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评论 >

网络“泛娱乐化”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时间:2019-07-31

近期,明星马伊琍和文章的离婚消息,可谓引起网络万人空巷式的围观,刷屏了朋友圈。有的人跟风不停转发相关链接,有的人打着内幕旗号剖开所谓真相,有的人以婚姻专家角色尝试解读,有的人正被离婚文案吸引……各种围绕此事件的题外话、题内话都能聚起流量高峰,引发无数跟帖,似乎让人不想知道他们有没有离婚都不行。

可以说,明星之间的分分合合,其实跟寻常人家的情感生活毫无两样。但关于明星的花边新闻,总能在预料之中和预料之外对网络产生较大的冲击和震荡。当然,作为公众人物定然有其吸粉效应、自带流量的因素,然更多的还是网络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的衍生与驱使。

必须得承认,网络时代、万物互联改变了生活,也方便了信息获取、拓展了视野。在思想多元、追求多样的现实,本不该苛责过多。然凡事皆有度,过犹而不及。倘若只要能够轻松围观、沾上边儿、搞乐逗笑的事,就不顾一切、摒弃原则地“泛娱乐化”,比如网红直播、标题党新闻、“打折”活动、段子笑话、综艺手游等,关注明显绯闻无非也是这个道理,好奇与激情、无聊与空虚,总想找个集体共鸣的树洞去释放。

有时候,“泛娱乐化”真的不知道是人在网络娱乐,还是网络在娱乐人。毕竟无聊之事多了,人就百无聊赖了,剩下的只是滚烫的空气和聒噪的声音,难掩集体的孤独感,甚至是故意制造的自我慰藉的氛围。这里面有各种利益之手的操控,也包括话题源头本身的利益体,所以那些持着玩世不恭、一切皆可娱乐理念的人,即便可能牵了一个头,却在空虚无用的话题中消磨了青春时光,结果给别人创造可观的流量收入,无疑“花自己的时间,替他人卖命”。如此娱来“愚”去、不见真乐,不禁让人感叹,网络“泛娱乐化”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

“泛娱乐化”的负面作用非常大,正如马伊琍和文章离婚,一大片网媒追捧话题热度,为的是点击率和流量数保底。但近期“就给我们看这个”,传递给社会的精神含量又有多少,网络生态空间会不会被拉低一个段位?还有社会真正需要被聆听的声音是不是会错过?何况,娱乐化的话题永远在继续,难道今后网络世界还得被拖着走?假使真的这样,那么“娱乐至死”之问恐怕就会变成现实。

社会发展需要理性思维、深邃思考,“泛娱乐化”终究是碎片化、粗浅化、简单化的情绪释放、集体自嗨。“浇风易渐,淳化难归”,沉溺于线上猎奇、刺激的感官享受,势必会让“娱乐至上”的扭曲理念走向线下,玷污健康正确的社会风气,教坏的还有下一代的青少年。总之,我们不可能期待从“泛娱乐化”时代里走出真正的精神大师和智慧领袖。

一个人阳光成长,必然需要健康的营养;一个民族和社会的强大,必然需要沉稳厚积的气质。“泛娱乐化”一旦浓烈了,必将撕裂一个人的人格健全、蚕食一个民族和社会的精神内涵。所以,全社会都应认真深思和高度警惕,是时候给“泛娱乐化”念一念紧箍咒了。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