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峰在他的这首《不如去周游列国》中如是写道:“你总爱看书,但兄弟/要替别人的思想谢谢你。”可见他是一个重视“思想”的人,对思想者持有深深的敬意。

月光掉入水的漩涡———读李晓峰的诗

发布时间:   作者:纳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李晓峰在他的这首《不如去周游列国》中如是写道:“你总爱看书,但兄弟/要替别人的思想谢谢你。”可见他是一个重视“思想”的人,对思想者持有深深的敬意。

李晓峰在他的这首《不如去周游列国》中如是写道:“你总爱看书,但兄弟/要替别人的思想谢谢你。”可见他是一个重视“思想”的人,对思想者持有深深的敬意。

读李晓峰的诗,能见其性情。他不是一个玩弄语言、利用修辞术来写作的诗人,而是将眼中所见之世界如实呈现的诗人。他有不得不倾吐的块垒,有不得不抒发的情感,有不得不借助诗歌的语言来建立一个公义的世界或狭义的江湖。诗正是他路见不平,所要拔刀相助的那把“刀”。“妓女,小吏,卖蒸馍的,/围坐在热腾腾里讨论人间物事。/这里总有最意外最真实的灼见”,这就是他所观察到的“人间物事”。他把“人间物事”照搬到诗歌中,又在诗歌中发表“最意外最真实的灼见”。诗意不因如实呈现世界的边角和多面而有所减损,而恰恰在增益着诗意。

诗是灵魂安隐之处所,是心灵得以释怀的出口。诗,仿佛是不能言之所言,不能行之所行。李晓峰在《嗨……那一天》这首诗中,打开了蓄水的堤坝,词语的洪流倾泻而下。诗中仿佛有两个我,一个是“敬上帝、拜佛祖、去诗和远方/让你妻贤子孝、幸福美满”的循规蹈矩的我;另一个是“去偷、去抢、去强奸、大街上大小便、市长室摆摆摊/别人家里撒尿、别人床上做梦”践踏规矩的我。一个善的我与另一个恶的我,在一个身体里互相搏斗。诗人在诗歌中做了一个假设,“没有军人没有警察的那一天……”这只是诗人为直抒胸臆所做的一个前提。诗人不仅要服从现实的律令,也要服从内心的律令。李晓峰总能在细微之处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发现诗意。在《反义词》中,“关心的反义词/为什么不是开心”,他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循着这个逻辑,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反义词的反义词/为什么不是正义词”。他的以问作答,也彰显出一种智慧。而在诗的结尾,他又上升到哲理层面:“有的答话/怎能配上/有的问话”。问是一种智慧,“问”占了上风,“答”反而落入下乘了。一颗智慧心就在声闻和独觉中,在心田中逐渐繁盛。

诗佛王维,写过“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李晓峰的笔下,闲是另一种情致。“看日头晒干小河/月光掉入水的漩涡”,这是他在闲坐之中的收获。李晓峰一直强调的是“闲坐”,“没闲着”。他忙于打捞漩涡中的月光,用一个填满了空闲的心。“想一个人算闲的话/那些忙才真的无聊”。他于观与想之中,使自己坐而不闲,如同菩提树下的觉悟者。

李晓峰是一个深具佛性的诗人。所谓佛性,我以为是把善念种植于善心,再用善行结出善果。为什么说他深具佛性呢?他在《佛法无边》中写道:“那天从满山佛前下来/看尘间的什么都是佛”。他看世界的方式变了,他看到的世界也变了。仅仅是“看尘间的什么都是佛”吗?非也非也。而是他看世间众生平等,生出一颗无分之心。“丛绿中瞥见一截土崖/崖面里也似有无数/仪态万方的佛/全在度着我”,李晓峰仿佛一个清空了自己的容器,接纳着外在事物对内心的洗礼与浇筑。他是一个坦荡的人,真性情的人。“此时才刚入陇地/当年鲁提辖的老家/我却早杀人如麻/智深如后来的佛”,他在诗中提到鲁智深,是在用一个内心所敬仰的人来为自己树立榜样,他欣赏鲁智深有二,其一是他的“智深”如海,其二是他后来成“佛”了。正如“智深如后来的佛”这句诗,一则赞叹鲁智深有佛的智慧,二为赞叹鲁智深成了佛道。

通过对李晓峰诗歌的闪电式的阅读,我似乎得到一个朦胧而清晰的诗人形象。他的诗歌如“行走的野草”,有极强的生命力,他像野草一样用自己的行走不断拓宽着自身的疆域。他的诗有讽喻的力道,有野草般的原生态、不假修饰的真实和真诚的面貌。诗是他所敬仰的高山,而他用一颗诗心铺展开了一条通往山顶的石阶道路。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