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我有传家宝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梁轩诚 时间:2021-06-19


轩诚小语:“宝”者,珍贵难觅之物。匡燮老师书写的《朱子治家格言》六条屏就是我的传家之宝。牛兆濂先生曾说:为人者,果能尽爱敬之诚心以事亲,又能守礼以谨其身。即此,便是得朱子之心,便是得孔子之心。匡燮先生的这幅作品,便是如此,亦如他平生之为学、为人,实为“得朱子之心,得孔子之心”的作品。故轩诚曰:传家无以为宝,唯先贤所传之德道为宝也。(来源:美丽八点半  2020-10-12)

 二十多年前匡燮老师搬了新家,第一次去先生家中,一进门,眼睛便被壁上最醒目的位置悬挂着的一幅六条屏书法作品给定住了。

这幅六条屏纸张年久、微泛黄色,作品大气沉稳,书写的内容是我从小就熟背过的《朱子治家格言》,全篇522字字字印象深刻,它许是众多国人都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并践行一生的。我这是第一次见到它被人用端庄的颜体字写出来、并装裱之后挂到壁上的。先生壁上的这幅《朱子治家格言》透着深深的年代感,古朴端庄,文字内容与书法笔墨形神合一,一看落款,果然不得了,原来是清末声名赫赫的关中大儒牛兆濂先生手迹。   

多年后在匡燮老师的长篇纪实散文《我与世界》中,曾读到关于这个珍贵作品的记述:“父亲一表人才,文质彬彬,和爷爷一样喜交文人,便与蓝田当地名儒牛兆濓交谊甚笃。父亲代爷爷向牛先生求字,牛兆慨然应允,抱病为爷爷写了长幅《朱子家训》,至今还挂在我的客厅壁上,成了传家之宝。有一年,正做着《西安晚报》副主编的牛先生嫡孙,来我家看了,说这是至今所能见到的牛兆濂字数最多的长幅了。”(摘自匡燮《我与世界》第一部)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先生幼年聪颖、过目成诵,后拜在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因其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田灞水河川地带,故取号蓝川,被后人尊为“关中大儒”和“横渠(张载)以后关中一人”,关中民间多有关于“牛才子”“牛神仙”的逸闻趣事广泛传诵。“9.18”后先生积极呼吁抗战,卢沟桥事变消息传来,久卧病床的牛先生忧愤至极,不久后离开人世。著名作家陈忠实曾自述道:“我与‘牛才子’说来有缘——他家的村子在灞河北,我家在灞河南,直线距离只有三公里多。牛先生是我刚能听懂话时就知道的大名人,从大人那里,我听到了许多关于他劝退八旗军、赈灾济民、通电抗日、主持禁烟、规劝军阀的事迹。” 后来陈忠实把这些内容都写到了他的旷世巨著《白鹿原》当中,根据蓝川先生的原型塑造出了一个铮铮铁骨、一身侠义的饱学儒者朱先生。

参照牛兆濂先生年谱与匡燮老师记述,蓝川先生这幅作品当创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先生当时应已年近七旬,这在当时已属高龄老人,况且那也是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匡燮老师的父亲那时应当30岁出头,和父亲在蓝田县城开照相馆。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照相是个漂亮的行业,他应当也是在那时认识了蓝川先生,并结成忘年交。从牛兆濂先生晚年的照片可以得知,先生那时已经须发皆白,完全就是一个耄耋老人,但他能一笔一划的书写这五百多字的一幅颜体作品,非常人可为,也非一日可为,他一定是被这位“小朋友”的孝心所打动,就努力为之了。

说起来蓝川先生与我家也是有些渊源的。牛兆濂先生年青时就学于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创办的关中四大书院之一“正谊书院”,毕业后留在书院任教五年,后来在清末民初的大变革时期建功立业的一大批关中学者、义士皆出自他的门下。“正谊书院”位于三原鲁桥镇(1954年前隶属泾阳县)北、距我家旧宅不远处的清凉山麓,我爷爷年少时曾在正谊书院就读于兆濂先生门下。父亲在他一篇怀念爷爷的文章中曾写道,“小时候时常听父亲和我母亲说,他很怀念正谊书院读书时,在牛兆濂先生、和兴平来的张四先生门下受教的往事。我还见过父亲学生时期的一本日记,记得其中有一篇写道:每次牛先生骑驴去东里‘长盛和’灌醋,一路上都是父亲沿路牵着驴,有时候先生在驴背上诵经吟诗,有时候也会打趣的逗父亲玩。”

