谨的考察手记——这样更具有可读性和文学性。
 
  主持人:您的考察,关注的两方面是秦岭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在我看来,您的考察之行,最重要的意义不是着重介绍秦岭南坡的山水景象,而是考察秦岭的人文图景。比如“乡村的声音”一章里面,关注到深山僻壤中的留坝县狮子坝地社火。地社火很多剧目凑不齐演员,青壮年都出去了,当地文化馆做保护性的摄录影像资料。现在大家的关注点都落在秦岭的自然生态,我们是否有必要将更多目光投射在秦岭的人文生态? 
  丁小村:我在写作关于秦岭的文章时,人文和自然是不分开的——可能这更接近我们中国的文学传统和阅读习惯,比如我会在写人文生活的时候,穿插描写山水自然,甚至穿插一些自然生态方面的知识和理解。就我来说,把纯粹的自然和生物考察交给专家,我们只需要参考他们的资料;但人文生活则是生动鲜活的,需要我自己去观察去思考。所以采用这种以人文生活带生态自然的方式来写作,可能也更具有独特性也更具有文学价值。
 
  作家有责任维护和传达保护秦岭共识 
  主持人:《秦岭南坡考察手记》的定位是一部长篇非虚构作品,既然有考察,肯定就有思考。我发现,您已经关注到了秦岭的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的悖论式矛盾。一方面,当地政府对于秦岭南麓旅游开发异常热情,期盼旅游带动致富的当地村民也是热情高涨。但同时旅游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小觑。“道路的忧思”这一章里,您写道:“越来越多道路的开通,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被分割成无数小块,野生动物栖息区域的缩小和分割,将直接造成种群的衰落和灭绝。”您说,“生态旅游在中国目前只是概念性的展望,急功近利的发展愿望与前瞻性的设计决策实施显然是矛盾。”但是,似乎只是批判性地提出了问题,并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丁小村:我个人只是从一个作家的角度来写我看到的和我的认识感受,我想具体的分析应该交给相关专家,具体的改善则供决策者参考。交给普通读者的,则非如何解决,而是让他们感受到我们当下面临的现状希望大家认识到呵护这片山水也是对后人负责,让大家懂得珍惜这一片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优山美地”(美国加州约塞米蒂自然公园中文译名)。相信有了最基本的感受、更清晰的认知和更理性的思考之后,大家才能有解决的共识。 

  主持人:您在一篇文中说过,“我预想的三部书:分别书写秦岭南坡、陕南大峡谷和巴山山地——第一部书稿叫作《秦岭南坡:清洁的家园》(出版时改名为《秦岭南坡考察手记》)。”我想知道,目前后面两本书的写作进程到了哪一步,能否向读者简要介绍一下? 
   丁小村:因为从小生活在秦巴山区,我对这片山地的人文和自然都比较熟悉,而且更多个人记忆和感受。我也可以用小说的方式来写作,但我更希望用散文的方式来写它。这是我写作的最初想法。具体写作构想针对秦巴山地的三个部分:秦岭南坡、汉水谷地(也就是陕南大峡谷)、巴山山区——有一位人文地理编辑给我出了一个题目,“陕南大峡谷”——主要是汉水谷地,关于它的自然地理景象、人文历史经过,由于需要大量的踏访考察,所以我感觉采访还不够,所以目前还没有写作。巴山山地我更注重人文生活,由于陕南秦巴山地的居民多是“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所以他们的生活习性、文化传承、民风风俗,更带着多样性,我更愿意以非虚构散文的形式来表现。这些书什么时候能出版,也得根据合适的时机。
 
  主持人:您在考察中,关注到了秦岭地区野生兰花被大量挖掘、开山采石等各类破坏秦岭生态的现象,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什么时候才能让石头回到河里、回到山里、回到它原本居住的家园呢?”但我觉得,光是石头回到山里还不够,保护秦岭还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作为作家和学者,就保护秦岭而言,您还有哪些切实的建议? 
   丁小村:您说得很对,保护秦岭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切实行动。对于政策治理和实施者来说,需要长远考虑、对子孙对未来负责,高瞻远瞩而不急功近利去开发和保护。对于从事环保、生物保护、自然保护的专家和组织来说,应该坚守学术伦理、不屈从于急功近利的现实需要,怀抱对当代的责任、对未来的责任,多多普及基本知识、多多提出具有长远性的策略和建议。对于普通人来说,认识这片山地、感受自然美好、珍惜人文传统,都是我们可以去提高的。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是钓鱼爱好者,我每次到河边钓鱼,临走都会把各种塑料袋、香烟头、污染物和人造物带走,而不是留在河边……但并不是每一个钓友都能自觉地这样做,这是人的习惯,好习惯基于最朴素的认知。对于当下社会来说,普通人更需要这些朴素的认知。我们作家也有责任去维护和传达这些朴素的认知:就像我的父亲,他每次砍下一棵大树的时候,会栽上几棵小树,他没有那些环保理念,但他有一种自觉的朴素的认识——那就是,美好的自然能够生生不息,靠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去呵护。 
   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刘龙 魏韬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