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是一本读不完的书

发布时间:   作者:孙贵颂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民族英雄史可法

虽然从读中学的时候,便晓得扬州;虽然在青年时代,在离扬州不太远的城市生活过近20年;虽然于老年之后,游历过全国许多名胜古迹,但扬州这个名气大、风景美、人文与自然景观绝佳的地方,却未曾涉足。这次受邀到扬州采风,终于有机会一睹风采,弥补了不识扬州的缺憾。

给人的感觉,扬州是一本厚重的大书。

扬州是一座美丽之城。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建城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上下两千五百载,沧海桑田几变迁。凭此资历,成为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扬世界的大运河,也自扬州建城之年开始。南方,以水取胜。而扬州,占尽天时地利。著名作家张炜先生曾说:“南方之水,流动着,蜿蜒而去,不绝如缕。它像黑亮的长发,温柔的目光,洁白的面容;像暖融融的微笑,像她的眸子、含蓄而委婉的问候。”我客居南方多年,深有所感。南方的水,曾经走进过我的怀抱,屡次抚摸过我的身躯,业已烙印进我的脑海。当我回到寒冷刚烈的北方,对于南方水的概念、认识与思恋,常常挥之难去。而今来到扬州,看满城的水,满城的桥,满城的花草树木,不由惊喜,兴奋。徜徉于瘦西湖,游览于宋夹城,徘徊于三湾湿地,人如画,景如画,湖光水色,天人合一,处处让人惊叹复感叹。这似曾相识的情境,这梦寐以求的体验,又重现了,又经历了。

来到扬州,受到了热情接待。标准之高,招待之好,处处可见接待方苦心孤诣,精诚所至。走在街上,行人的精神面貌和蔼可亲。无论十字路口还是没有斑马线的地方,只要有行人通过,机动车都主动停下,等路人先行。这在国内,还不多见。我去商场购物,出来后问路,一位年轻人与我一起走到路口,我以为他是与我同行,不曾想,他告诉我方向之后,却转身离去了。原来人家是专门给我指路的。一件小事,可见扬州人的文明和热忱。

扬州是一座英雄之城。

参观了史可法纪念馆。

史可法生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他为官清廉,政绩卓著。崇祯十七年(1644年)五月,史可法“自请督师淮扬”。十月,清摄政王多尔衮率兵南下。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十八日,清军以十万虎狼之师,兵临扬州城下,扬州守军仅万余。敌众我寡,力量悬殊。史可法“檄各镇援兵,无一至者”。豫亲王多铎亲自出马,连发五封书信,劝史可法早竖降旗。史可法连封也不启,统统付之一炬。他抱着“吾誓与城为殉”的坚定信念,率领城内军民,拼命抵抗。二十四日夜,清军以红衣大炮轰塌城西门墙。二十五日,清兵攻入,扬州城陷。史可法拔出佩刀自裁,被部属强行夺下,拥其走入小东门。清兵迎面而来,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师也!可引见汝兵主。”遂被俘。多铎许以高官厚禄,劝史可法投降。史可法严加拒绝:“我为朝廷大臣,岂肯偷生为万世罪人!吾头可断,身不可辱,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又说:“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多铎见史可法去意已决,遂将其杀害于南城楼上,时年仅44岁。

清军入关以来,第一次在扬州遇到军民一体的顽强抵抗。这一苦头,惹恼了气焰嚣张的清军。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了对扬州人民进行报复,更想杀一儆百,多铎下令,在扬州城烧杀抢掠,持续长达十天,八十万居民惨遭杀戮。扬州成为一座“死城”。然而,“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中华民族所以不亡,就是历代均有史可法这样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精神,就是一种爱国主义的精神;史可法的行为,在中华正气篇上永远熠熠闪光。

战后,嗣子副将史德威寻史可法遗体不得,乃集其衣冠,葬于梅花岭下。

虽然只是一座衣冠冢,但我分明觉得,这里却是史可法的灵魂栖息地。

扬州又是一座文化之城。

扬州人杰地灵,藏龙卧虎。自古至今,文人墨客,大师宿儒,土生土长的,慕名而来的,真是数不胜数。

李白一生六次游扬州,写出了“烟花三月下扬州”的“第一旅游广告用语”,为扬州打造了一张永不褪色的城市名片。

还有“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的帅哥加才子杜牧。大和七年(公元833年),杜牧来扬州做推官,从此开启了他的风流之路。在把扬州的青楼几乎逛了个遍的同时,也留下了众多传世名篇。年老体弱之后,杜牧回首往事,忍不住感叹“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我们参观了平山堂。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时任扬州知府,为这里的清幽古朴美景所诱,遂筑堂于此。此地确是清丽幽静绝佳处,也是驰目骋怀的好所在。堂前古藤错节,芭蕉肥美,通堂式的敞厅之上,“平山堂”三个大字的匾额高悬。堂上有一幅徐仁山集句题平山堂联,对此作了形象描绘:“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可见风景独好。在众多名人所题的匾联中,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题的“风流宛在”意蕴深刻:“流”字少了一点,而“在”字却多了一点,据说是为劝勉官场中人,少点风流,多干实事。

还去了古镇瓜洲。在出身于扬州的唐朝诗人张若虚“孤篇压全唐”名篇《春江花月夜》的意境中,思接前贤。千年古渡,胜境犹存。遥想当年,唐代高僧鉴真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历代文人骚客途经瓜洲,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还有民间传说杜十娘在这里怒沉百宝箱……如今,古渡遗址、御碑亭、沉箱亭已成为中外宾客寻幽探古之地。

而在近代,扬州又为中华民族贡献了朱自清、汪曾祺这样的文学大家。

特别是听了扬州市作协主席杜海先生慷慨激昂的讲话,听了朱自清先生之孙朱小涛先生的娓娓而谈,使我感到肩负的责任。杜先生说:“作家不说真话,那要作家干什么?”杜先生又说:“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而朱小涛先生谈到他作为一个政协委员所看到的现象,引用卢新宁教授的话说:“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相信学场有别于官场,不相信学术不等于权术,不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你们或许不相信了,因为追求级别的越来越多,追求真理的越来越少;讲待遇的越来越多,讲理想的越来越少;大官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他希望大家都能摒弃每一个前面的选项,追求后面的选项。这样,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敬佩这位名门之后,到底不辱家风。私改史可法的一句诗“书生报国托文章”,以此来勉励自己,鞭策自己。

…………

真情伴我走,春色为我留。美味佳肴的扬州,激发了我的记忆味蕾;诗情画意的扬州,丰满了我的欣赏库存。看不够的扬州景,写不尽的扬州事。正如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所说:“扬州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来一次不够,需要细细品味,深入解读。”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