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头条 >

陕西投入54亿元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 魏晓文 李济朴 时间:2020-12-02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 (全媒体记者 魏晓文 李济朴)12月2日上午,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奋力谱写陕西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 凝心聚力高质量发展”系列发布会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邀请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周魁英,介绍切实加大陕西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工作处处长李惠主持。

陕西省文物局局长罗文利在介绍陕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总体情况时指出:“十三五”期间,特别是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陕西视察以来,陕西省文物局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围绕文物工作方针履职尽责,坚持保护文物、发展文化、传承文明,落实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任务,文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保护管理得到加强 文物事业持续发展


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事业发展,高规格召开全省文物保护大会,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明确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在机构改革中保留省文物局并增设内设机构、增加编制;制定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实施意见》,将文物保护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全省各级相关部门与文物部门密切协作,按照职能分工合力推动文物事业发展。全省文物系统坚决守护好彰显好中华文明、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大力推进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和黄帝陵文化园区及黄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实施博物馆改造提升等重大文化标识工程;在全国率先编制《陕西省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陕西省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创新编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陕西省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等,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陕西投入54亿元实施文物保护维修工程335项,完成革命旧址保护修缮和环境治理254处,修复可移动文物2.4万余件(组)。完成第一次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开展长征、抗战和石窟寺、秦岭地区、黄河沿线等文物专项调查,基本摸清文物家底。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为契机,全面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石峁遗址和西汉、唐代帝陵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省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预备名单共42处。发挥高校、科研院所资源优势,建成国家重点科研基地5个,开展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和预防性保护,实施文物科技保护研究项目100余个、共有45个获奖,其中秦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推进“河套地区聚落与社会研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在周、秦、汉、唐都城和帝王陵开展的考古研究为大遗址保护利用奠定基础。5年来开展主动考古项目103项、配合基本建设项目540余项,发掘古遗址、古墓葬1.6万余处(座)、出土文物4万余件(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30年来陕西有26项入选,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有11项入选,近3年连续每年2项入选。陕西考古工作支持了国家大型基本建设,经考古发现建立的博物馆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金色名片”,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陕西考古成果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源脉,展现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脉络,为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中华文明辉煌成就和对人类文明作出重大贡献提供了实证。


提升服务社会水平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模式,大遗址保护“四个结合”理念和“五种模式”实践受到中央肯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成4个、立项8个,总数居全国第一。西安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改扩建提升项目顺利推进,陕西考古博物馆、秦陵铜车马博物馆主体即将完工,西安交通大学西迁博物馆、陕西科技大学中国轻工业博物馆、陕西体育博物馆等行业博物馆先后建成开放;截至2020年6月底,在我省登记备案的博物馆共325座,博物馆体系日趋完善。


建成开放25家省级文化遗址公园、25家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44家社区博物馆;率先将博物馆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成立全国首家博物馆教育联盟和文博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年均开展博物馆活动2800余场次,文化遗产在资政育人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深入挖掘、整合陕西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资源,全省博物馆年均举办各类陈列展览800余个,先后有10个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精品奖”;实施“陕西数字博物馆”“互联网+文物教育”“互联网+革命文物”等项目,文物资源信息逐步开放共享;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扶贫攻坚融合发展,“凤堰生态博物馆模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宜君生态博物馆精准脱贫模式”荣获“全国民生示范工程”,陕西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影响力不断增强。


举办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论坛,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博物馆友好联盟,组织考古机构联合开展的中亚考古成为陕西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文化先锋。5年来陕西文博单位与境外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意向书和备忘录共77项,中法合作开展巴黎圣母院修复和秦兵马俑保护研究框架协议在两国元首见证下签署,搭建多层次机制性文物交流合作平台;承担缅甸蒲甘他冰瑜寺、尼泊尔王宫等国家援外文物保护工程,与法国合作的公输堂、茂陵石刻保护项目列入中法第四次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陕西文物保护理念和技术方法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积极发挥以秦兵马俑等为代表的文物资源优势,先后在26个国家和地区举办主题鲜明的文物展览51个,陕西文物逐渐成为配合国家活动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发挥“外交使者”和“文化名片”作用;连续六届承办“台湾历史教师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香港学生在陕西文博单位实习项目写入香港特首施政报告,增进两岸三地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落实文物“四严”要求 管控能力持续增强


颁布《陕西省石峁遗址保护条例》《西安市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条例》《延安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制定《陕西省群众依法保护文物奖励办法》,张骞墓、仓颉庙等地方条例相继出台。深入开展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严厉查处破坏秦咸阳城遗址、商洛大云寺、榆林明长城等典型文物违法案件。省纪委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的通知》,通报4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失职失责典型案例。

