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沉下去,创作好作品才是硬道理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魏锋 时间:2019-08-30

 

连忠照(资料图)

“每次文学评奖结束,总会引起很多质疑,我只想说,与其质疑别人的作品够不够获奖资格,还不如问问自己的作品写好了没有!如果自己作品都没有写好,那又何必指责别人?一句话,努力写好自己的,少说别人的!等哪一天自己作品水平够了再发言不迟!”这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揭晓后,笔者文学微信群中陕西省旬邑县残疾作家连忠照的发言。其时,群里各路人马正在争论不休,各种猜测质疑甚嚣尘上。

作为一名忠于文学的读者、爱好者,我的观点是:作为读者,盲目跟风瞎评论是无知的,静下心来真读书,多读书,熟读作品后才有资格发表自己独立的、不攻击人身的观点;作为作家,多创作,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坚持着自己的方向,在文学的殿堂提取属于自己的文学资源,一步一个脚印,笔耕不辍,沉下身子创作好作品才是硬道理。

连忠照,自幼患病,严重的骨髓炎、双耳失聪……命途多舛,但不管处于何种艰难境地,他都没有放弃对生活的信心,对命运的抗争。在病榻上坚持写作,矢志不渝地追求文学梦想,已累计在全国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一百五十多万字,其中散文《一个残疾人的文学人生》被选入新版中学语文阅读教材,散文《乡村食话》选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年度散文选》。长篇小说《钗头凤》被选为陕西重大文艺精品项目……

著名作家、评论家李炳银老师曾说过:“人可以为自己的未来设定很多个角色,但唯独无法随意设定成当作家。”他寄语作家,从事文学创作,在爱好文学的这种状态下,要真诚,要用向善、向光明、向未来的眼光去写,这样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要有一颗敬畏的心。“经世致用”,应当是作家写作的永远追求。

笔者拙见,新时代条件下,青年作家应该有新作为,最为重要和紧迫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立竿见影频出作品,更不是逐名追利扬名立万,而是修身养性锻造自己,沉下去、贴地皮、接地气、沾人气,更快更早更精准地铸就自己的品质。只有具备了大作家应当具备的品质,才能创作出不朽的脍炙人口的经典。

首先,要有舍我其谁的担当。担当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希望,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内在动力,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不做有损党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事情,不发有辱党的声誉和国家声誉之声,正视现实,传递正能量,自觉抵制那种将作家凌驾于党组织和国家之上的种种做法和言论。文学无国界,作家有国家。那种个别青年作家无视党纪国法而将自身置于虚无缥缈仙界的做法,胡言乱语,指桑骂槐,无耻地诋毁党和国家,无底线地嬉笑怒骂人民群众,其本质是一种没有担当的幼稚,是不成熟的表现,更是一种自绝于文学的颓废。

其次,要有攻坚克难的奋斗。奋斗是一个民族走向辉煌的通道,是一个国家实现强盛的利器,是一个人强大的法宝。历史上有好多个民族和国家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实现了目标和理想,也有好多著名的人物通过奋斗而实现了自身价值的升华。青年作家要谨记这点,善于乐于攻坚克难,回望中外文学史,大凡经典力作,所有创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作家攻坚克难的过程,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清苦,受得住劳累。柳青当年长住黄甫村,受尽乡下艰苦的生活,冬天寒风刺骨,夏天一身臭汗,青灯常伴,星月相随,历经十三个春秋,终于创作出了反映渭河流域上世纪五十年代农村生活的长篇小说《创业史》;路遥当年创作中篇小说《人生》的时候,将自己囚禁在陕北甘泉县招待所,迈过了创作过程中的一道又一道难关,熬煎使他半夜三更灰头土脸出没于招待所的院子,以至于服务员把他当成精神病人,后来在铜川矿区医院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那个如今读者耳熟能详的开头,居然把他折磨了三天三夜,一个字也写不出来,当洋洋洒洒百万字的巨著在榆林宾馆画最后一个句号的时候,这个壮实的陕北汉子双手抽搐,泪流满面;陈忠实远离繁华都市,像小偷一样躲在老家,冒着写不成功就养鸡的风险,在坦然地编织着《白鹿原》雄奇瑰丽的画面。作家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这种劳动需要攻坚克难的潜质,没有这种潜质,几乎无法写出伟大而又优秀的作品,文学殿堂也不会闪耀如此璀璨的明珠。

再次,要有深入生活的恒心。体验生活,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解读生活,用自己手中的解剖刀剥开生活画皮,将真实生动的生活血肉呈现在自己的文字里面。缺失广阔的胸怀,就创作不出大气磅礴的力作;缺乏坚强的自信,就写不出荡气回肠的精品。立志献身于文学的青年,而不是把文学作为利用工具和把玩生活的玩具的青年,应该多读书,读经典,多走走,穷游四方,多体验,多思考,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视野,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走出小我狭窄低矮的圈子,以博大的胸怀俯视苍生,以超高的姿态鸟瞰社会,全面地、系统地、深刻地、准确地回望历史、笑看今生、展望未来,既紧密地与生活联结,又跳出生活的圈子,通过观察和体验,得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然后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用精湛高超的文学表达手段写出无愧于良知的作品。文学是一件神圣的事业,作家是一个高贵的称谓,这种神圣和高贵必须兼具胸襟和自信,必须用完美有力的成果加以诠释和注解。

笔者拙见,作为作家,特别是青年作家,“茅奖”热潮中,应当重新梳理检阅一下自身是否具有献身这项神圣事业的潜质,是否为了终生的文学而准备好了一切。神圣的事业和高贵的称谓,仅有热情远远不够,还需要更多更好的历练和心智,深深扎根于生活当中,从开阔的胸怀和满满的自信中,努力攀登通往文学殿堂的天梯,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在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创作出与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时代节拍相吻合、相联系的文学作品,发出新时代最强音,讲好中国故事。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