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调二黄口述史》研讨会:作家柳庆康发言

发布时间:   作者:柳庆康  来源:文化艺术报—文化艺术网

梅雪争春一段香——《汉调二黃口述史》读后感

非常欣喜地阅读了罗玉梅出版的《汉调二黃口述史》。这部书45万字,500多页,沉甸甸,厚实厚重,里面饱含着玉梅的心血、泪水和汗水。四十年磨一剑,五春秋见真功。这部书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意义非凡。对于一个从小从事汉剧演奏,又发展到作曲,再转而研究二黄,到写书出书的奇女子,真乃可喜可贺!作者一直在提升自我,寻求突破,终化茧成蝶,由演奏家升华为学者,攀登上人生一个新的高度。

本书的价值有三:

首先,是真正的口述史。

口述史属于公众史学体系,亦称口碑史学。是历史的声音再现,是一种直接的双向互动的当代史,是一种“人为本位”的史学,它使历史学成为接地气的行业,为公众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汉调二黃口述史》就是这类著作。作者采访了100多位汉调二黄艺人和相关人士,最后成书47位,他们的口述皆为“三亲”:即亲历、亲见、亲闻。汉调二黄历史流变的痕迹,深深地烙在了口述史中每一个艺人生命的历程里。这部口述史,从见证人“我的”角度,让尘封的历史,以及那些远去的真相,在一个个鲜活生命个体的生动叙述中,静静地流淌,慢慢地浮现,原汁原味地定格。每一个人的回忆和描述可能不一样,这就像宋代苏轼在《题西林壁》里写到的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但这正是口述史的魅力。当无数个不同时间、不同立场、不同身份、不同经历的人,共同陈述并相互佐证、修正、补充同一宗事,那么这一部口述史就是一个汉调二黄文化艺术发展的宏大史篇。这部作品,在安康是独一的,它不但属于安康,属于汉剧这个剧种,也属于整个戏剧界。它的价值今天也许还不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的价值会越来越凸现出来,千百年以后就可以给后人留一个和先人对话的机会。口述历史就是在创造这样一个机会。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和口述历史博物馆”负责人崔永元教授说:口述历史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资料采集,是非常复杂又非常专业的一个工作;第二部分是对采集的资料整理、录入和校对,要把它做成资料库;第三部分就是使用。罗玉梅就是严格按照口述史的规则和要求一步步做下来的,其精神毅力执着坚韧,走访写作呕心沥血,乃可歌可泣。

其次,是抢救史。

安康汉调二黄艺人群英荟萃,都有绝招绝技绝活,奇光异采,各有千秋。然而活灵活现的记录下来,血肉丰满表述出来的文章不多,这部书弥补了这些缺憾。许多篇章记述的栩栩如生,一招一式,让人眼前出现画面,有身临其境之感。

《汉调二黃口述史》是一部系统全面介绍二黄在安康数百年前身今世的鲜活史记。二黄的历史是多少代艺人创造的,许多艺人视戏如命,是戏迷,戏痴。他们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只会做一件事,也只能将这一件事做好,做到极致,就是演戏,琢磨戏,研究戏,传承戏。即使他们离开了舞台,但关注牵挂的仍然是戏。如像李富强、常纪伦、刘凤鸣、马少丽等等。他们灵魂的寄托,爱恨情仇,风花雪月,悲欢离合,生离死别,都和戏相关。比如汪鸿雁,她今天虽然是全省著名的大企业家,但她骨子里不甘心、耿耿于怀、魂牵梦绕的仍然是舞台,是家乡的汉调二黄。再比如杨明灿,他从一个立国初的干部,自愿到戏班子演戏,导演创作出《家?春?秋》《屈原》《黑旋风李逵》《将相和》等大戏和成功扮演主要角色,没有对二黄执着的酷爱,是不会做出这样的选择和成就的。没有这份酷爱,他也不可能在历经坎坷,遭受非人的境遇后,在汉剧复苏后能很快回到汉剧团,继续创作剧本,导演大戏和参加演出。他身离舞台心系戏,痴情不改终不悔,在安康“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对此,书里朿文寿、张广明、李明、汪鸿雁等人对他都有褒奖,也都是心怀感恩之情。杨明灿是安康汉剧史上一个传奇人物,然而,至今没有他的传记和详实的资料。近日我翻看了《陕西省戏剧志 安康地区卷》,里面提到了他,但人物传记栏里没有他,甚觉遗憾。我相信二黄老艺人们,都有一肚子关于戏的话要说,然而,他们大多数人不会写,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心里话,许多二黄的文章、史料,对他们也只是一笔带过。许多人,像雷鸣震爷爷,就无声无息地走了。一个人的身影在世上终结了,一个人的声音在世上消失了,一个人的记忆在世上飘逝了,至于他带走了什么,已经无人知晓,许多珍贵的印记,就这样消亡了。