积极推进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建设,在文物重点区域引入北斗系统、无人机等先进技术开展安全巡查;全省群众文保员已突破8000人,志愿者巡查田野文物成为全国试点省份。深化文物、公安、消防长效合作机制,共建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和中国被盗(丢失)文物信息发布平台,建成全国首个文物消防安全训练中心。在全国首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7项工作机制,公安、文物部门连续8年开展“鹰”系列联合专项行动,破案2823起、打掉犯罪团伙456个,打击处理犯罪嫌疑人3346人、追缴涉案文物16553件,有力震慑犯罪行为,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罗文利表示:陕西省文物局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好“十三五”工作,部署规划好“十四五”工作,推动文物资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为加快陕西建设文化强省、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围绕新闻发布会的主题,现场,国际在线、陕西广播电视台、群众新闻网记者还进行提问。

今年因疫情国际间交流合作受到严重影响,陕西文物部门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工作积极应对,并采取有效的应对举措做好相关工作。罗文利介绍,今年从疫情发生以来,陕西文物部门保持与国际及境外合作的有效沟通。通过网络在线方式继续保持与合作的国际、境外伙伴进行沟通。疫情期间,向相关国家及港澳台地区寄送防疫物资,鼓励大家战胜疫情。

文物部门创新文物出入境展览模式。12月1日,文物部门与日本连续25年开展的第25届国际临书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开幕。受疫情影响,日本爱好书法的朋友不能来现场,他们通过在线、节目录播方式,将日本临书作品在碑林博物馆举行线上展览。同时,受疫情影响,在罗马尼亚国家博物馆举办了文物展览后文物不能及时返回中国,经中国驻罗马尼亚大使馆积极协调和见证,该批文物转场到罗马尼亚苏恰瓦省布科维纳博物馆继续展出,在罗马尼亚广受好评。


同时创新文物展览模式。今年9月底,与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华翰维推广协会,在台湾三所高校举办了陕西唐代壁画文化特展,首站在台湾师范大学,开幕式以线上方式举行,在台湾地区影响非常大。据了解,这是大陆入岛的唯一一项展览项目,送去陕西珍藏的40余幅由数字技术打印的唐代壁画精品,走进台湾高校传播,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


创新合作新形态。11月初,陕西省与法国合作的“公输堂彩绘木作保护研究”项目,在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门设置了一个专题进行相关研讨。陕西与法国专家通过联线的方式交换意见,研讨非常有成效。汉阳陵博物院每年举行银杏节,今年银杏节期间特别是在德国柏林举办了一个分会场,推广汉文化相关活动。汉阳陵博物院与柏林媒体设计学院共同建立了一个中国汉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交流中心挂牌在柏林媒体设计学院,致力于中华文化特别是汉文化相关推广活动。在疫情期间,虽然交流方式受到影响,但是在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合作形态,继续有效地推进对外交流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下一步,陕西文物部门将积极谋划未来的合作项目,目前已经推进意大利、西班牙筹划陕西秦兵马俑展,以及“丝绸之路”文物展,视疫情情况择时推进开展。继续推广举办线上国际研讨及博物馆相关教育活动,更好地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延安市是国家文物局去年公布的首批6个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之一,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红色革命资源为依托的示范区,也是以市人民政府为创建主体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周魁英介绍:延安的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有保护体制、保护机制、保护利用方式三个创新。延安市委、市政府专门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中包括文物部门、住建部门、规划部门、国土部门、环保部门、城建部门等若干部门,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创建活动。延安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不仅仅是给大家看革命旧址和纪念馆,更重要的是整个市域里让老百姓看到和享受到,通过革命旧址保护后整个延安城市面貌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这是保护利用方式的创新,核心是通过文物保护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这次创建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整合了政府、社会、文物资源三个资源。文物部门要完成四个方面9项任务。夯实革命文物基础工作,加大革命文物保护力度,拓展革命文物利用途径,提升革命文物展示水平,创新革命文物创新方式,完善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加强革命文物科技支撑,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文物安全长效机制。这9项任务要在创建工作中完成的9大类工作,完成后提请国家文物局验收,通过了延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就算创建成功。目前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陕西在大遗址保护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这些成果也在助推文化强省建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和重要作用。周魁英说,大遗址是陕西文物资源保护中最具有特点和最具有优势的一类文物资源,陕西有十大都城遗址,还有秦始皇陵、西汉帝陵11个,这些遗址是陕西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陕西在“十二五”开始时就已经提出要建设考古遗址公园,陕西当时提出“四个结合”“五种运作模式”理念。在这个基础上,在国家支持下,现在大遗址保护已经进步到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层面,从遗址保护到遗址公园到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是大遗址保护的三部曲。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下,陕西提出建设陕西文化遗址公园概念,正式授牌25个省级文化遗址公园。

目前,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国共有103处,陕西经国家批准的有4处,包括汉阳陵、大明宫、汉长安城、兵马俑,还有8处是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平台上已经创新出了新模式,把考古遗址公园和文化艺术结合起来,与当地艺术创作结合起来,搞成艺术周。作为陕西来讲,下一步也要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平台上创造陕西自己的展示模式。大遗址保护对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大明宫考古遗址公园带动了西安市北郊的发展,兵马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带动了西安市、临潼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编辑:慕瑜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