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陕西汉中本土非遗与当地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探析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岚 时间:2020-02-03

○ 陕西省汉中市群众艺术馆 梁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以传统节日、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表演艺术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着不同地区民众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审美观,呈现出社会生活和情感表达的重要内容。汉中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遗的体验性、文化内涵与旅游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非遗的文化内涵和特点———“让非遗活起来,旅游火起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况 
  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汉中这块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世代薪火相传,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汉中市非遗项目被收入国家级非遗名录6个,省级名录65个,市级名录91个;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1名,市级代表性传承人63名。 
  其中,宁强羌族刺绣、汉中藤编技艺、汉中棕制品制作技艺、佛坪竹编技艺、宣纸传统造纸技艺5项已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2019年,市非遗中心推荐报送了汉中藤编技艺、古法养蜂技艺、张骞传说故事、汉中绿茶手工制作技艺、勉县武侯墓清明祭祀活动、勉县祈雨龙舞、洋县黄酒酿造技艺、秦宝宣纸传统造纸技艺8项申报第五批国家级项目。目前,汉中藤编技艺、张骞传说故事、汉中绿茶手工制作技艺3项已通过预选,进入正式报送阶段。 
  二、非遗在特殊节庆中的融合实践 
  近年来,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已有意将非遗与旅游相结合进行了部分探索实践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017年3月7日,“相约樱桃花海·传承魅力非遗”采风活动暨汉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在西乡樱桃沟景区举行。当天上午,市非遗保护中心组织的全市非遗项目图文展览吸引了早早赶来樱桃沟观光旅游的游客。中午,部分省级以上非遗项目集中进行了展示,在持续表演的70分钟里,宁强端公艺术(上刀山)、略阳羊皮鼓舞、镇巴民歌、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龙舞表演、高跷社火、五节龙、地围子等精彩纷呈,吸引了近两万名游客驻足观赏,现场掌声欢呼声不断。 
  2019年4月5日至7日,汉中市群艺馆与勉县文旅局等单位联手,连续3天在武侯墓景区举办了以“拜谒诸葛先贤·感受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汉中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其中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龙江龙舞、五节龙、采莲船、南郑协税高跷社火、宁强端公戏、洋县皮影、老鸭船、二鬼打架、板凳龙、铁制农具锻造技艺共11个非遗项目,每天上午分批分场进行展演展示,成为2019年勉县武侯墓清明庙会的一大亮点,深受游客喜欢。本次所展示的项目既有国家级项目,也有省、市、县级项目,各具特色的非遗展演三天里吸引群众数万人。 
  此外,近年,每逢春节及一些特殊节日,汉中市各县区部分非遗项目都会在汉中部分旅游景点进行展示展演,吸引当地市民及游客前来观赏、为之喝彩。同时,有些县区还组织省级非遗项目汉中面皮大赛等。这类活动,是将汉中非遗项目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尝试与探索,游客们在游览汉中人文景观、欣赏自然风光之际,也能感受汉中传统特色文化的魅力和底蕴,培养和提升人们对非遗的感情;另一方面,借助这类历史悠久的传统庙会活动,扩大了非遗传播的受众面和影响力,通过演艺的方式带动了当地旅游,为非遗项目活态传承提供了启示,一定程度发挥出让非遗“活”起来、让旅游“火”起来的作用。 
  三、关于非遗与当地旅游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在诗和远方携手前行的新发展阶段,旅游理应关注到非遗魅力,非遗理应自觉地加入旅游而加大传承力度。旅游的出行需要一种文化的指导,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传承下来有其历史底蕴,通过非遗项目的展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以往参观的旅行方式。文旅融合后,探索非遗如何走进旅游,让旅游更具文化内涵,同时也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并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加快非遗展厅建设,让非遗展厅成为汉中一个新的旅游看点 
  目前,汉中市非遗展厅设计招标已完成,合同已签订,设计样稿已出,2019年年底启动展厅设施建设,预计2020年上半年可投入使用。非遗展厅将分为:羌文化展示、汉中传统艺术、汉中手工技艺、汉中传统饮食四大板块及尾厅全市代表性传承人、非遗项目概况的全面展示,展厅注重突出汉中地方非遗文化特色。 