而玉梅的书是在抢救,是在和时间、生命赛跑,抢救下健在的40多人的心声。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和时间赛跑,我们能不能跑过时间?现还有众多的二黄艺人健在,只有更多的文化人参与到口述二黄史的收集中来,才有可能跑过时间,完成这件事。昨天是今天的历史,今天是明天的历史,每一段留载历史的口述史,又会构成新的历史。

其三、是雅俗共赏老少皆宜的二黄史。

这部书涉及的人和事,多数是过去人们了解较少的,带有一定“揭秘”的性质。作者和当事人生动的循循善诱,倾谈细语,既满足了人们的探秘心理,也有助于人们了解历史的真相,同时对当事人的情感也是一次极大地释放。作者提前功课准备充分,全局布置得当,提问有的放矢,引导准确流畅,使之口述人注重对舞台排练演出细节的回顾与描述,戏剧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得到彰显,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二黄实录。全书语言生动活泼,细腻具体,口语化,符合大众的阅读兴趣,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圈内圈外的人都爱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汉调二黃口述史》的启示

汉调二黄是我们安康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市政府、文化界都非常重视。这部书开创了安康口述史的一个先河,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首先,抢救还原再现二黄的辉煌。

汉调二黃是安康文化的一座富矿,大有文章可做。记录汉调二黄历史是安康文化同仁共同的责任,但它现在是寂寞的,没有经济效益,社会大众关心不够。呼吁文化团队以及众多的热血仁人志士参与进来,和健在的老艺人携手,共同肩负起这个责任,抢救抢救再抢救,让濒危的历史还原、再现,让更多艺人获得记录和发声的机会,让历史由“单数”走向“复数”。汉调二黃是我们安康的,是在安康得到发扬光大的。我们只有怀着对二黄历史的敬重、敬仰、尊重、珍爱来做好这一工程,才能使后人手捧二黄的历史如数家珍,自满自豪。

其次,完善二黄史。

此书成就多多,也有不足。然我感到最为遗憾的,是玉梅已经搜集到的众多的原始照片没有收录。

照片是当时场景最直接,真实,不可替代的物证,它可再现还原当时的场景。当年艺人的音容笑貌,唱念做打舞,手脸身法步,精彩的瞬间,观众的反响,都值得保存鉴赏回味。这些照片如能在书中展现,能增加本书的历史感,对当事人的口述也是一种直观的佐证和提升,更能增加读者好奇、“百闻不如一见”的阅读快感。因此,汉调二黃这座富矿还有很多宝藏可挖掘,《汉调二黃口述史》还可补充完善,再出之二,之三。

安康学院、安康二黄研究院已出了一些汉剧研究成果。对安康的历史,一些有心人也在倾力而为,但和安康应挖掘而未挖掘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相比,还相差太大太远。因此,挖掘历史及口述史,任重而道远。

其三,汉调二黃从业艺人应重视文化的提升。

现安康汉调二黃从业艺人从龚尚武算起,到现在的学员班,已是6代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传承创新,续写春秋。这要感谢安康市、汉滨区政府对汉调二黃剧种的保护意识和对二黄研究院的重视和培育。做为一个演员,要注重自己文化的提升,三流演员靠脸蛋,二流演员靠演技,一流演员靠文化。吃了这碗饭,干了这份工作,从事了这项事业,就要将汉调二黃做实做好,发扬光大,再创辉煌,为安康争光。

最后,送作者罗玉梅一首宋代卢梅坡《雪梅·其一》,诗曰: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这是说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服输。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但说句公道话,梅花须逊让雪花三分晶莹洁白,雪花却输给梅花一段清香。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

愿雪里腊梅,再留一段香。

2017年6月24日

(作者柳庆康,1950生,陕西安康人。中国曲艺家协会陕西分会会员、安康市作家协会会员。1983年安康特大洪灾中被安康地委、行署授予“抗洪救灾英雄”称号。1985年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安康市中心支行。有数十篇理论研讨文章发表于金融报刊,有小说、散文、曲艺、报告文学等作品散见报刊。系陕西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彩色老安康》《中国安康老城影像》电视纪录片撰稿人并参与拍摄。2013年接受北京电视台采访并在《全景》栏目播出。编著《安康往事——挪威人镜头下的民国安康》一书)


编辑:金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