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澜壮阔中国史,不负人民英雄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讲话”有感
发布时间:   作者:小方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小方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出现过不少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名将和仁人志士。他们在民族危亡之日,为保卫国家奋不顾身,誓死如归。从蒙恬“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的豪情,到霍去病“凶奴未灭,何以为家”的气魄;从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到岳飞“恢复山河日,捐躯分亦甘”的胸怀;从戚继光“男儿铁石志,总是报国心”的忠肝义胆,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国忧民,他们以个人之安危为小,以国家之安危为大,以个人之荣辱为小,以民族之荣辱为大。在这些民族英雄“誓以吾身、护我中华”的精神感召之下,我中华儿女面对鞑虏践踏山河,从来是坚强不屈,铁骨铮铮。也正是我中华民族血液中不屈不挠的灵魂,骨子里不甘屈服的硬气,才使得中华血脉得以传承延续,中华文明得以源远流长。

然而,1840年直至1949年,中华民族陷入最为危难的时刻,中华大地先后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大历史时期。

自1840年始,以英国为首的外国列强用坚船利炮侵入我国门。我国土之上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外国列强通过战后签订的多个不平等条约,瓜分我国土,索取我白银,攫取种种特权,借机牟取暴利。在帝国主义的盘剥之下,我中华民族逐渐沦为积贫积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尽管清政府软弱无能、丧权辱国,但中华儿女的反抗精神丝毫不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向光绪皇帝谏言,开展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但这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触动了当权者的根本利益,最终被扼杀在摇篮中。戊戌六君子悲壮赴死,谭嗣同更是在以身殉难前留下豪言壮语:“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戊戌变法的失败,不但没有浇灭劳苦大众心中的革命火种,反而让反帝反封建的火越少越旺,“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武昌起义的枪炮声下,清政府终于垮台,自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然而,我中华民族的命运如此坎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中华民族在封建复辟和资产阶级的风风雨雨中飘摇不定。

最黑暗的时刻总是出现在黎明之前,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为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缕曙光。新文化运动将“共产主义”的思潮带到了中国,这股思潮却似“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迅速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李大钊、陈独秀成为这股思潮的引领者,号召广大青年推翻旧秩序,创立新社会。“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在中华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沉闷太久的中国社会终于觉醒了,他如一头久睡的猛狮忽然间醒过来,而马克思主义正是震醒了这头猛狮的惊雷。五四运动之后,《新青年》《湘江评论》纷纷向人们传播马克思主义,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成了共产主义火苗燃起的地方。毛主席说:“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从此,中国共产党背负起了带领中华民族走出危亡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虽经历了亘古未有之挫折,却翻天地、建奇功,走过南昌起义的历史转折,走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命运考验,走过抗日统一战线的民族危难,最终大踏步地迈向全面解放战争的胜利凯歌。而在这中间,让人们永远无法忘记的是那些为了新中国的建立抛头颅、洒热血的中国共产党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朋友,我相信,到那时……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李大钊、邓中夏、瞿秋白、杨靖宇、赵一曼、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董存瑞、这些名字时刻回荡在心中,响彻在长空。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如今,中国共产党已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一百年的峥嵘岁月,这个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一百年,这个一百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成为自立于世界名族之林的伟大民族,铿锵有力的史诗般的一百年。中国共产党用伟大建党精神,向中国人民和世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正确选择,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人民相信这一点。我们坚定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下个一百年,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辉煌。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