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活动资讯 >

王向辉文史新作《西安文脉述略》出版发行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吴汉兴 时间:2022-05-21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吴汉兴)近日,西安地情丛书之一、陕西青年学者王向辉的文史新作《西安文脉述略》,由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书是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委托项目,西安地情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约32万字,“它所希望展示的是长安城的历史风貌和一般的社会情形”。讲述大西安的历史演变和内在关联,展望大西安的未来。

王向辉,长安县(今西安长安区)香积寺村人,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先后就职于陕西师大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干部培训学院。《西安文脉述略》的出版,是王向辉大西安历史文化系列著作的第五部作品(其他有《十三朝》《史说长安:上古周秦卷》《大西安画传》《千年古都 常来长安》)。

这是学者立足本土、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新的学术成果的呈现,更是长安人对西安这块深厚土地的重要献礼,无疑对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王向辉在谈到本书的写作目的时说:“我们有理由为千年的历史荣耀而骄傲,但面对现实的困境,我们在骄傲的同时,也要深刻地自省未来的西安城将何去何从。”

陕西师范大学八旬教授朱士光认为《西安文脉述略》有几个特点:目录让人耳目一新,用古风诗歌命名,且这内容贴切,有富丽典雅之感。内容颇具特色。此书并非面面俱到,或者浮光掠影,而是各有详略,周、秦部分内容丰富,汉唐部分则相对简明。有不少小章节侧重历史城市的建设变迁,无疑是一大特色。史观创新表现出向辉卓越的历史观。本书章节经纬交织,以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分类,既做到了时间线索的一目了然,也让专题类型得以充分呈现。古为今用更为扎实。众多西安历史著作多以周秦汉唐为论述主体,本书在明清和近现代西安部分做了充足功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本书文笔流畅,呈现出文史交融,有其自身的丰沛与严谨性的特点。本书的总论高屋建瓴。对西安城市的历史文化勾勒白描,不仅文笔生动,而且节奏舒缓,让人有想继续阅读下去的冲动。

据了解,王向辉是西安近年来非常活跃的青年学者,在出版《战国七雄变法考》《与点斋文稿》等学术性著作之外,这几年相继推出《周宣王中兴》《法门寺 塔庙的故事》《三秦廉话(人物卷)》《大西安画传》《史说长安》《战国:七雄图强》等十余部文史类图书,长篇历史小说《镐京迷案:玉簪龙涎》,中篇小说《商鞅》,散文集《秋水南山》等。

409e7f75c9a8fe792eafe1c69917dd0(1).jpg


倾情书写西安历史,衷心热爱这座古城

朱士光


王向辉是我的一位老同事,初次认识迄今一晃也有十余年了。当时觉得他是个文雅书生,其后接触多了,发现他善于思考,也非常热诚。2014年他陪我去山西临汾开会,一路上我们聊的很多,从学术到生活,交流甚洽。他对我这个老同志非常照顾,让我心生温暖。

后来向辉出了几本书,有本《大西安画传》在出版时,他邀请我为之作序,我欣然应允。翻看书稿时,发现他当时的确费了心思。书稿并不很长,但文笔优美、叙事严谨、识见卓越。整本书稿对西安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别具风格,令人耳目一新。

众所周知,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文化非常悠久。抱着对这座城市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诸多学者纷纷书写这座城市的历史荣耀,因之市面上相关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而向辉的这部新作《西安文脉述略》,比之市面上的同类型著作,还是有所不同。

一是本书的目录让人耳目一新。迥异于一般历史学者的严谨刻板, 而多了几分文学家的灵动隽秀。九个章节都是用古风的诗歌命名,而且这些诗歌与该章的内容都较为贴切,有富丽典雅之感。对照西安本来就是诗歌之城的定位,让人眼前一亮。

二是本书的内容颇具特色。此书并非一些同仁作品的面面俱到,或者浮光掠影于历史文化、名人遗址,而是各有详略,对周、秦部分,内容丰富;对汉唐部分,则相对简明。文有不少历代城市布局与格局变迁的小章节,侧重历史城市的建设变迁,这无疑是书稿的一大特色。

三是本书的史观创新。关于西安历史有诸多的认识,学者总是人云亦云,而这部书里的不少内容都颇有新意。如对炎黄崇拜的解读, 对“天道西北”观念的理解,对农神后稷的认识都与众不同。表现出向辉卓越的历史观。

四是本书的章节经纬交织。一般的关于西安的历史文化书籍,多是以时间顺序层层推进,而本书的一大特点是没有严格按照传统的历史时间线索推进,而是以具体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分类,既做到了时间线索的一目了然,也让专题类型得以充分呈现。

