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在时光的磨砺之中 ——卫尚科散文浅评

发布时间:   作者:田永刚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出版:中国工人出版社 作者:卫尚科


  当前,在非虚构的大旗下,如何在“真”与“实”外,写出“新”与“诚”,尤其是新媒体时代阅读多样化背景下,怎样以散文的形式重新构建个体与群体、人与自然、时代与历史、文化与情感之间关系的多重表达,可能是每个散文写作者应当郑重面对和深刻思考的问题。在此根由下,虽不说随意间我们就能惬意地品读到让人眼前一亮的好文章,最起码我们也应该在具备相当水准的文字中找寻到事关人间的意象和风情。这种让人美好的东西,在卫尚科老师的笔下并不难见到。 
  质朴,是一个人最难坚守的情怀。一个人的情怀总是和他生活的这片土地息息相关。我们要去认识一个人,首先要看到他的成长环境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看到他做的事、说的话,看到他在日常中、在困境中的表现,文如其人,说的就是作者的表达、作者的情态与内心。我们常常说归来仍是少年,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归来时不只面容老态龙钟,心态灵魂也是千疮百孔。所以保持一个人质朴的本心,在于他情趣上的热情、在于他恪守的立场和原则、在于他温润如玉的谦谦之风、在于他朴素的文字中内心的忠诚,所以我们在《石油情缘》中能感受到一个老石油人的质朴,能在《自留地随想》《浓浓故乡情》中感受到见证了时代、融入时代的情怀。这种质朴的情怀,就在于行文中煤油桶最后一滴油用尽以后,就在于回乡返程车上每次都装不下的土特产中。 
  日常,才是我们书写的根基,也是我们反思生活的支点,更是脱离套路的器具。《逝去的老家》中纺车、抽烟等等场景是不是几代人熟悉的历史记忆,《乡村情结》中的关于妻子的一段文字是不是我们日常的打趣聊天?苏格拉底说“未加审视的生活不值得过”,熟悉的日常,既是我们最拿手的,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更是我们写作需要不断留心的。书写日常,才能从熟能生巧过渡到打破庸常,才能从反思中修订延伸至本质的升华。 
  阅历,一种岁月积淀所赋予的洞察和气质。阅历是每个人必备的,但是,却不是所有人都能将它化作可共享的经验、立在身上的气质和笔下的情怀。“处处留心皆学问”是我们都知道的道理,但真正将这种留心演化成线索、编织成意象或物体却是相当艰难的事情。但是你看看过来人口吻的《漫话改革开放40年》,看看从13个方面进行表述的万字随笔《美丽的七里村》,纵有时间线,横有空间感,一种不经意间,通过文字让宏大的历史画卷与个人亲历形成了我们集体的观念,而这种观念,是人生豁达的感悟,是处事的哲理,也是我们传承的精神和记忆。 
  情感,是纸面上透射出的最动人的能量,也是文字最基本的表达。没有情感的文字,只是堆砌的符号。我之所以是我,是因为我的思想、我的情感,我饱含的一份个人印记的凝重,所以我写自己,写我的内心、情感和经历,写所思所见所想,是想让“梦想在奋斗中变为现实”,是想回顾过去,启迪未来,是想将难以割舍的进行纪念,将无法留住的固化于纸面,是想让最浓烈的情感得到共鸣和震撼。譬如《想起阳生》《村里走出个高安侠》,当我见证历史、见证了人间,我还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初心和情感。 
  顺畅,是我们内心流淌的小河外延在喧嚣世界里最真切的爱恋。正是这种爱恋,让我们徜徉文字的深渊中如鱼得水,让我们的表达一气呵成,少了人工雕饰的痕迹,所以才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说法。而在卫尚科老师的行文中,都能读到一种顺畅,这种顺畅,是一个人情感满溢的规范性流淌,也是文字精准排列的情感性组合,更是一个做教师做宣传工作多年的石油人积蕴的严谨性。 
  我们常常讲文学性,种种论调不一而足,但无可厚非的是,人们感兴趣的永远是自己读得懂能共鸣的文字。文以载道,这种道,愿意接触的才能传播,文字也只有在传播中才能显现出化以践行的力量,所以文学表达,不是故作高深,不是浅尝辄止,而是在我们心里,保有一份能让人看懂的秘密。这种秘密,就是用人人能懂的文字,在种种可以阅读的平面上,将现实的、精神的、历史的、物质的乃至虚构的,创立和延展出一幅带着无限张力、魔力和触动感的画卷。这种画卷,带着让人静心或激昂的力量,带着个体独特的印记,也带着苦涩的、甜蜜的、抽象的、具体的认知和记忆,最重要的是它“无定法”,但保持着我们关于美的新意。 
  仍记得跟卫尚科老师聊天时他常会说的一句话:“我就是随意写,没什么特别的章法。”但在字里行间,你能读到关于对世事的洞察,能感受到文章的“耐看”和“回味”,但这种种美好,并不是一味的点评、感叹和描述,而是在“个人之上”的体验中,将滚滚红尘中的困苦、成长、发展和记忆通过时代的现场感、现实感用一种朴素的文字和腔调构建出感恩与悲悯、洞彻与豁达、平静与深情。我想,作为写作者,必须有足够的自觉,才能在说教与阐述中、在个人与群体关系中,在经验与新意中,找到最适合自己又不引起泛情态之感的表达。这个世界上,多的是普通人,当我们不具备天才的文字驾驭与艺术表达力的时候,这种写作的自觉,最需要的就是用时间来磨砺,而卫尚科老师,早已尽阅千帆。


编辑:庞阿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