因为《朱子治家格言》我在幼时即有诵读,又有关中大儒牛兆濂和匡燮老师父亲、祖父的加持,这幅六条屏在我心中就视为神物了,故此后每次去匡燮老师家中,都会仔细地膜读几遍。 

前两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见到匡燮老师书写的同一幅作品,形神兼备的柳公权跃然纸上,精彩十足,羡艳不已,吞下垂涎欲滴的口水后,遂惴惴不安的拜求一幅,匡燮老师欣然应允,但约定不得催写,他必须慢慢来。是年岁末,匡燮老师打来电话:字写好了,你来拿吧。

匡燮先生1942年生人,自幼童时代即在祖父督促下临帖,研习书法艺术至今七十余载,日日不辍。他是我工作后遇到的第一位领导、老师,更是迄今为止对我影响最大、我一生敬重的贤者之一。匡燮老师一生为文,年轻时便才华横溢,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发行的《无标题散文》让中国文坛为之侧目,余秋雨、贾平凹等当代散文大家均给予很高的评价,石岗先生评价其为“纯粹文人”。

“纯粹文人”匡燮老师平日里书生气十足,为友人题字,多为狂放飘逸的个性行草,很少见他行楷作品,故此幅魏碑味十足的柳体《朱子治家格言》,实为难得的珍品。那日我去取字,先生坐在沙发上,冬日午后的阳光暖暖的洒了一屋,他自得地指着书案上一圈宣纸:打开先看看吧。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将作品一一打开,悬挂在壁上,先生边陶醉的欣赏着,边得意地对我说:怎么样?笔法、气韵不输于牛才子吧?

2.jpeg

“宝”者,珍贵难觅之物,匡燮老师书写的《朱子治家格言》六条屏已然难得,然其为我传家之宝者更有三也:

 其一,出自清初朱柏庐先生的《朱子治家格言》从一问世,就因其文意俱佳、朗朗上口,被天下人奉为治家的宝典,孩子进学的必读。全篇522字,从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子女教育、祭祀嫁娶、居官为学等诸方面,一一为我们指出何可为、何不可为。在清初与归有光、顾炎武同被称为“昆山三贤”的朱柏庐,临终前嘱咐弟子:"学问在性命,事业在忠孝",践行了他一生坚守的信念,就难怪无数多的中国人将他的《朱子治家格言》奉为传家之宝了。

其二,对我而言,这幅作品又蕴含了关中大儒牛兆濂先生,匡燮先生的父、祖,我的祖父等前辈的过往。《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大学》)。轩诚说:吾家无以为宝,惟先人之德为宝。

其三,匡燮先生虽为我父执之辈,然与我相交三十余年,莫不以忘年之友待之。而我始终执弟子之礼,于做人、于学问、于作事无不从先生处颇多获益。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之谓也。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大学》)。轩诚说:吾遗子无以为宝,唯师尊所传之道为宝。

牛兆濂先生生平最后一次在西安孔庙讲学时曾说:为人者,果能尽爱敬之诚心以事亲,又能守礼以谨其身。即此,便是得朱子之心,便是得孔子之心。匡燮先生的这幅作品,便是如此,亦如他平生之为学、为人,实为“得朱子之心,得孔子之心”的作品,还有什么比这更重的传家宝吗?

故曰:轩诚传家无以为宝,唯先贤所传之德道为宝也。

(作者梁剑:字轩诚,文化学者,陕西三原县人,祖籍山西猗氏县。西京学院至诚书院客座教授,陕西石岗书院院长,石岗国学院执行院长,西安曲江第一小学校外辅导员。2015年,创办原创文艺广播平台“美丽八点半”。石岗书院是由学者、作家石岗先生出资创办的,以传播中国文化、普及中国精神为宗旨的学习机构。成立于2016年7月16日。注册地址在陕西省礼泉县东黄小镇。书院宗旨:开智、明礼、成德、悟道。石岗书院目前参与策划、出版的著作:《群书治要考译》《群书治要校订本》《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国学治要译注》等。) 


附《朱子治家格言》原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牲禽。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倚。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 之不是,须平心静想。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