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为人民”文艺思想在推动陕西文艺大繁荣中的意义 ——以刘文西和黄土画派艺术实践为例

发布时间:   作者:麻元彬 刘雪静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刘文西和黄土画派画家团体在陕北“过大年”采风写生

刘文西 《祖孙四代》 纸本设色 119cm×96.6cm 1962年 中国美术馆藏

刘文西 《安塞腰鼓》 纸本设色 136cm×68cm 2006年


  编者按:20世纪中国美术历经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在时代的变革中,绘画从古代为士大夫阶层服务转换成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艺为人民”确立为新中国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入生活、表现工农兵大众成为新时期美术工作者的实践方式和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长安画派和刘文西为代表的“黄土画派”等陕西美术团体,贴近人民生活,满怀创作激情,创作了一批具有质朴西北风情和苍厚笔墨特色的优秀绘画作品,诠释了“艺为人民”的创作思想,奠定了陕西画家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他们的艺术成果与成就体现了艺术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对陕西文艺的发展和繁荣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艺为人民”思想路线和陕西文艺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下文中简称《讲话》)为文艺思想的核心内容,提倡文艺为以工农兵为主的人民大众服务,深入生活熟悉了解他们的生活劳动和思想情感,挖掘能够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题材内容和艺术语言,创作出人民大众喜爱的文艺作品。
  “艺为人民”方针政策影响了文学、电影、戏剧、舞蹈、美术等文艺事业的各个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化建设卓有成效,涌现出大批具有民族形式风格,反映新时代人民生活新风貌的作品。陕西的艺术家们立足周秦汉唐历史积淀、红色革命圣地、民间人文风俗等丰厚的文化资源,坚定走“艺为人民”的文艺路线,通过深入人民生活,创作出了一批独具西北人情风貌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
  新中国成立至今的70年间,陕西文艺坚定走“艺为人民”的实践道路,紧随时代步伐持续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长安画派和刘文西为代表的陕西美术界,以独具西北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奠定了陕西美术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如石鲁的《转战陕北》,刘文西的《祖孙四代》。改革开放后,一批重要的陕西作家以其独特的西北乡土情怀和感人魅力使文学陕军的名字响彻全国,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优秀小说作品;西部电影凭借着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等优秀电影作品享誉海内外。21世纪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出“两创”方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宝藏”文化节目通过使国宝变活的这种新形式讲述陕西文物故事,传输历史文化知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讲述陕北这片红色圣地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代变革中,青年人在面对现实压力和人生抉择时坚守梦想、奋斗拼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陕北民歌、秦腔等文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发展中也取得了优异的成果,享誉中外。
  近年来在“艺为人民”的文艺思想下,陕西画家们坚持深入人民生活,多次举办相关艺术实践活动,紧随时代步伐更好地服务于民。陕西省文联、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陕西省各地区画院、文化馆、艺术馆等艺术创作团体,持续多次组织画家们前往延安老区、秦岭、陕北、宝鸡、紫阳等地写生采风,激发创作激情,多出艺术精品。开展“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活动,组织文化下乡,文化帮扶、丹青惠民、关爱留守儿童、赈灾慰问等活动,以美术作品宣传陕西丰厚的旅游文化生态资源,建设文化项目,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弘扬传统文化,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陕西省文艺界以深入生活的艺术实践诠释了陕西艺术家贴近人民、关怀民生、服务于民的人文精神。
  刘文西“艺为人民”美术创作实践
  刘文西是新中国初期成长起来的人物画家,《讲话》为他树立起“艺为人民”的信念,他将从小就熟悉的农民阶层作为描绘对象。他在浙江美术学院受教于潘天寿、方增先、周昌谷等老一辈艺术家,打下了坚实的中西方造型能力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举国欢腾,艺术家们满怀喜悦和激动,用画笔歌颂新社会,以艺术装饰新时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诞生了一批优秀的画家,如杨之光、方增先、黄胄等,刘文西以积极勤奋的绘画热情创作了《祖孙四代》《同欢共乐》等优秀作品,使他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代表画家之一。
  黄土高原艰苦的生存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使这里的人们吃苦耐劳、坚韧豪迈、民风淳朴,刘文西执着地奔赴并热爱这片黄土地。他践行“艺为人民”的艺术道路,长期坚持深入陕北人民生活60余年,与陕北人民交朋友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用艺术的眼光在普通的生活现象中挖掘能够体现深刻意涵的题材,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启发他们更好地生活,从而推动历史的前进。他说:“只有作者认真地深入生活,用正确的世界观深刻观察、分析、研究生活,按照艺术规律反映生活,才能使读者通过画面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作品《祖孙四代》以高度凝练的艺术性和丰富深刻的思想性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佳作。刘文西下乡与劳动人民一起生活劳动时,看到农民的优秀品质和他们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启示他通过农村中普通社员的一家,来概括中国几代农民的艰苦历程,从老一辈的艰辛岁月,到顶天立地的中年汉子,再到青少年的未来美好希望,刘文西在普遍的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历史发展的深刻内涵。他借鉴汉代石刻艺术的苍茂朴拙之意,以简括凝练、苍朴劲健的笔墨造型方法准确把握不同人物的面貌体态特征,依据老中青幼不同年龄段的面容特征,结合传统人物画气色论,分别以不同色彩和染法塑造出苍者之老意、黄者之苍色未甚、红者之荣瘁、白者之白皙光莹,成功表现了陕北劳动人民质朴、浑厚的形象特征。正是深入生活、关注人民,使刘文西的《祖孙四代》能够紧扣时代脉搏,受到群众的喜爱和美术界的肯定。
