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智奇 :纪实文学集《初绽的笑脸一一寻找金台区33个脱贫群众的幸福密码》序

发布时间:   作者:常智奇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纪实文学集《初绽的笑脸一一寻找金台区33个脱贫群众的幸福密码》出版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记者 吴汉兴)由常红梅主编的纪实文学集《初绽的笑脸一一寻找金台区33个脱贫群众的幸福密码》,日前由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出版。

该书真实地记录了党的扶贫政策在基层具体贯彻落实的初步成果,真实地反映了各级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不移,扶贫干部的身先士卒、呕心沥血,被帮扶者的穷则思变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

作为陕西宝鸡市金台区委宣传部的一名下乡扶贫干部, 到基层去了解更多人的生活,多年来一直是她的梦想,也是她作为宣传干部的职责所在。常红梅在散文集《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出版后,就开始筹划“用自己微薄之力为家乡做些什么”。近年脱贫攻坚“战役”中,很多贫困户顽强拼搏,过上了幸福的日子。“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变化,听听他们的心声”。抱着这样的想法,2019年底,常红梅参与并组织李喜林、范宗科、乔栋、郝居忠、菊蓉、楚秀月、曹文军、田林刚、刘绍明、史秀勇、王德恒等文学朋友,一起深入金台区的川道平原、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深入脱贫群众的家中,开始了一场两个多月面对面采访活动。这本书,就是对33名脱贫群众的采访纪实文集。

在采访中,12位作者与脱贫群众拉近距离,让他们愿意掏出“心窝窝话”,用心感受着他们往日的贫瘠、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喜悦,感受到的是他们满满的正能量,传递出令人欣慰的激昂奋进之音。而这种与贫困做斗争的精神,是社会各阶层人士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本书主编常红梅,原为中学教师,后从事宣传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宝鸡市作协理事,金台区作协副主席,《金台观》杂志执行主编。作品入选《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获奖多次。出版散文集《陌上花开》《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14万字的《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收录了作者近两年创作的34篇扶贫散文,是作家深入扶贫一线、开展扶贫帮困过程中有感而发的理性思辨和感性叙述,是作者对先进人物的颂歌,也是一部村庄脱贫攻坚的变迁史。


《初绽的笑脸一一寻找金台区33个脱贫群众的幸福密码》序

 常智奇

 我国的贫困人口有多少?据国家统计局全国农村贫困监测调查按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测算,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55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109万人,下降66.8%:贫困发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这是多么丰硕的成果,就是多么伟大的收获,这是人类历史上ー个伟大的创举。短短的几年,在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能够使这么多的人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使他们第一次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初绽的笑脸,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

由常红梅主编,12位作家自愿深入到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33个脱贫户的采风录《初绽的笑脸——寻找金台区33个脱贫群众的幸福密码》一书,真实地记录了党的扶贫政策在基层具体贯彻落实的初步成果,真实地反映了各级领导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定不移:扶贫干部的身先士卒,呕心沥血;被帮扶贫困者的穷则思变饮水思源的感恩情怀。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强烈地感受到:生活在饥寒交迫的贫困线上的群众,党的扶贫政策犹如一缕温暖的阳光,照亮了他们昏暗的情感世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温暖。“身患强性脊柱炎的杨宝明在经过多方的医院确诊后,巨额医疗费让它债台高筑,以至于借贷度日这个时候,西安的医生建议杨宝明到北京做手术,但已经透支的杨家无力北上。那时候,这个年轻的农民哭了,哭的悲痛欲绝,昏天黑地。为什么呀,老天爷,为什么你要这样折磨我?杨宝明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那时候他想到轻生,却心有不甘。党的好政策,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关爱,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最终让他挺了过来。”(《勤苦人你挺直了往前走》,曹文军,第77页)

通过这携情带韵、娓娓动听的叙述,我们能够感受到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和贫困户对扶贫干部的感恩之情。79岁癱痪在床的贫困户张秀兰老人,唱着自己编的歌儿:“扶贫干部好,扶贫干部好,心里爱着你,你亲如我的儿女,对我不离不弃…”这是她赞扬扶贫干部的歌。(《脊梁》,常红梅,第180页)

透过灌注着生命激情的文字,我们能够感受到,脱贫致富的劳动者,他们在党的政策的扶持下,靠着自己一双劳动的大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他们的手掌大而厚实,很有力,有一种长期体力劳动所特有的坚硬和粗砺。”《感恩的心》,范宗科,第1页);他们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志气,有抱负,为了掌握劳动技能“练习手臂的力量,他练哑铃,在自家的墙面上下左右拿刷子练习粉刷墙壁涂科的技能“。(《马文辉的幸福时光》,李喜林,第9页);身残志不残的党小应,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绘出一片生活的姹紫嫣红。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党小应自己富了不忘身边的姐妹们,从2018年起,她就在家中为宝鸡卓彩印刷有限公司加工纸袋,手工糊西药袋、信封、档案袋和板栗手提袋。现在,在她的组织和动员下,村里已有18个妇女和她一起加工纸袋,人均年创收劳务可达八千到一万元。党小应的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破茧成蝶》,常红梅,第21页)

这是在贯彻落实党的扶贫政策的道路上,古陈仓新宝鸡基层扶贫成果的一份报告,其中有贫困者艰辛的生活窘境的描写;有对扶贫干部深入第一线,吃大苦、耐大劳、出大力、流大汗动人事迹的展现有对脱贫致富者艰苦创业,重铸人生的讴歌:有党的扶贫政策的热情歌颂。    