五是本书的古为今用更为扎实。众多西安的历史著作,多以周秦汉唐为论述主体,对明清西安往往一笔带过,近现代的西安更是很少展开。本书在明清和近现代西安部分,做了充足的功课,尤其是西京筹备委员会、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城市规划、国家中心城市的确立等章节,都是一些同类书籍较少谈及的城市历史文化内容,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展示。

六是本书的文笔流畅。历史学通俗著作的写作,往往非常考验一个学者的文史交融能力。一般而言,学人著作或过于严肃而灵动欠缺,或论调漂浮而学理不足。前者可能是历史学基础扎实而文学功底较弱,后者多为文学感丰沛而历史学基础浅薄。好在向辉文史基础都不错,因此呈现出文史交融,有其自身的丰沛与严谨性的特点。

七是本书的总论高屋建瓴。对西安城市的历史文化勾勒白描,不仅文笔生动,而且节奏舒缓,让人有想继续阅读下去的冲动。

西安城是一座伟大的城市,向辉作为西安土生土长的年轻学者,对这座城市的感情是深厚而浓烈的。他认真扎实地为自己的故乡做宣传, 倾情予以书写,是值得肯定的。

“千年古都,常来长安”,从十三朝古都到西安城,“天府之国”、“西北重镇”、“国家中心城市”,西安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依然在当代充满着神奇的魔力。她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作为历史学者,应该抒写好她的历史,为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打好基础。向辉的著作, 是这基础工作的重要一步。

希望以后向辉写出更多为西安建设做好文化服务的好作品,也希望对西安这座城市,有更多的人认识他辉煌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的建设成就,让更多的人从内心喜爱上这座城。

                             2021 年6 月6 日

                   于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望秦书屋



家在清风霞起处  

王向辉


公元819 年,唐宪宗的元和十四年,韩愈因为批评宪宗崇信佛教恭迎法门寺佛骨的行为,被贬为潮州刺史,在南下就任离开京师长安之时,在蓝关遇到了自己的侄孙韩湘前来送别,韩愈不由心中惆怅, 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千古名句。

云横秦岭不仅是巍峨的大秦岭的自然风光,也是长安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精神气象。在周秦汉唐时代,不管来自哪里,长安城都将成为他们的故乡, 离开长安,就像丢了魂一般。我又何尝不是呢。

我是长安人,一直生活在这座千年古都的南城,更具体地讲,生活在如今还使用的“长安”这个神圣词语的西安市长安区,长安这个词,产生于秦朝,我出生的乡镇是郭杜,其得名据说和西周时期的杜伯有关,我们村叫香积寺村,距离我家30米远,就是唐代王维诗歌中咏唱的那座唐代名刹——香积寺。我的小学香积寺小学就在这座千年名刹隔壁,如今小学已经另择新址,学校旧址已经是寺庙的山门了。当时香积寺的钟声、和尚们深夜念经的声音,我小时候每天都真实听得到, 如今也梦境一般在我的耳边回响。

我老家向南100米左右,就是滈河,向西100米上下,则是潏河,小时候,我们常在这两河之中游泳、捞鱼,当时懵懵懂懂,后来方知晓这两条河流,就是长安城的八水中的两条。冥冥之中与周、秦、汉、唐历史的契合,让我对身边的世界,亲密的朋友长安城充满着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在陕西师范大学学习历史文化,就是我对养育我成长的这座城市的馈赠,我希望能了解他,理解他,并与他一路风雨同行。好在因缘和合,这些年,我一直在给西安这座城做着文化整理、 资源思考的事情。《西安文脉述略》是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的委托项目,主任姚敏杰、一级调研员王莹、处长高长安将这本书稿的创作任务委托给我,令我诚惶诚恐、战战兢兢。

西安是一座浩瀚无比的历史文化宝库,30余万字的篇幅,很难将它的美好尽情地描述,很难将它的沧桑完整地展现,很难将它的未来准确地擘画。好在这本书也不求全责备,它所希望展示的是长安城的历史风貌和一般的社会情形。“管中窥豹别有天”,虽然只是南山一隅,当也能够一览长安城昔日的春色盎然。

整个创作大概经历了两年之久,其间遇到了疫情等诸多事情,但好在创作还是随我而行。其间,我的恩师赵世超和同事李令福、史红帅等人,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为书稿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诚挚感谢!

西安城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有每一个西安人触摸得到的温暖,也有每一个西安人感知得到的不足,但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有什么理由不热爱它呢?

“康阜咸宁,维斯胜地”。我们有理由为千年的历史荣耀而骄傲,但面对现实的困境,我们在骄傲的同时,也要深刻地自省未来的西安城将何去何从。

“家在清风霞起处,夕阳脚下近山居”,就是这座美丽的西安城!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