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听说志勇到安康谭坝草庙村扶贫,而且是长期驻村的帮扶干部,我当时就有预感:志勇肯定会在脱贫攻坚一线开掘到文学的富矿。

现实主义作品的力量与光焰——读杨志勇扶贫札记《追寻初心》有感

发布时间:   作者:张虹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年初,听说志勇到安康谭坝草庙村扶贫,而且是长期驻村的帮扶干部,我当时就有预感:志勇肯定会在脱贫攻坚一线开掘到文学的富矿。

年初,听说志勇到安康谭坝草庙村扶贫,而且是长期驻村的帮扶干部,我当时就有预感:志勇肯定会在脱贫攻坚一线开掘到文学的富矿。果然不出所料,刚刚半年时间,他就有88篇扶贫日记集结成书。志勇的勤奋众所周知,近些年,他的作品就像榴弹炮一样集束喷出,在文坛引起不小震动。这次,他投放的是重型炮弹,令人惊诧,是必然的了。

《追寻初心》是一部充溢着真情实意和泥土芬芳的现实主义作品。书中每一篇都是作者在脱贫攻坚一线的真切感悟;每个故事作者都是“在场”的。不矫情、不粉饰、有真意、接地气。夜深人静,在这些滚烫的文字里穿越,似乎能感受到作者热突突的心跳和时而急促时而平缓的呼吸——或尴尬、或无奈、或忧郁、或欢畅,都是击打读者心扉的现实重拳。作者没有刻意宣扬脱贫攻坚的大道理,但处处可见其家国情怀;作者没有表白自己脱贫攻坚的英雄壮举,但时时可见其赤子之心。那些砸在地上可见坑的文字,将一个个一线扶贫干部的鲜活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将那些奋力改变命运的贫困户们的形象托举在我们面前,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卷入现实。这就是《追寻初心》的现实力量与精神光焰。

透过作品可以看出,作者对中央脱贫攻坚的各项政策是衷心拥护的。他感激着自己能有机会作为帮扶干部来到乡村,感动着贫困户们在党的光辉照耀下奋起改变命运的壮美战役。每一个鸡鸣鸟唱的早晨,他都像迎接新生命一样欢欣鼓舞;每一朵春天的野花、路边的草芽,都令他感动不已;甚至第一天从都市来到乡村,长长的夜晚,广袤无边的寂寞像虫子那样噬咬着他,他都心生感激;甚至在夜雨敲窗时,忆起自己因常驻乡村扶贫和妻子发生的不愉快,他也通过自省传达出夫妻情感的美丽;借住村小学,假期炊事员回家了,他和老陈点燃炊烟自己做饭,更是生出满心诗意。最有趣的是那顿与村民老齐的“夜宴”——村民们见帮扶干部自己开火做饭,纷纷送来蔬菜。他们于感激里想到回报,想到周末要招呼经常给他们送菜的老齐两口子吃顿饭,以密切干群关系。没有饭桌,在学校的乒乓案子摆放上他们自己亲手做的炒豆角、火腿肠、青椒皮蛋、豆腐条四个菜,在蓝天下的傍晚,三个人特别有仪式感地举杯痛饮。这一系列画面,将扶贫干部和贫困户之间的鱼水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脱贫攻坚,一线帮扶干部们的真情投入才是成功的保证。作者深谙这个道理。所以,他紧紧追踪着扶贫干部的情感轨迹,让点点滴滴的光芒汇成强烈的火焰。

作者对贫困户的帮扶是带着亲人般的情感的。他把包抓的贫困户看做自己的父母或兄弟,对他们的困苦感同身受,对他们的切身利益关怀备至,对他们改变命运的行动倾注热情,对他们的幸福充满期待。连续加班,好容易在假日回到西安的家,却在刚进家门的时候就接到村上的暴雨消息。于是一家一户打电话,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防汛,一边在内心祈祷:雨要下,但不要太大。水可涨,但不要引起山洪。大兵是作者包抓的另一个贫困户,为了解情况,作者寻找到他在安康城里租住的民房,耐心细致地给其讲解扶贫政策,动员他积极准备搬迁,与他一起制定当年的脱贫计划,生怕说的话对方听不明白,明白了又不能照办,每件事都剥开来一层又一层的说,感觉如同给婴儿喂食,非要当面看着他一一咽下。下雨天,作者去看望大兵住在村里的父亲。那外边大雨屋内小雨的凄惨,那年老多病的父亲的窘境,令他深深地担忧。特别是了解到大兵本人的生活状况之后,这一家人就成了作者深深的牵挂。大到生产发展,小到养老保险与合疗费用的缴纳,殷殷催问。按要求,扶贫包抓干部一个月要到贫困户家走访一次,他却在一月之内去了四次。作者在日记里几次感叹,他对包抓的贫困户的细致入微的关怀,而对自己的亲生父母都没有做到。脱贫攻坚在这里具有了双重意义,即:贫困户的脱贫和帮扶干部的脱胎换骨。

《追寻初心》用大量的篇幅演绎了幸福的真谛。作者在文中说,什么是神仙日子?你觉得自己是神仙,你过的就是神仙日子。在“幸福的模样”里,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对乡村老夫妇悠闲、滋润、幸福的生活。他们的物质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拮据的。但他们却自由放达,活得有情有致、如诗如画。帮扶干部们入乡随俗迅速找到工作的乐趣,是对“幸福”的另一种阐释。与他一起借住在小学校里的村第一书记陈建树,虽然是来自省城的正县级领导,但却没有一点架子,亲自下厨做饭,手艺赛过能干的女人;对待底层群众,亲如家人,凡到村委会办事的村民、贫困户,他都亲自端茶倒水,嘘寒问暖,细致到贫困户生病的一头猪仔都挂在心上。接替陈建树的第一书记李开宇,似乎一进村就找到了幸福。他仿佛从来都是草庙村的一员,进村当天的晚饭后就拿起电话拨打老同学老朋友,要他们带资金、带项目到草庙村参与脱贫攻坚,神态和语气,都像在说自己的家事。作者的高明,在于不动声色之间,通过这些乡村物事,传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幸福观。不能不说,这是对现实生活最好的警醒与矫正。

《追寻初心》的可贵,还在于作者站在人性的高度,深刻剖析了“贫困文化”的根源。不避讳,不做作,充满诚意,就像大夫把脉那样,说出病症的唯一理由是为了治病。作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走访里,在与贫困户反反复复的沟通中,深刻地认识到:扶贫先扶志扶智,绝不是口头上说说那么容易。脱贫攻坚的根本目的是要点燃贫困户们内心的创业激情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热情,并唤起他们的自尊。而最关键的,是要“懂”他们——他们因为穷,因为苦,因为生活尴尬,往往自尊心比常人更强,心理比常人更脆弱,因而也非常在乎社会对他们的由衷尊重。如何做到?像尊敬上帝一样,内心纯洁、虔诚、自然。作者一语中的,道出了脱贫攻坚的真谛。而最重要的是,作者身体力行,那么想,也那么做了,这就有了现实的力量。

日记贵在真实,贵在忠于生活、忠于自己的内心。志勇做到了,表现了文学赤子的坦荡与真诚。这是可喜可贺的。尽管有些文字还显粗糙,有些篇章尚需打磨,但其现实的光芒终究是强大的,足可照彻一切。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