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书画 > 书画赏析 >

试论郭全忠近年来对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与艺术贡献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庆 时间:2020-06-15

郭全忠是当代能与刘文西等人齐名的中国人物画大家。他的艺术创造和艺术贡献已被学术界所广泛认可。2006年“吴作人艺术奖造型奖”,他是中国画唯一获奖人。由于“吴奖”被誉为画界奥斯卡,他的获奖已经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坛大家的地位。

给他的颁奖词是:“他立足于中国黄河流域乡村大地的真实生活,数十年如一日的表现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新形态,或为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杰出代表的评价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他是以刘文西为代表的人物画四大家这个高峰之后又一座高峰。或者说,他的探索是带有人物画发展方向性的探索。从2006年至今己十多年了,他的探索仍未停止。但研究他这一时间段的评论文章并不多,也缺少系统性。本文对这一时间段他的创作进行一些研究和评价,以个案研究来探讨整个人物画创作和学术探索提供借鉴。

640.webp (2).jpg

一、2006年“吴作人奖”以前的学术成果回顾

(一)、参展和获奖情况的简单回顾。

1979年《万语千言》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1984年《自乐班》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1989年《房子半边盖》入选全国第七届美展,1994年《新嫁娘》入选全国第八届美展,1999年《选村官》入选全国第九届美展,2004年作品《早读》入选全国第十届美展。

获得的重要奖项有:2006年“吴作人艺术奖造型奖”,1979年《万语千言》获得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1993年《陇东麦客》获全国中国画展佳作奖,1994年《新嫁娘》获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奖,1999年《选村官》获得全国第九届美展铜奖,2004年《早读》获得全国第十届美展铜奖等。以上是入选和获奖的简单回顾。其中有两件作品在他的艺术历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万语千言》和《自乐班》。值得我们稍微细致的分析。

(二)、《万语千言》和《自乐班》等获奖作品,标志在现实主义写实绘画中取得重要成果,也奠定了他在中国画界的名家地位。《万语千言》是领袖题材,也是反映领袖与人民关系的现实主义题材。他的创作背景是1973年,周恩来总理陪同越南胡志明主席访问延安的真实历史。画面取材周恩来总理到群众中去走访,见到解放13年后人民群众困苦生活的场景。一种同情、愧疚,希望而有一时无法表达的万语千言于一瞬间的深刻表情。这个瞬间选材好,从总理表情到画好人民群众,跟党不抱怨的情绪表达好。总之,符合当时的社会要求。也是写实主义的经典之作,一时广为流传。但从现在人们的审美习惯和欣赏水平看,还是受时代局限性较大,表现手法仍然局限于那个时代特色。类似于刘文西的《毛主席和牧羊人》,领袖塑造有高大刻意的一面。《自乐班》是1984年入选第六届美展的作品,仍以陕西民间群众娱乐“自乐班”的形式为题材,也是一幅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作品。是一幅反映关中风情的风俗画,反映人民在困苦生活中的乐观主义生活态度,成功的地方在于场面大、人物多,适度的变形和夸张,瞬间的感情集中于音乐情绪之中,描摹准确,表现了画家超群的技法和驾驭大画的能力。但他仍末脱离写实的手法。笔者认为,纵观郭先生的画作创作历程,这些画只能算他创作中的一个里程碑。虽在同时代具有先进性,从严格的艺术探索进程来认识,应该是他初期阶段的一个成果。还不能认为是他的最高成果。正如刘孝纯评价的那样:“郭全忠言说方式的变化大体从《万语千言》开始,一方面是从写实的‘英雄形象’转为写实的真实形象,尽管人物还有戏剧话的痕迹。一方面是从强调明暗的素描性笔墨(主要是面面部刻画)向强调结构向写实写意性笔墨过度(主要是衣服、环境的描绘)。而《自乐班》推进了这一变化……

(三)、从《万语千言》到2006年“吴作人造型奖”阶段。如果要从《方语千言》算起,这一阶段有二十五六年;如果要从《自乐班》开始算起,这一阶段大约是整二十年。本文为了叙述的方便,把它化分为郭的艺术历程第二阶段这一阶段,我们称为成熟阶段。在实践中郭也开始自觉扬弃学院派千遍一律的写实(主要人物面部素描类似的刻画)加写意(服饰和环境描绘),探索一种更接近中国画本源(多写意性)的方法。正如领奖词中说的“探索中国水墨人物画的笔墨新形态阶段,也可能正是这水墨新形态,才是他的成就和标志,也是他独领风骚的地方。”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选村官》《早读》等,一种纯粹于中国笔墨味道在现实生活的反映。

640.webp (3).jpg

二、“吴奖”获得后继续探索活动

   按说,“吴奖”获得后,郭全忠已是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杰出代表,风格也相对成熟和固定,他就继续锤炼自己的笔墨和线条可以放马南门了。但让大家惊异的是,2010年10月,郭全忠为杭州”首届中国画双年展”所做的文章中发表了这样言论:“中国人物画家要有像鲁迅先生那样的灵魂,其作品也需要柯勒惠支作品的震撼,也需要毕加索《格尔民卡》那样的独特与力量,也需要黄宾虹、齐白石作品那样民族特色。”在这个艰难创作过程中,探索并实现中国传统绘画必须要具有相应的现代文化形态。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它既是对中国人物画人的要求,也是自己的宣言和声明,是为别人讲的,也是给自己提的新标尺。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把鲁迅的灵魂理解为强烈的民族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精神对民族的担当和道义,对人民勤劳勇敢勇于造道精神的颂扬。柯勒惠支的作品的震撼,是不是可以参政《农民战争》那样的作品,我们几乎看不到欢乐明朗的气氛,谈不上视觉上的美或感官的享受。但它表现了劳动者之刚,赞美了无产者的伟大和力量。还有就是黄宾虹、齐白石那样的民族特色。我理解说有异于学院派徐蒋方法的纯正民族技法,现代文化形态。笔者理解为具有时代特色、民族特色与现代文化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前人没有,将来后人也不会再有的一种断代形态。那么,这几种条件组成的现代形态又是什么样子呢?

