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非遗 >

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人郑永健:让粤剧渡远洋、进校园

来源:中新网 作者:张铭漉 孙秋霞 时间:2021-05-06

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人郑永健:让粤剧渡远洋、进校园

  吴川市粤剧团演出现场 受访者供图


  中新网吴川5月5日电 题: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人郑永健:让粤剧渡远洋、进校园

  作者 张铭漉 孙秋霞

  在广东湛江吴川市梅菉镇,一方写有“吴川市粤剧团”字样的红匾临街高挂。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人郑永健站在一楼大堂的训练台上,面对落地镜走着过场。上场、拉山、挂单脚、亮相、撮步。镜外人踔厉风发,镜中人目光烁烁。

  三十多年前,刚从湛江市艺术学校毕业的郑永健就是在这样一方木搭舞台上开始了自己的演绎梦想。从学徒到一团之长,郑永健与南派粤剧打了半辈子交道。他说:“我现在是团长,还是广东省粤剧南派艺术非遗的传承人,我的工作就是培养人才和传承粤剧南派艺术。”

  郑永健舞台照 受访者供图


  始于初心:一番甘之如饴的年少苦行

  郑永健的粤西老家有“年例过大年”的习俗,八岁那年,在一场年例演出中,他第一次看到了南派粤剧。

  当时,来村中表演的粤剧班子在空地上搭起舞台,郑永健站在后台角落里望着化妆镜前勾眉涂唇的粤剧演员,石墨黑、朱砂红、柳叶青、桃花黛……他看得竟入了迷。因条件有限,对粤剧产生浓厚兴趣的郑永健找来黑胶碟片自学曲艺。

  郑永健告诉记者,初三毕业那年,他正赶上吴川县粤剧团(吴川市粤剧团前身)来村里招学徒,经过考核筛选,他于1986年底进入吴川县粤剧团,曲艺人生就此启幕。在剧团,郑永健潜行苦修力求臻于至善。1988年,郑永建以插班生的身份考入了湛江市艺术学校。

  吴川市粤剧团外出交流 受访者供图


  “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好,我学粤剧那几年是最开心的一段时光。”郑永健笑着说,“最后一年我们还到农村去实习演出,白天排练晚上演出。当时我们住在农村的学校、办公楼、文化楼或者分到农户家庭里,甚至庙堂我们也住过。”

  1991年,毕业后的郑永健回到吴川县粤剧团,从龙套跑起。“当时的老团长,也就是我们的师傅林国光老师,对我们的艺术要求非常严格,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要求你做到最好。”郑永健感叹道,“艺术无捷径,舞台照功底,粤剧表演露的是真功夫,想来也是真吃苦。”

  郑永健至今记得,在一场演出前,他骑摩托车不小心伤了脚。他回忆道:“当时脚肿了,还包了药。但我们粤剧南派艺术都是以武器为主,不仅要打,还要从三米高的椅子跳到另一张椅子,这叫‘高台双照镜’,有脚伤也一样要做出来。”

  郑永健参加广东省戏曲进校园演出 受访者供图


  臻于匠心:一场通时达变的坚守遥望

  作为第三代粤剧南派艺术传承人,郑永健与师傅林国光一道,载着剧团几代人心血的艺术瑰宝在时代洪流中前行。1990年,吴川粤剧团凭借一出自编、自导、自演的古装粤剧《草莽英风》在首届广东羊城国际粤剧节中展露锋芒。

  “当时在广州演出的时候,古老的排场在舞台上重现,让观众眼前一亮,获得了很大的反响,几十年来都没有剧团这样表演过。”郑永健说。此后,《双雄闹殿》《李槐卖箭》等原创剧目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到南派粤剧的风采。

  除了粤剧团一向推崇的古老戏剧,吴川粤剧团还根据吴川本地的历史人物等文化内容创作了如《南宋孤鸿》《保金与夫人》等特色剧目,用吴川的曲讲吴川的根。

  为开拓年轻市场,从2014年开始,该剧团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代戏,其中,现代粤剧代表作《回馈》在第十三届广东省艺术节上获好评。郑永健告诉记者,与传统戏的慢节奏不同,现代戏的音乐更轻快,唱腔和演艺内容都更接近现代生活,同时还加入了现代的舞蹈、音乐以及舞美布景,与年轻观众产生共鸣。

  郑永健(左)舞台照 受访者供图


  粤剧渡远洋,戏剧进校园是吴川市粤剧团弘扬南派艺术的新思路。除了日常的排练演出,郑永健常带领团员们送戏下乡,搞创作,投比赛,远渡海外开展文化交流。“自2002年开始,我们去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演出。我个人还代表粤剧南派艺术到新加坡的合作院校,给当地的学生们讲粤剧的历史、基本功,和学生们在一起互动交流。”郑永健说。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几年,吴川市粤剧团开始推进“戏剧进校园”工作。郑永健说:“我们希望培养一些小朋友,让他们对粤剧艺术感兴趣,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去学,但是要知道南派艺术的历史和内涵,让小朋友多了解粤剧的魅力。”

  上个月,郑永健在吴川二中参加了吴川市青少年粤剧传承培训基地的揭牌仪式,并成为培训基地的辅导老师。他指出,依托学校资源,让学生们不忘文化根,感悟粤剧魂,同时也为剧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能。

  2014年,吴川粤剧南派艺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粤剧南派艺术的传承人,郑永健与相守三十余载岁月的吴川市粤剧团一道,留古味,求创新,让粤剧南派艺术代代相传。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