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陕西文物探探探】古人传递书信是如何保密的?来看看2000年前的古人智慧

来源:华商网 作者: 时间:2020-12-24

今天的人们对信息安全非常重视,各种互联网加密算法就是为了防止信息传递过程中被窃密。那么在纸张还没有发明的秦代,古人是如何防止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窃密呢?

泥丸包裹绳头压平后盖上官印 防止文书传递过程中被偷看

身着古装的该博物馆“秦汉印吧”负责人、秦文化研究会秦封泥专业委员会理事何全喜先生,现场演示了如何制作和使用封泥。

他介绍,在秦代,纸张还没有发明使用。公文一般是写在编起来的竹片或木片上,竹片称为简,木片称为牍。

他用毛笔在竹简上写好奏章,把竹简卷起来用绳子捆好,然后用泥丸把绳头包裹起来,用手指摁平后,取出“官印”盖在被摁平的泥丸上,一个“宗正”字样的印痕便出现在了封泥上。

“待封泥干了之后,就可以安排人把这份奏章呈送给皇帝了。在简牍传送过程中若有人私自拆看,必然会把绳子弄断或者把封泥毁掉,要是被皇帝发现,这个后果是很严重的。”何全喜说。

博物馆内的感应式大屏幕上,秦始皇正在拆阅蒙毅将军呈送的奏章。看完并批复后再看第二份奏章时,发现封泥和绳子是松的。秦始皇勃然大怒,要求务必彻查严惩不贷,旁边大臣诚惶诚恐。

何全喜介绍,除了用来封简牍,封泥还可能被古人用来封进贡朝廷的器物,同样也会在上面盖上印章。封泥用土一般是就地取材,所以呈送给皇帝批阅的简牍封泥颜色各种各样,有的发红,有的偏紫,还有的颜色则比较浅,这和各地土质所含的成份不同有着直接关系。

现场演示用来做封泥的土来自蓝田。何全喜说,蓝田的红胶泥也很有名,直接用生土和水和好后,粘性就很大。

清代四川一农民最早发现封泥 曾经被错当成“印范子”

那么,现代人又是如何知道古人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对传递的文书信息进行保密的呢?

博物馆展陈文字中介绍,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四川一位农民在田间挖掘山药时,发现一个坑窖,从中起出不少比铜钱略大的扁泥块,这些泥块上都有隆起的文字。农夫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逐一拣出带回家中。当地走门串户的古董商贩将这一百多块泥疙瘩带至京师,当时著名金石学家刘喜海、龚自珍以及山西阎帖轩等人首先敏感地看中了这些有字泥块,从商贾手中买回珍藏赏玩,封泥就此重现于世。

但早期学者并不知这是做什么用的,一直以为是古时用来铸造印章用的“印范子”。曾在关中一带访古求珍的清代学者刘喜海,于咸丰二年(1852年)辑成《长安获古编》,其中首次为这种出土泥丸明确了“封泥”的称谓。而晚清金石学家、文学家刘鹗,真正对封泥的性质作出了比较具体的结论,认为封泥是古人用以封缄包裹并加盖印章的泥,初步揭开了古代封泥使用方式的谜团。

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很多学者利用封泥展开了卓有价值的研究,对古代官制的考证、古代文字的考释、古代艺术的考察作出了重大贡献。

西安北郊相家巷1996年发掘出土一万多枚秦封泥

从这些介绍来看,封泥最早出土是在四川,并非陕西。那么博物馆内展陈的封泥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了解,1995年11月20日,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相家巷村村民赵臣言在村南挖粪池时,发现了大量的“带字的泥坨坨”。消息一经发布,立时引起文物考古界、书法篆刻界的震动。时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傅嘉仪对这批封泥非常关注,于1997年春收藏了这批封泥中的700余枚精品。

2014年12月,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将其中的100枚秦封泥等文物交由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进行评级。2015年2月9日,该博物馆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公布馆藏秦封泥中首批100枚被定为国家等级文物,其中“右丞相印”等5枚为国家一级文物。

1996年,西安市文物局组织考古队在相家巷开始了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针对封泥的科学发掘。

据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翔宇2019年发表的文章介绍,当时考古人员在相家巷村南侧约800米的地方进行调查、布方,具体工作时间是1996年1月7日到3月28日,考古发掘总面积为185平方米。

“总共统计封泥数量是11347枚,初步统计与职官有关的封泥是7600枚,跟地理名称有关的是1300多枚,其他240多枚。职官当中数量比较集中的有郡左(右)邸丞有500多枚,少府有关的有190多枚。另外一个是地理类,数量比较多的首先是咸阳,咸阳有关300多枚,华阳有关80多枚,跟邯郸有关的是70多枚等。其他以人名比较多,其中司马歇36枚,这是数量比较多的。”

据了解,在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发掘之后,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再次对相家巷进行了考古发掘,又发现了400多枚秦封泥。

相家巷为何会出土这么多秦封泥 研究者有多种解释

为什么会在相家巷出土这么多秦封泥?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前任馆长庞任隆先生认为,相家巷地处渭河南岸,在秦代这里当属都城咸阳渭南宫区,是皇帝居住办公之地。在秦始皇“办公厅”附近的垃圾坑中发现大量封泥,也就不足为奇了,还有可能这些封泥就是秦始皇本人剥下的。

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刘瑞研究员认为,由于目前考古发掘获取的信息有限,还不好说相家巷在秦代到底是什么性质,它有可能是秦代的一处宫殿,也有可能是普通官衙,还有可能是专门集中处理各地发到都城的文书并根据内容决定分发到哪里的中央政府秘书部门,所以封泥才会在这里被集中拆封。

不论原因如何,相家巷的考古发现震惊了秦汉学术研究界。

“秦俑之父”袁仲一先生表示,这是秦汉历史、考古学及中国古代职官、地理研究的一次里程碑的极其重大的发现,其中大量的问题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好好消化、研究。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黄留珠表示,九十年代在西安大规模出土的秦封泥,是继秦兵马俑、秦简、秦木椟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与重大价值。

北京古陶文明博物馆馆长路东之表示,西安相家巷这批秦封泥,涵盖了秦始皇三公九卿政治体制的各类官署,揭示了数十个失载的郡县、宫苑名称,揭示了许多与秦始皇及其秦代文明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内容,从而被考古界、史学界专家称为秦始皇批阅文书的遗物,是可以弥补《史记》《汉书》缺憾的珍贵文献。

秦封泥上的关中地名有些很陌生 快来看看你家乡在秦朝叫啥名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燕介绍,馆内展陈的秦封泥有200多枚,目前正在含光门博物馆举办一场秦封泥展览,展陈数量为80多枚。“喜欢研究秦封泥、秦文化的市民,可以到这两个馆来参观。”

记者注意到,馆内陈列的和关中地名有关的秦封泥中,“咸阳”“蓝田”的名称没有改变,渭南在秦代的名称为“下邽”,商洛在秦代时有个相关地名叫“上雒”,蒲城东南的地名叫做“重泉”,阎良区武屯镇东北的地名叫做“栎阳”,富平东北曾经叫做“蘋阳”。

有意思的是,和西安相距不远的古都洛阳,在秦封泥上的写法是“雒阳”。虽然在秦封泥上有个叫“洛都”的县名,注释称并不是指洛阳,而是指榆林市南部的一个地名。

如今常用词“中流砥柱”所指的地方,在秦封泥上的地名为“厎柱”,注释中介绍,厎柱为山名,在山西平陆和河南陕县(今三门峡市)交界,厎柱丞为治水官。

你的老家在哪里?想知道两千多年前秦代怎么叫,不妨到博物馆来看看吧!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