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谈丨张晓红:用绘画记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学习强国 陕西学习平台

绘画艺术借助图像与材料记录和见证着历史,同时亦沉淀自身。鲁迅艺术文学院(以下简称“鲁艺”)的绘画创作是近代绘画与历史的互证典范。鲁艺在战争烽火中开启了紧随时代的艺术征途,形成了集爱国情、使命感、专业性为一体的“鲁艺精神”,为革命和建设事业提供了强劲的精神力量,引领了中国文艺的创作导向。

鲁艺精神的形成

伟大的抗日战争和陕甘宁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促成了鲁艺的创立。1938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林伯渠、成仿吾、周扬等发起筹建鲁艺,4月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鲁艺成立初期即设立美术系,由接受过鲁迅先生指导的版画木刻家江丰、马达、力群等人任教。延安地区拥有创作木刻画的优质材料——野生杜梨树。因此,鲁艺美术系学生具备学习木刻艺术的特有优势。1942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座谈会肯定了文艺对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古元、丁玲、何其芳、石鲁等文艺工作者均参加了座谈会,提升了自身艺术素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鲁艺精神的淬炼和升华,确立了鲁艺精神的政治核心,影响了数代鲁艺人的创作,是鲁艺精神的内在血脉。其后,古元、彦函、焦心河、力群等版画家分别侧重于创作与革命战争和农村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创作出一系列风格独特的优秀版画作品。他们以自己的笔触记录了人民渴望民族独立、国家和平的深切愿望,汇集成那个特殊时代的风貌,传到全国和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他们在以艺术语素记录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救国救亡、争取民族独立伟大时刻的同时,亦创作了不朽的艺术作品,形成了鲁艺精神。

鲁艺精神的内涵

鲁艺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艺术人格,是鲁艺人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无产阶级集体的群体性格、道德情操。鲁艺精神的信念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实现民族解放和共产主义理想,突出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鲁艺精神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为工农兵服务,是一种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这也是鲁艺精神的核心。延安时期,鲁艺人秉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从事创作,进行抗日宣传,深入到抗日战争的前线,用大量文艺作品反映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使艺术作品真正起到了唤醒民众的积极作用。鲁艺精神的艺术追求是从现实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扎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吸收民间艺术的精华,创作出具有开拓性并达到时代高度的、具有经典性和创新性的艺术作品。延安时期鲁艺人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服务人民、扎根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的鲁艺精神,这对中国革命文艺及新中国的美术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鲁艺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创新

延安时期,鲁艺人以画笔宣传抗日、振奋人心,实现对革命的助力。艺术家们在画作中倾注革命必胜的民族自信。这些画作充盈着战斗生命力,以沉稳而振奋、严肃而活泼的艺术形象,记录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历史时期的生活和工作。

新中国成立前后,鲁艺师生分流到东北、华北和陕北等地。发轫于陕北的鲁艺精神逐渐拓展成为陕西和东北等地最为突出的艺术精神。石鲁的《转战陕北》并未采用传统的特写手法,而是将毛泽东的侧影置于一望无际的山河之前、高原之巅,震撼流畅的自然环境与指挥若定的人物形象相交融,表现了毛泽东同志的魄力和气概。这种唱咏山河、一览天下的气势和心胸开阔、自信踌躇的精神,正是石鲁对鲁艺精神的诠释。

王式廓于1938年徒步至延安并在鲁艺任教,创作有《开荒》《改造二流子》等木刻画。1942年,他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并于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王式廓当选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以延安文艺代表性画家的身份获得主流美术界的肯定。他创作于1957年的《血衣》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王式廓采用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极具张力及戏剧性的画面场景,表达了广大农民对土改政策的拥护,更表现出革命到底的民族自觉,记录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

被誉为“黄土画派”创立者的刘文西,长期在西安美术学院工作。1962年,刘文西在延安延河湾村采风时创作了《祖孙四代》。他在十几幅不同的草图中,选择了一家四代如同纪念碑一样站在地头的画面,与茂陵石刻简练概括、完整雄健的艺术手法相结合,表现了陕北农民的质朴,讴歌了新时期陕北民众勤劳自信的气质精神。

进入20世纪80年代,鲁迅美术学院教授赵奇创作了一系列连环画和中国画,通过《可爱的中国》《靖宇不死》《啊,长城》等作品,表现出以追溯民族英雄来强化民族自信、构筑鲁艺精神的艺术追求。《劳动的日子之四》是赵奇创作于2002年的系列画作。该作品着眼于对辛勤劳作的热情描述,用质朴的笔触讴歌了家园建设者,记录着新时代幸福中国的历史画卷。

近年来,一大批经受过鲁艺精神熏陶的年轻美术工作者,努力在自己的画作中将鲁艺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不断赋予鲁艺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鲁迅美术学院青年教师李宁的《万象更新》表现了乡村传统娱乐面貌,记录了传统的“旱船地方戏”在新时期的活跃表现,浓墨重彩地表现了经济富足起来农民开始更加注重追求精神上的幸福感。吴天文的《那时花开》以巧妙的构图颂扬了“繁花似锦”的时代,将传统“人在花间、人在花前”的布局创新为“人在花后”,实现了人物形象与自然植物图像的交融。从对繁花丛的精雕细琢中可以看到,新时代的鲁艺美术工作者在创作中越来越侧重于关注生态环境、赞美人类家园,这是国家富强、文化自信的具体表现。

新时代文艺工作需要弘扬延安鲁艺精神,鲁艺精神在延续、在发展、在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特点,它永远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艺术发展历程中不朽的精神旗帜。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0YJC76013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副教授)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