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旅 >

2022中国黄河对话: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旅高质量发展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吴汉兴 时间:2022-09-17



9月15日,一场精彩的2022中国黄河对话在革命圣地延安隆重举行,261万全国观众通过现场直播聆了这场大咖云集、亮点纷呈的首场黄河对话。

中国黄河对话由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指导,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中共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承办,陕西黄河文化旅游联盟协办。对话依托实时呈现的黄河壶口瀑布,主题聚焦“黄河安澜•文旅共享”,采取“大咖论道”和“壶口谈心”两种方式,深入探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方法与路径。



为了便于全国观众直观了解万里黄河旅游的独特风采,当天的对话直播首先安排了40分钟的黄河流域文化旅游宣传片展播,之后进入同步直播的延安黄河壶口瀑布现场。

下午3时,在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郭青代表主办方致词之后,远在法国巴黎的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前秘书长弗郎西斯科•弗朗加利先生首先发表视频讲话。



他以《世界大河文明与中国黄河文化交流借鉴》为题,提出三点指导意见:一是黄河水资源充沛而丰富,旅游业要利用好这一资源;二是要及时关注国内市场,以国际市场作为补充;三是借鉴湄公河沿线国家合作经验,以黄河为示例,对世界上其他河流提供参照。他希望通过黄河沿线合作,形成国际经验,共同造福于两岸人民。



著名诗人、第九届中国作协副主席吉狄马加曾任黄河源头所在的青海省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长,他创作的《大河——献给黄河》长篇诗作,气势磅礴,让许多人为之动容。他的发言题目是《书写黄河的精神史,让河流成为诗歌的正典》。他在发言中强调,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一条伟大的河流,它孕育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数千年来铸造了中华的诗歌,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诗人在书写黄河、歌颂黄河、见证黄河。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伟大的诗歌史、一部恢弘的心灵史。他还介绍了正在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排演的大型音乐诗剧《大河》,预期10月份进行首演。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谭平,说起中国文物如数家珍。他的视频发言题目是《今天我们如何阐释中华文明》,从六个方面阐释了建立中华黄河文明形态的框架:一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五个途径和五个关键词;二是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实体定位,是中华文明圈的核心文明带之一,由创生文明的主要流域文化带组成;三是黄河文明的理性秩序形成与中华典籍中中华文明的创世理性;四是黄河文明的理性秩序发展与社稷理性、国家政体的形成;五是社稷理性与中央政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效的现代性;六是社稷是中华黄河文明的关键词,中央政体为什么能延续至今?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央党校教授、“两山理论”研究学者赵建军,在对话活动中发表了《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黄河流域“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主旨演讲,从“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两山理念’的实践转化”和“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供应链体系,助推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两个方面诠释了推动黄河流域“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科学方法。



著名文化学者、文艺评论家肖云儒,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中华文化传播者,他曾四次踏上丝绸之路,跟着“丝绸之路万里行”走遍32个国家,乘汽车穿越5万多公里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多年来发表作品575万字,著书32部。当天,82岁高龄的肖云儒老师发表了《一弓两箭说黄河》的主旨演讲,提出重要观点:“一山(秦岭)、两水(长江和黄河)构成了中国社会发展永续不断的动力”“一弓(珠江大湾区、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在中国东部沿海形成的一道弓)、两箭(一是以浦东为代表的长江三角洲辐射长江中游城市圈、成渝双城经济圈,二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通过山东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黄河几字弯城市群、兰新城市群向中国中西部辐射)是黄河生态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好机遇”。他建议以《黄河大合唱》的精神推动黄河流域的文旅发展。



陕西旅游集团是国务院国企改革“双百企业”和“中国旅游集团20强”之一,在全国都有陕旅集团的业态布局,精品项目和知名品牌蜚声海内外。陕西旅游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周冰参加对话活动,并发表《以文化为魂建设黄河旅游产业链》的主旨演讲,纵论黄河文化、黄河旅游、黄河旅游新形态、新业态,以及陕旅集团在黄河旅游赋能方面的“五服务”“一模式”推进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利明以《推动黄河与陕西文旅高质量发展》为题,在发言中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依托资源优势建设精品景区;二是抢抓机遇打造陕西样板;三是彰显“非遗+”模式,让文化软实力变成文旅硬品牌;四是丰富市场供给,促进协调发展。



当天对话的第二个环节“壶口谈心”,以一组书写“黄河”的汉字书法拉开帷幕。这一环节共展示8幅书写“黄河”的书法作品,包括作为“文学陕军”代表性人物的已故著名作家李若冰、陈忠实,著名诗人吉狄马加、著名书法理论家茹桂、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骨刻文字书法家丁再献、作家王若冰、书法家杨耀等人的作品,以此展现他们对黄河的颂扬和心中的黄河情结。



