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摄影艺术家郑培书眼中的银色年华

发布时间:   作者:编辑  来源:中国摄影网

蜚声国际的新加坡摄影艺术名家郑培书(David Tay)6月25-27日在中国台湾举办个展——《不负银色年华》。郑培书长期关注亚洲老龄化的实况,多次走访各国城乡,拍摄了一系列聚焦老年人的作品,呈现时光在银发族身上留下的痕迹,展现了银色年华的美丽与力量。为此,中国摄影网总编辑陈小军就本次个展特别采访了热心慈善的摄影大师郑培书,以便给大家更好的理解和启发。

相对于黄金岁月,“银色年华”指的是银发族历经时光淬炼与沉淀后所独有的风华。“不负”,则点出作品中的人物,无论处于何种生活情境,都仍绽放深厚的生命力量,同时,摄影资历逾57年的郑培书,既没有辜负镜头下银发与皱纹的美丽,也没有辜负身为资深艺术家的天赋与社会关怀。

郑培书结合真诚的沟通、敏锐的观察、卓越的技巧,以镜头捕捉人物最好的“闪现瞬间”。因此,照片中老人的眼神,自然地流露了他们在生活中的心境。这些老人无论是恬适相守、专注工作、投入信仰,或是身处困境仍心存盼望,在郑培书的镜头下,他们的银发与皱纹,都是今生于此身最忠实且美好的铭记。

作品结合美学与人文关怀

在提及怎么会和摄影结缘时,郑培书笑着说,拍照这件事已经根植在他身上,就像血管内的血会一直流动那样。回忆自己从十五岁那年拿起相机,其实有些误打误撞。上世纪60年代新加坡的青少年都觉得骑摩托车是很酷的!但是身为家里最小的男孩,爸爸以这样的行为太过危险拒绝他买车的请求,转而建议他不如用这笔钱买相机。(当时五百多块新币相当于年轻人四、五个月的工资)。郑培书就这样买下人生第一台120底片相机,1960年加入了当时正在招募会员的新加坡摄影学会,在完成新加坡摄影学会的基本摄影课程后,第一次参加学会会员季赛就获得第一奖,此后更获得无数奖项与荣誉,包括国际摄影艺术联盟(FIAP)荣誉卓越荣衔和大师荣衔、英国皇家摄影学会(RPS)博学会士,和芬顿奖章、义安文化中心年度卓越摄影家奖等,并且是新加坡文化艺术最高荣誉的新加坡文化奖首位摄影家得主、亚洲有史以来第一位FIAP董事会成员,长任新加坡摄影学会会长二十余年,为国际摄影人尊崇的大师。

郑培书鼓励初出茅庐的摄影师通过参加摄影比赛换取肯定,但是两、三年后喊停了,他说:“如果一直比赛下去,只是在创造出别人喜欢的片子,到了一个阶段该做的是检视自己的作品,重新寻找个人的风格”。正因为有这样的摄影理念,即使郑培书已是亚洲第一位国际摄影艺术联盟(FIAP) 董事会成员,为国际摄影人所尊崇,但他仍然不忘在摄影的修业之路上以“独特的风格、独家的题材”来推动自己不断前进。

郑培书在1979年加入南洋商报后,长期在新加坡报业控股服务,职业生涯使他对社会、人文有宽广的视野,因此他镜头下的银发与皱纹,背后充满深层的思索与关怀。这些作品具有特殊的力量,吸引观者驻足凝视,甚至惊讶、叹息。郑培书说:“我之所以聚焦于拍摄老人,目的并不是挑战审美观或纯粹纪实,而是想和大众沟通‘老’与‘岁月’对我们的影响”。出于这份人文关怀,他多年来关注亚洲各国老龄化的问题与政策,希望作品既有美感,同时也带来启发。

唯有自己先被感动,才能感动人

在问及如何透过摄影带来启发时,郑培书说:”我希望作品能感动人,感动人之前,必须自己先感动,才有可能把这份感动透过作品分享出去。美丽的照片或许很多,感人的照片则得来不易“。

郑培书还讲述了他在拍摄时的一些的经历和作法,首先是要和拍摄对象进行沟通,他的经验是,城市的老人比较不容易建立信任感,有一次他曾经在拿起相机调整构图的时候,被老太太误会偷拍,还遭到追赶。相较之下,乡下老人比较愿意入镜。他曾在越南以手势询问一位仅着背心的白须老先生是否愿意接受拍摄,老先生马上跑回屋内,郑培书以为对方拒绝了,没想到过了一会儿,老先生穿上一件外衣出来接受拍摄,原来老先生想修饰自己再入镜。尽管郑培书最初想拍摄的是老先生自然、自在的模样,但老先生看重这件事的心思,也让郑培书很感动。