文学的时代精神在哪里体现?作家的悲悯情怀在哪里?文学的人民性在哪里体现?这一本朴素的书为我们做了诠释。我说它朴素,是因为作家采访的对象是朴素的贫困农民,他们身处在简陋的环境之中,来自生活本真的人和事打动了他们。他们心情激动,热血沸腾灵感激扬,来不及打磨来自生活的矿藏、原料和素材,就急急忙忙股脑儿的和盘托出。在这里,真实闪耀着艺术美的光彩,善良放射着人道主义的芳香;在这里。任何的修饰都是多此一举,画蛇添足。任何的装点都是哗众取宠,弄巧成拙。无技巧的技巧是人类艺术史上最高的境界。

这里收集的12位作家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作家,有的在陕西省的作家群中已是有实力、有水平、有影响的作家。他们凭着一腔对文学的热爱,文学对社会的担当,深入贫困山区进行采风,写出了这样感人的作品。我们应该为他们点赞。他们中的一些人是我的朋友,我熟悉他们人品与文品的统一。在当今文坛,有一些作家把文学当作个人消遣的工具,当作沽名钓誉的敲门砖时,他们以自己的行动强调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是令我所崇敬的。

诗人艾青曾经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总之,《初绽的笑脸一一寻找金台区33个脱贫群众的幸福密码》是一部饱蘸深情的心血之作,是来自扶贫一线的真实报告,饱含着作家们对这片土地的赤子之情。随着一场轰轰烈烈的脱贫攻坚战在祖国这片士地上的全面打响,“初绽的笑脸”不只绽放在宝鸡市金台区33个脱贫群众的脸上,而是以绚烂之花的模样,绽放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成为这片大地上最美丽的风景!

(常智奇:著名文学评论家、研究员;《延河》杂志执行主编;陕西省文学院院长。)

  

后记

我的散文集《一个女干部的扶贫手记》出版后,我就开始筹划这本书了,我想,作为一个生在金台、长在金台,如今又在金台区工作的扶贫干部,能不能用自己微薄之力为家乡做些什么呢?

我在农村长大,对于脚下的这片土地,心怀着深深的爱恋。在这次脱贫攻坚战中,我目睹了这片土地上更多的故事,第一书记、工作队长、帮扶干部的艰辛,了解到贫困户的不易,不论是因病、因残,还是缺少劳动力等原因致贫,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饱受贫穷的困扰,虽然不排除某些得过且过的生存状态,但至少其中有更多的人,他们也曾经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挣扎过,可依然不能摆脱贫困的命运。艰苦的自然环境、艰难的生存状态、与外面世界的隔离等这些客观的因素像一把锋利的刀,斩断了他们飞翔的翅膀。而这次国家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困顿的乡村,我们欣慰地感受到了这个时代的轰鸣。

到基层去,了解更多人的生活,多年来一直是我的梦想,也是作为一名宣传干部的职责所在。而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更希望以文学的笔调去记录或者诠释一些事实,在这个伟大时代的变革面前,我不可能无动于衷。作家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道:“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而这些贫困户的真实的生存状态,落在他们身上“更多的雪”,需要我们伸手去触摸、去感悟,去“冰释”,而这次“精准扶贫”无疑让他们迎来了生命的“春天”或蓓蕾初绽或花满枝头或硕果喜人。在这次脱贫攻坚中,看着那么多的贫困户,借着时代的东风,自力更生,顽强拼搏,告别贫穷,过上了幸福的日子,真的让人兴奋,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变化,听听他们的心声,我心所望。于是,2019年底,我组织了一些文学朋友一起深入金台区的川道平原、山山峁峁、沟沟岔岔,深入脱贫群众的家中,开始了一场面对面的采访活动,经过两个多月的“奋战”这本《初绽的笑脸一一寻找金台区33个脱贫群众的幸福密码》终于付梓,这两个多月时间,我们辛苦着并快乐着,在采访中,我们尽量与脱贫群众拉近距离,让他们愿意掏出自己的“心窝窝话”,我们用心感受着他们往日的贫瘠、奋斗的艰辛、成功的喜悦,他们愿意把心中对党的好政策的感激话说给我们听,在与他们心无旁鹜的交流中,有暖流涌动,在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满满的正能量,分明听到了双时代的手拨动古老的乡村时传递出的令人欣慰的激昂奋进之音。我们书中采访过的脱贫户,都是这次脱贫攻坚中的受益者、实干家,他们就是航标、是导向,这种与贫困做斗争的精神,是我们取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由于平时工作比较忙,书集出得较仓促,难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望大家海涵!在此,特别感谢金台区各位领导的关心和各位同仁的支持;感谢著名文学评论家、研究员,原《延河》杂志主编、原陕西省文学院院长常智奇老师为书集作序;感谢李喜林、范宗科乔栋、郝居忠、菊蓉、楚秀月、曹文军、田林刚、刘绍明、史秀勇、王德恒等编委朋友们愿意和我一起并肩作战,风雨无阻,深入扶贫线采访,一起成功完成了书稿的撰写,感谢我的同事张欣为书集配图。

再次感谢大家!

                                    常红梅

                                    2020年1月于宝鸡

编辑:金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