作为黄河奇观壶口瀑布的守护者,宜川县委常委、政府常务副县长秦延辉也在现场分享了宜川县为守护黄河文脉,保护黄河生态环境和促进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做法和思路。

在当天的中国黄河对话直播中,不同领域的专家、代表也分享了自己心中的黄河,以及对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建言。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贾云峰从国际视野出发,提出黄河文化旅游开发一定要有世界级的市场和世界级的表达,要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标准来打造,只有这样,才能让黄河从国家文化公园变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来自上海的景域驴妈妈集团副总裁任国才在讲述自己的黄河情之后,赞扬本次对话活动的创新策划。他说,高规格、广参与地举办中国黄河对话,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创新举措,具有时代意义,也是集思广益的借智借力做法,应该坚持并使其成为品牌。



著名导演杨嵘多年来一直主持和参与国内大型活动策划和导演工作,当天正在指导甘肃省第十五届运动会开闭幕式的他,特意来到兰州市的黄河岸边,发表了自己对黄河的认知,提出应该用更多的优秀作品,传承黄河精神,弘扬黄河文化。



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开展研学旅行的最好学堂。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四川代表处首席代表董良泉,在对话中介绍了世界研学旅游组织和中国代表处的主要工作,表示将加强与流域省区合作,开发黄河研学旅游线路、产品和课程,努力推动黄河研学旅游的国际合作。



黄河由青海发源在山东入海,齐鲁文化成为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旅游协会副会长、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会长王德刚,曾经从黄河入海口自驾而上直抵青海湖考察。他在发言中建议恢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黄河国家公祭,塑造作为母亲河的神圣地位。在当前体制机制或者某些特定的领域当中,可以通过民间组织、行业协会或者其他组织具体承办,逐步使其成为传播黄河文化、凝聚发展力量的一张黄河文化名片。



当天下午,2022中国黄河对话现场还走进了两位特别嘉宾,一位是中国旅游研究院西部旅游研究基地学术带头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耀峰,一位是著名作家、《走进大秦岭》和《渭河传》的作者王若冰。他们分别作为文化和旅游领域的代表,畅谈了各自关于黄河的工作阅历和对促进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想法与建议。

王若冰分享了自己对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根和魂的理解,黄河的颜色和行走黄河、写作黄河的体会,就丰富黄河文化传播方式提出建议。



马耀峰从七个方面提出推动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一是顶层设计,厘清保护传承弘扬的逻辑关系;二是价值诉求,弘扬黄河的中华文明;三是故事激活,讲好周秦汉隋唐以及延安故事;四是锻造品牌,打造“中华圣地•文化陕西”;五是推进文旅发展,建好陕西黄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六是空间格局,创建“一纵五横”文旅发展架构;七是关注新潮,推进“穿越旅游”发展。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规划专家张辉教授是本次对话活动的点题专家,他带来的《让黄河文化点亮中国精神》主题演讲提出六点建议:一是要深入研究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历史轴线;二是要深入研究黄河文化旅游带产品构成要素;三是要深入研究黄河文化旅游带产品建设的区域分工;四是要依据大众旅游特色,开发多种文化主题的旅游产品;五是要创新黄河文化旅游带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六是要注重规划引领,构建黄河文化旅游带旅游网络。

2022中国黄河对话受到黄河流域众多文化和旅游单位的高度关注:四川省旅游协会副会长海洋专门录制视频发言与大众分享,青海果洛州黄河源头、海南州龙羊峡景区,甘肃兰州新区秦王川国家湿地公园、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宁夏石嘴山沙湖,陕西渭南韩城司马迁祠、洽川风景名胜区、宝鸡太白山,山西太原汾河景区,河南三门峡小浪底、洛阳黄河中下游分界线纪念碑、洛阳黄河大桥,山东淄博高青县旅游景区、行业代表以及国际友人等分别发来祝贺视频,以不同方式表达祝贺和参与互动。



对话直播持续进行三个小时之后,陕西广播电视台两位主持人代表全体参与对话活动的专家、学者表示,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自强不息、奋勇前行。在新时代发展理念指引下,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是当代文旅人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希望社会各界与黄河流域区县相关部门携手,希望更多的专家学者和各界精英一起努力,共同促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共同推动黄河旅游多彩融合发展,努力让黄河成为造福当代和未来的幸福河,成为世界共享的文化旅游最美景观长廊。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吴汉兴


编辑:金苗           责编:慕瑜           终审:赵梓希

上一篇:关于西乡茶旅融合发展的一些想法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