  (一)、新的现实主义题材。2010年《不再偏僻的村庄》《藏族田子仨》《深山锣声》大画《扎西德勒》,特别是2004年创作2007年展于陕西省美博《农民问题》,是力作名画,是画作的重要作品。(二)、《农民问题》的试分析。农民问题应该是重大主题创作。中国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民问题,千年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随生产资料土地的分配形式而变化。农民的生产生活斗争离不开土地,而农民在生产资料土地被统治阶级过分占有的情况下,农民发动起义或罢工进行抗议。新中国成立后,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地一度均分给农民,农村一度出现了繁荣和复兴的迹象。一度又进行了集中,农民生产积极性又受到了挫折。改革开放,土地又回到农民手中,一度农民农村出现了空前繁荣。近年来又出现了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诸多的制约因素。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耕地减少的趋势尚未有效控制(房地产过度开发),农业的投入不足,物质基础薄弱机械化步子不大),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民负担过重,收入增长减缓,粮食主产区出现增产不增收或增产多增收少的情况。进城务工潮后,农民的空心村现象、光棍现象、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妇女问题凸现出来。正如。吴作人造性艺术奖颁奖词中指出:“他数十年来表现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

   以鲁迅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榜样,是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关心农村建设和农民问题。认识到“农业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农民和农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他以醒目的《农民问题》作为画作的名称,可见他的苦心孤诣及良苦用心,一个画家能尖锐的看到农民问题的存在。而农民问题又不能一时很好的解决那种为国担忧为民解困的一时焦虑。《农民问题》是他的大声疾呼,也是他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一个符号。可惜这个呼唤,淹没在滚滚的社会一切尽功尽力的逐浪中。但是《农民问题》的精神含量之高是空前,他的画作是空前的。社会上也是寥寥稀少。

   他就《农民问题》所显示出的郭全忠的艺术理念与实践应该也是集大成的。他已经完全解决了用中国写意手法完成现实主义题材的笔墨自由、情感自由。已经探索出了具备用中国笔意趣的完全新手法。也达到了墨韵情绪与情感情绪的完全融合,从而达到调子与味道的统一。新时期还有一个重要作品是《扎西德勒》,这是郭全忠关注农民问题之后,关注民族题材的又一次探索和扩展。它的特色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探索一个语境,反映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写出藏族人民在困苦的自然环境期盼吉祥如意的活动与内心真城。这种题材,有宗教的因素,有民族的历史传统,更是今天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也可以理解为郭全忠的关注和新题材的扩展。虽是生活画面,主题确是人对动物的宽容和保护,而不是采取暴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自然之道”的新理念。

640.webp (4).jpg

三 、郭全忠的新理念

评论家郎绍君在郭全忠获得“吴奖”前,曾经评论说:“郭全忠的成功探索是对西北题材人物画的突破,也是在形象与笔墨这个根本问题上对当代写意人物画的突破。但这种探索没少结束,他还可以做的更好。比如,对作品精神的思考与把握是否可以更具深度,更富现代意义?在保证深度人物刻画的同时是否也保证笔墨的充分表现……”,如此等等。郭全忠正处在创造力的高峰期,我们有理由期待他更大的突破。郎绍君的文章发表几十年来,郭先生又提出了更高的自我要求和自我挑战。笔者认为,他在这方面做了不断探索。

一,追求具有纯粹中国风格的现代文化形态。

对于这个问题,郭有完整论述和清醒的认识。他说:“百年来中国画发展道路就是探索走向现代之路,70年代以前的西方古典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引进,80年代,西方现代派的长驱直入……时至今日,可以说,走完了一个全过程。或者说,付够了学费。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真正觉醒,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中国艺术像其他领域一样,真正自觉地使中国当代艺术走向现代化之路,是其和现代文明相适应。”这段话很具体的说明了郭的认识、升华过程。也是觉醒渐变的过程。他理想中的现代文化形态是什么样子呢?(一)是坚持母亲,即中国民族精神、中国笔墨精神。(笔墨意识,笔墨的独立欣赏价值。见崔振宽和郭的谈话)和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基本方法技巧。回归文化本源和接近文化本源。如《农民问题》《扎西德勒》。(二)是题材选用代表现代中国社会对流变本质的人和事物。(三)是完善自己的言表方式,也就是绘画风格。

二、减精抽象线条,增强墨的渲染能力。客观说,郭的线条是写出的书法线,与人物的形限制了线的发挥。他以哲学抽象的方法减少了线条以墨自由度、随意性来增加写意“意”的表现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见效果。在欣赏郭全忠画的时候,我想到西方印象派(人对外界事物光和影的感觉)。中国画写意的“意”,也是一种感觉,有没有共通之处?这是理论界的课题。我的前期画,给戴上印象派的帽子现实主义题材不准确。但下个郭全忠以传统中国笔墨精神带有印象色彩的现代文化形图,是他对中国画的突出贡献不知恰当否?

编辑:魏韬  张瑞琪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