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文博 >

九成宫4号殿遗址考古新发现:隋唐两代宫殿“叠罗汉”

来源:华商网 作者:马虎振 时间:2020-12-25

fb24df1a69c5ea58e262ac5d8ee38352.jpeg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是隋唐两朝前后共用的一处皇帝避暑行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麟游县城区。12月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麟游县公布了4号殿遗址发掘的阶段性成果。

号称“离宫之冠” 隋唐多位皇帝在此避暑议政

九成宫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由我国古代建筑大师宇文恺设计与营造,尚书右仆射(宰相)杨素为总监,于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竣工。离宫初名“仁寿宫”。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复修仁寿宫,改名为“九成宫”。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维修九成宫,并更名为“万年宫”。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复“九成宫”原名,一直沿用至今。

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均曾驾幸该行宫避暑议政,使这里一度曾成为全国政治、文化、宗教、军事指挥中心,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家园林的集大成者,号称“离宫之冠”。

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麟游遭暴雨,洪水和泥石流,冲毁了九成宫大部分宫殿。九成宫从营建到水毁至沦为废墟,共历时三百多年时间。

从1978年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九成宫遗址进行了全面考古发掘。发现其缭城城垣、内皇城城垣、诸多宫殿、亭台楼榭、寺庙、道观及生活设施等众多遗存。有国宝级文物《九成宫醴泉铭碑》、国家一级文物《万年宫铭碑》、唐宫廷水井、点将台、梳妆台、缭墙城门,天台山1号、2号殿址、醴泉水渠遗址,尤其是37号大殿遗址,该遗址被评为“199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隋代殿基外围全为石材砌筑 切割整齐划一

据九成宫4号殿遗址考古领队李春林介绍,为配合九成宫文化广场规划项目,2019年4月至2020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4号殿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实际发掘约2300平方米,出土各类遗物500余件。

4号殿遗址位处九成宫遗址的西南隅、东北距天台山脚30米。发掘显示,4号殿遗址地层堆积保存较好,由现地表到隋代殿基散水深约5.4—6.2米,自东北往西南渐趋增厚,基本可反映遗址的沿用、废弃和变迁过程。

因东北部被城区九成宫路和停车场占压,4号殿殿址已揭露出来的部分仅是殿基的西半部。

发掘表明:4号殿址坐北朝南,初建于隋代,唐代沿用隋代殿基并整体有所增高抬升,外围且有增建和扩建。殿体由殿阶基、西慢道、殿面础石和殿基周匝散水四部分构成。

殿基主体现揭露东西最长27米、南北宽25米,自南面石砌散水至殿面高4.2米。从建筑构材、夯土层理和殿西、南两面破损裸露的断茬等观察分析,4号殿基明显可分隋唐两期,其中唐代部分叠压在隋代的之上。

\

▲隋代石构殿基台


隋代殿基主要由散水、基台台壁和内里夯土组成,散水和台壁皆为石材砌筑,石材为当地所产的麻绿色砂岩。同类石材切割整齐划一,外表打磨光滑平整,体现了工程的严格管理和要求。自西慢道南壁绕殿西、殿南台壁,自下往上皆以四层地袱石、陡板石、隔身版柱和压栏石相间拼合包砌。其中最上层地袱石、隔身版柱和压栏石外表,皆雕刻有精美繁缛的缠枝唐草纹图案,线条流畅活泼。

发现唐太宗矫正隋室奢华的“粉壁、涂泥”历史见证

4号殿唐代增建部分,包括垫高抬升的基台、殿面、西慢道。慢道西端往西、南、北三面皆出有平台,其中平台南、北、东侧皆以砖包砌,显示殿西或有相关配属建筑。

唐代以隋代石构殿基为基础,对殿基和慢道整体抬升加高,增筑的部分高约1.5米,主要由夯土构成,起夯自隋代压栏石(殿北面为地袱石)同高水平的旧夯茬。

\

▲4号殿唐代殿基北部基台及石构散水保存状况


发掘显示,唐代增高的基台外壁是以条砖包砌而成,现存殿基台北壁高2.2米,台壁包砖磨砖对缝,残高1.2米,砌筑非常整齐。殿基台西侧、南侧因宋代人采石挖砖受损严重,后又遭洪水侵蚀,局部淤有泥沙,保存状况不佳。

殿面柱础石尚存有14块,皆为方座覆盆式,其中8块尚处于原位,南侧6块皆已因洪水冲刷移位而呈现出倾斜、陷落等状态,其中一件上刻“杜”字。

从现存柱础分析,唐代殿面大致可复原为东西38米、南北25米,面阔九间,进深三间,是一座殿基高达4.2米的高等级台式殿堂建筑。专家推测,这种规模和形制,很可能是帝王的寝宫——咸亨殿。

唐代殿基外倒塌堆积中还发现大量散落白灰墙皮残块,南侧基台所砌陡板石上尚黏附有白灰皮3—4层,表明唐代殿基陡板石面都是以白灰装饰的。这可能是唐太宗矫正隋室奢华弊政在建筑上的反映,是魏征《醴泉铭碑》中所言“粉壁、涂泥”的历史见证。

自发掘区西北绕经殿南,4号殿外唐代地面下潜埋有两道排水陶管道,部分叠压于散水石上,应是唐代宫内增加的重要的引水设施。

四围堆积为了解认识九成宫形制布局提供了确切信息

据介绍,本次发掘是时隔二十五年后重启九成宫遗址考古的一项重要举措,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

▲菊花纹瓦当


其中,殿周四围堆积和晚期遗迹对了解认识九成宫的形制布局、历史沿革和废弃变迁等过程提供了确切的信息。

隋代殿基部分周匝各类石构材体量之高大、厚重,保存之完好,当中的压栏石、隔身版柱和地袱石所雕缠枝忍冬纹,枝条屈曲缠绕,叶瓣典雅华美,这些都是以往古代殿堂建筑考古中所罕见,为研究同时期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4号殿基夯土中所夹杂的卵石层、暗柱等技法,为考察隋唐高台式建筑技术的提供了资料。

殿址尤其是四围出土的完好砖、瓦、石类遗物,应是最后废弃塌落的所形成,对这批建筑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是4号殿的整体复原的重要元素。

另外,4号殿中出土的石香炉、银簪子、烧熔的玻璃质残渣、鎏金乳钉、“开元通宝”“乾元重宝”铜钱和陶瓷器等也是多方面研究隋仁寿唐九成宫的历史内涵和宫廷生活等的珍贵资料。

记者 马虎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