平时热心于慈善工作的郑培书,有一次在老人赡养院看见一位患有严重精神病的老先生,老先生的情绪和肢体动作非常浮躁,但是他偶尔露出的笑容,却深深打动了郑培书。郑培书试着和他聊天,拿食物给他,和他握手互动,过了快三个小时,老先生才慢慢愿意接近镜头,郑培书也掌握了让老先生开心的情境与时机,终于捕捉到老先生的笑容。那份纯真,彷佛未曾经历人世沧桑的童稚,又好像已看遍红尘俗事的清澈,与白发、皱纹形成对比,使观者在惊异中陷入沉思。

心机合一,捕捉人物神韵的闪现瞬间

与习惯面对镜头的模特儿不同,一般人需要经过一点时间,才会比较自然的被拍摄。在问到如何与被摄对象沟通时,郑培书说,”模特儿经过训练,能恰当控制表情肌肉,一般人不同,既有可能害羞,往往也不知道自己哪一种神情最美,即使能表现出最好的神情,也是瞬间即逝,变得僵硬不自然,所以要拍一般人相对不容易。对摄影者而言,除了要花时间和拍摄对象熟悉,也必须能技巧纯熟地操作摄影机。我很喜欢武侠小说里“心剑合一”的境界,对摄影者而言,相机就是那把剑,所以我说要“心机合一”──既要掌握拍摄对象的神韵变化,也要能随心所欲驾驭相机。我通常只使用自己的相机,因为我要掌控相机,不让相机控制我,而且在拍摄对象的神情变化前后,敏锐的观察,才能抓住最好的“闪现瞬间。

沉默了一会,郑培书接着说:”人物的韵味首重眼神,眼神能传达灵魂的本质,一幅成功的作品,即是摄影者能让观者透过影中人的眼神看见内心“。

不设作品标题,邀请观者的想象力

我们特别留意到,在本次展出的这一系列作品,没有看到作品的标题,为此问及郑培书解释说,不设标题,是为了使观者的想象力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带来更多思索与美感激荡,更是为期望与摄影同好交流的重要方式。因此,老人的照片,既可以激发对人世沧桑的感慨,也可能激起对生命力量的感佩,又或者会唤醒一双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睛。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人事物,如果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常常会有意外的收获。我曾经拍下几对老夫妻,画面氛围的美感,来自于两位老人触发了彼此的温情与生命力,乍看平凡,静下心细细品味却非常动人。我认为,一位摄影家除了有美感的敏锐度,也必是一个对生活怀抱热忱的人,唯有如此,才能在人生阅历中,汲取生命的养分。

主编结语

老人们富于韧性、持续绽放的生命力,使银色的年华在时光的琢磨中更为闪耀,而郑培书的摄影,也由于饱含对生命的热忱,将这些动人的片刻,同时赋予了人文关怀与经典隽永之美。多重交织的意义,透过有意识的布展呈现,将郑培书追求经典与质感的人文情怀,细腻地感染着每位观者的艺术心灵。

关于郑培书

新加坡摄影艺术名家郑培书(David Tay) 摄影:陈小军

郑培书 (David Tay) 在新加坡出版和摄影圈是个许多人熟悉的名字,他曾担任新加坡首要杂志出版社的总裁,负责70多份杂志的出版,直到2006年退休。他是摄影艺术家,同时也是摄影艺术的推动者。

1982年,郑培书获颁文化奖,成了首位摄影艺术家获得这个新加坡最高文化艺术荣誉的奖项。他在摄影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不遗余力推动摄影艺术的杰出贡献,获得了应有的认可。

郑培书担任过新加坡摄影学会会长23年 (1991年至2013年),他也是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终身荣誉会员及博学会士。2008年他获选为国际摄影艺术联盟董事会成员,成了首位担任这个联盟董事的亚洲人, 目前,他也是联盟的促进与合作关系主任

在推广摄影艺术方面,郑培书历年来主办了不计其数相关活动, 其中包括好些国际性活动如1980年的世界摄影大会,1994年的世界相机展,2001和2003年的亚洲摄影与影像展,2003年世界摄影记者大会等。

郑培书也通过摄影协助托福园医院,乳癌基金会和其他多个福利团体筹募义款。2007年,他倡议举办了 "心灵和谐" 项目,以促进宗教间的和谐,同时为 "总统挑战" 筹款活动筹集到了14万善款。2010年他又通过 "鸟羽花香" 这个项目帮助筹集了15万元善款,作为援助年长者之用,协助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

2011年, 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赞助, 郑培书举行 "沧桑岁月”摄影展,这是他从事摄影艺术多年来所举行的第一次个展。配合这个展览,他出版了 "沧桑岁月”摄影集为SMRT银悦基金会筹集了5万元善款援助年长者。


编辑:职霆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