  展厅投入使用后,将成为汉中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来汉中旅游的游客们在欣赏完汉中美丽的自然风景、两汉三国的历史遗存之后,能够驻足市非遗保护中心非遗展厅,来体验汉中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更深层次地了解在汉中这块美丽而神奇的土地上,祖祖辈辈的一些生产生活方式,并为我们留存下来的宝贵的文化财富而自豪。 
  (二)加强部分非遗项目体验性旅游,来促进非遗的活态传承 
  非遗体验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通过将非遗与体验结合起来,让游客亲身感知非遗,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非遗体验旅游还是一片空白,处于待开发的探索阶段。同时,当前国内涌现的非遗体验游项目仍有强烈的以游为主、学次之的倾向。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有效利用汉中优越的非遗资源,实现非遗产品课程研发,体现区域传统特色文化。汉中南郑区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是省级非遗项目汉中藤编传承人陈良顺开办的,产品主要分为藤编、棕编、扇编三大系列,公司按照“公司垣合作社垣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省级非遗项目“汉中藤编技艺”由原来的水井村辐射到周边朝阳村、双喜村、桂花村、五丰村。依托良顺藤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非遗传承基地,我们可以将汉中藤编主题文化打造成汉中特色文化和旅游的一大亮点。未来,到汉中的游客能够走进藤编传习基地,在汉中藤编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藤编技艺,学习藤编的基本编法,同时可开辟藤编体验区,有时间的游客可以亲手编制较为简单的作品带走。这样不仅会丰富旅客的文化体验,也能推进汉中藤编的传承与发展。 
  非遗研学游是当下文旅融合的丰富体现,像这样的体验性非遗研学基地已成为非遗发展的新趋势,如镇巴秦宝宣纸制作技艺、龙江龙舞制作技艺、汉中剪纸等传统手工技艺项目的体验活动都可成为“非遗+旅游”体验性研学游活态传承很好的试点,让非遗讲述当地故事。 
  (三)加强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宣传,打造羌族文化特色旅游 
  文化生态实验区建设是非遗整体性保护的有效措施,开展羌文化体验旅游是加快羌文化实验区建设的积极探索。2008年10月,文化部正式设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实验区,包括四川、陕西两省相关区域,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是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组成部分。这里的羌族文化既不同于西北河湟羌文化的原始古朴,也无现今四川羌区羌文化的浓郁厚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我们应深挖当地文化,打造羌族特色文化特色生态旅游。以羌文化元素为主体,培育一批具有羌族特色的文化旅游区,形成文化产业链,以各地不同的语言、服饰、风俗、民情为主,打造羌文化演艺娱乐新品牌形成强强联合。另外,要通过收集整理当地的羌歌、羌舞、民俗礼仪等,与当地的群众文化活动相结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普及,并与域内旅游和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挖掘羌文化艺术绝活,开发羌文化旅游产品,将域内羌族的歌舞演出、服饰表演、茶艺表演、礼仪习俗展示、旅游纪念品等向游客展示、销售,使域内的羌文化遗存得以可持续发展。在民族传统节庆、主题文化周、主题文化月、主题电影周等方面整体策划包装,全方位打造美轮美奂的羌族生态文化。 
  (四)加强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研发,组织部分展示展演类非遗项目入驻旅游景点 
  近年来,我国各地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一系列文化创意产品不断涌现,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潮品”。这既拉近了非遗和公众的距离,让传承千百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也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消费升级,在文旅融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如何研发汉中本土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旅游纪念品,让游客增加“购”的欲望和玩的念想,是一项有意义的探索。如汉调桄桄杖头木偶戏中的木偶、洋县蔡家灯影制作技艺中的皮影等都可以根据一定比例,研发出精美有内涵的工艺品场景、人物等多种文创产品。此外,勉县铁质农具锻造技艺、城固泥塑、苗乡刺绣、汉中竹编、汉中剪纸等多个非遗项目,都能够研制出有现代气息又有文化气息,又好看又实用的文创产品,包括一些摆件、装饰品、把玩品等。将它们投放到汉中各个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们产生浓厚兴趣,激发购买欲望,以此来促进汉中旅游消费。可喜的是,我们有些项目已经迈开了研发的步子,如龙舞制作技艺研发的小龙已走进了小学、幼儿园。 
  我们还可将具有表演性质的非遗项目,如:汉调桄桄、镇巴民歌、龙舞表演、二鬼打架、社火表演等定期策划组织在部分景区进行展演。一些便于展示的传统手工技艺的非遗项目,如镇巴宣纸制作技艺、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南郑棕编、藤编等进行集中展示。一些汉中特色的传统饮食,如洋县黄酒、西乡绿茶、西乡牛肉干、上元观红豆腐、南郑黄官盐菜等进行展销,来充实旅游内容、增加景点文化内涵、促进非遗宣传等,让“非遗”活起来。 
  文化和旅游本是两个有重大交集的产业,文化的传播需要旅游作为载体。“非遗+旅游”可以让非遗的保护和宣传更深入、更持久、更有效,可以让旅游走得更有意义、更有收获、更有文化内涵。

编辑: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