  “生活催着我不能停笔,丰富多变的新时代生活是画不完写不尽的。”他的艺术追随着陕北人发展的脚步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后,基于长期深入和熟悉,刘文西从《山姑娘》(1980年作)中洋洒着青春的朝气与质朴的羞涩的陕北姑娘,到《黄土地的主人——红火大年》(2010年作)中扭着秧歌为好日子欢欣鼓舞的婆姨,记录了陕北女性随着社会发展在精神面貌上的变化。
  70年的艺术生涯中,刘文西持续深入生活、不懈创作,他用画笔记录下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人民勤劳奋进、自强不息,生活更加美好的变迁过程。他以质量高、数量多、风格鲜明的作品享誉全国,为陕西文艺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土画派“艺为人民”美术实践活动
  2004年以刘文西为核心、以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家为主体的黄土画派成立。刘文西、陈光健、杨晓阳、郭全忠、王有政、贺荣敏、张小琴等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主体的一大批旨在表现大西北乡土魅力、人文风貌的艺术家凝聚在一起。除中国画以外,还有油画、版画、雕塑、设计等门类的艺术家也积极参与,他们在各自不同的专业领域立足陕西、立足西北,以表现人民、服务人民为艺术理念不断创作实践。黄土画派在全国广纳英才,如陈白一、杨力舟、王迎春、尼玛泽仁、赵奇、赵建成、张江舟、梁占岩、孔紫等优秀艺术家,以深入生活为途径,着力描绘人民大众题材,拓宽了黄土画派表现人民、表现大众生活的地域界限,使黄土画派成为引领中国人物画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长期以来,黄土画派持续前往陕北采风至今已有30余次。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为人民”艺术实践使黄土画派的画家建立风格,开拓创新,不仅挖掘出展现西北民俗风貌的丰富题材,并且创造出朴厚、苍劲的笔墨语言,彰显黄土高原人文精神。
  黄土画派立足西北人民生活,在普遍的生活现象中挖掘具有深刻思想意涵的题材内容。郭全忠的《选村官》通过描绘村民委员会成员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这一场景,体现中国农民当家做主、农民民主权利大大提升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杨晓阳的《黄河艄公》塑造一位在黄河激流中不畏艰险的黄河艄公,他不畏滚滚黄河战胜惊涛骇浪,体现了在时代浪潮中激流勇进的民族精神。贺荣敏的《雪塬》以别出心裁的构图烘托雪中送葬人群的撼人气势,画面中的600余村民自发前来送别这位人们心中德高望重的人,使观者无不感慨这种重于泰山的人生意义。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生活本质,体现了黄土画派画家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担当。
  黄土画派画家依据生活中丰富生动的形象在笔墨语言上探索出新。笔墨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唐代画家张彦远说:“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西北地区荒茂、雄浑的自然环境和粗犷、苍厚的人文风貌为黄土画派画家的笔墨创造提供了现实性来源。刘文西以滞涩、苍劲的笔墨塑造了陕北人饱经沧桑、坚韧不拔的形象。郭全忠以简率、厚朴的笔墨描绘了西北人憨厚而不失风趣的丰满形象。崔振宽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融为一体,重皴擦、重土质,以焦墨、渴笔塑造西北高原苍茫、浑厚的自然景观。西北人文风貌使黄土画派画家的笔墨语言呈现出质朴、苍厚、劲健的地域特色。清代画家石涛云:“笔墨当随时代。”黄土画派艺术宗旨强调“求创新”,主张艺术要紧随时代步伐。画派画家主要接受“徐蒋体系”的现实主义绘画教育,强调融合中西,20世纪50至70年代倡导以写实性的笔墨表现为主。改革开放后受西方美术思潮影响,开启了笔墨探索的新征程。郭全忠的《自乐班》完成了从乡土写实性到乡土表现性水墨的重要转折。邢庆仁的艺术以一种平淡天真、朴素率性的笔墨态度,表现乡土气息和自然本色,使黄土画派的乡土地域化风格迈向表现主义的新一级台阶。黄土画派画家用笔墨搭建起物象精神与画者情思之间的桥梁,使二者产生共鸣,融会贯通,以苍劲、厚朴的笔墨语言,表现西北乡土人文风情,传达昂扬奋进、质朴乐观的黄土精神。
  黄土画派在“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艺术宗旨的指导下,深入生活,关注民生,在题材内容和笔墨语言上紧扣时代脉搏,推陈出新,使艺术性与思想性协调统一,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服务于人民。
  近现代中国人物画,以“徐蒋体系”为代表的前辈们倡导艺术为大众服务,走现实主义绘画道路,融合中西。刘文西深受这些前辈的影响,作品中却更多了一些生活朴素的美。刘文西不断深入生活,与劳动人民建立起深厚情感,他挖掘人民的美好品质并将这种品质美转换成为可视的图像,他用审美的眼光和勤奋的画笔描绘出新时代劳动人民的美好形象。
  距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过去已近80年,但“艺为人民”作为中国文艺的指导思想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黄土画派承接着刘文西等老一辈画家“扎根人民”的思想信念,在时代的发展中持续关注生活、表现人民、精品倍出,蓬勃的生命力也正来源于扎根人民生活后真切的生命体悟,以及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和温情脉脉的人文关怀。
  长期以来,刘文西和黄土画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和群众的喜爱。他们的艺术成就和影响,为当今美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贵的参考价值,为陕西文艺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为2019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为人民’美术创作在推动陕西文艺大繁荣中的意义——以刘文西和黄土画派艺术实践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K048。麻元彬,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刘雪静,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辑:刘芝林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