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滤人生是最好的修行

——读侯亚萍的《缝补生命》
发布时间:   作者:第五建平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侯亚萍送我一本她的《缝补生命》。单凭书名,判其内容必为当下最时尚的高浓度“毒鸡汤”。生命,是由核酸与蛋白质等物质组成的生物呈现过程;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是最基本的生命现象。缝补,就是缝制修补,尽可能的保持其原有的崭新或使其更加完美。缝补生命,无非是讲一些如何修身、保养、调理心态之类的正确废话或是较为时尚的佛、道经言而已。读后方知内容与书名大相径庭。作者基于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人生活动,心怀敬畏地真实且客观的再现了历史的变迁与故事原貌的还原。细心地对曾经的生活过滤、提纯、加工, 瞬间复原历史。让读者看到那个曾经的自己,接受、体味、陶醉在其艺术表达之中。

生命,对于任何生命体来说,仅有一次, 失去了就无法挽回。侯亚萍在《缝补生命》中将自己的人生活出了两个生命体:一是现实生活中的自己。普通人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柴米油盐,她一样没少,在该书的《荞麦熟了》版块中,那种对外婆的思念与炽深眷恋,触碰到了读者情感神经的源泉,一次次的泪打书页。还有对舅舅的描述,因未曾谋面,反而思念之情更加浓欲。读此版块的文章,无不感到书中所写之人就是自己村里的某个人、自己的邻里或者自己的家人。书中所描写的故事都是自己亲眼所见,且就发生在昨天、发生在眼前。那种母盼儿归来的酸楚、无奈、伤痛、景像,历历在目。这一切的一切就发生在自己再熟悉不过的环境中。在《回望故土》、《缝补生命》《逆旅行人》等五个小版块中,作者对生活的抱怨与感恩;无奈与渴望;顺从与叛逆; 厌恶与热爱均采用传统连环画式的线条描述手法,简单质朴,直观易懂的将艺术大餐奉献在大众前面,让读者从中感悟到了:儿时不知道生活是什么,就像不懂爱情一样,认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游戏,大人口中的日子只不过是期盼孩子快点长大的诱饵,没有人把它当作生命的一部分,更不会想到它会成为每个人将来疗伤的特效约。人生就是这么的不可思议,当懂得生命的脆弱与时光的不可逆流时,昨日的一切仿佛隔着积了灰尘的玻璃,看得到却抓不着,那些远去的模糊日子又成为了推动生命的燃料,谁都想去打碎那快落满灰尘的玻璃却为找不到方法苦闷。《缝补生命》就像一把钥匙,正好打开读者通向早已消逝的岁月之门。也许这把钥匙不是万能的,至少它像作者所写的那样——种不出兰花,那就种一畦韭菜,不管怎么着它也是一片绿茵。因为没有人可以做得到十全十美。

从《缝补生命》中,不难品出作者虚幻有真实的第二个生命体,她跳出了常人固守的生活模式,用手中的笔绘制出了另一个自己的精彩人生。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只有一个心脏,但却有两个心房与无数种生活方式。《缝补生命》并不能延长生命的寿限,但可拓宽生命的广度。作者将走过的路与儿时的记忆共计一百零八篇小文用搭积木的方式高清的回放,如同重生,所以我前面才说侯亚萍将自己的人生活出了两个生命体。同时她也将这种生命体分享给了更多的人。在读此作时,偷甜杆、拔猪草、摘杜梨、抓石子、煤油灯下写作业等等,都是与她同时代人的必选固有生活。那种单调、苦涩、无趣的往事,在一般人的眼里就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苦难史,可在懂得过滤人生、尊重事实的、享受生活的人看来,那就是修行、是作品、是艺术,因为后者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着生活。尽管两者之间的转换是痛苦的、坎坷的、挣扎的、熬煎的,作者不得不被作品中的人与事“绑架”着跟随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闹、一起静、一起同生死。也许有人会认为这种孤独的创作之路是自我的二次伤害,可我要明确的告诉他,创作的过程的确是艰难的,纠结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戳破人生只是上帝嘴里的一个谎言,而是寻找修行背后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份专享快乐!缝补生命。使自己成为一个哭着懂得,笑着长大的强者。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