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作家胡宝林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作品—— 《叩问青铜》:展现宝鸡青铜文化大美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宝鸡电视台

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揭晓 

胡宝林《叩问青铜》榜上有名

宝鸡电视台记者  程灏


近日,两个与宝鸡有关的消息让人们再一次把目光投向宝鸡和宝鸡悠久的历史文化:

一是“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宝鸡周原遗址、秦雍城遗址、法门寺遗址名列其中;

二是广受关注的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正式揭晓,宝鸡日报记者、青年作家胡宝林书写宝鸡青铜文化的万字散文大作《叩问青铜》,荣获本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

冰心散文奖遵照冰心先生遗愿于2000年设立,是我国文坛最重要的奖项之一,代表了当前中国散文创作的最高水准,铁凝、贾平凹、迟子建等著名作家曾获此殊荣。第九届冰心散文奖评选了2018至2020年三年作品,全国实力派作家的1000多篇精品力作参与角逐,备受瞩目。书写宝鸡青铜文化的作品获奖,再一次彰显了宝鸡青铜文化的魅力和宝鸡作家的独特风格。

胡宝林的《叩问青铜》分《问铜》《问尊》《问戈》《问鼎》《问盘》《问人》六部分,近万字。作品结构宏伟,气魄宏大,思想深邃,情感饱满,描写生动,文笔流畅,书写了宝鸡青铜文化的大美,给人耳目一新的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


从初写到获奖

《叩问青铜》走过了20年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命运。《叩问青铜》初写于2000年,2013年重写。写成后投稿给多家报刊,杳无消息。直到2019年10月,《延河》(下半月)才发表出来。又过了几年,到了2021年,《叩问青铜》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

正应了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21年其实不算什么,铭刻着“中国”一词的何尊在地下埋了二千多年呢,它的价值何曾减少一分。能在时光中不老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好文字。”胡宝林说,“我对宝鸡所蕴藏的中国青铜文化之美有充足的信心,书写宝鸡历史文化的作品的价值最终会被人们所认识。”

以挑战难度的写作

展现宝鸡青铜文化大美

关中之西的宝鸡是炎帝故里,中国农业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青铜器之乡。这里出土过数以万计的青铜器,“中国”一词就最早见于宝鸡出土的青铜重器——何尊。作为在宝鸡这个中华文明根脉之地出生、工作的散文家,胡宝林自觉地把笔触伸向青铜文化,散文《叩问青铜》就是代表作之一。

“这是富有难度的写作!”知名评论家这样评价。青铜器历史久远,内涵深邃,但把握极难,以散文这种体裁来书写,很容易流于艰涩、空泛或史料堆砌。但胡宝林以不凡的文字驾驭能力,挑战难度,完成了这篇书写中华青铜文明大美的散文佳作。这是多声部的气势磅礴的交响曲,而不是小夜曲,具有黄钟大吕的厚重、宏阔和悠远。我们当下的散文创作,需要更多这种大气、硬朗、展现我们民族文化之美的精品力作。


几十年如一日

热爱宝鸡书写宝鸡


阅读《叩问青铜》,首先感受到的是作者炽热的情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这片土地、对文化创造的热爱。

“以我的作品写下对这方土地和人的深情和敬意。”胡宝林坚毅的目光中闪耀着自信。

立足于陕西西府宝鸡这块文化厚土,胡宝林的创作,一手伸向故乡、乡村农民的生活,一手伸向地域山水、历史民俗文化。

宝鸡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胡宝林乡村书写的代表作是2016年首发、2017年再版的散文集《此生此地》。此书的一版再版,足以反映读者的喜爱。西安晚报组织的第二届丝绸之路青年散文大赛首届乡愁散文论坛曾予以研讨,其中的多篇作品被《人民日报》等大报大刊转发。2016年底,散文《万物生长》获第二届丝绸之路青年散文大赛银奖。胡宝林的散文创作由此被众多人注目。

《叩问青铜》创作之后,胡宝林接连在《人民日报》发表《喜看渭河展新颜》,在《光明日报》发表《西府臊子面》《“黑白通吃” 宝鸡面皮》《关中泡馍》,在《中国青年报》发表《我的国与你的家》,在《中国文化报》发表《读秦岭》,在《宝鸡日报》发表《横渠张载》等一系列特色鲜明的作品。这些作品被《文摘报》《小品文选刊》《读者》等报刊转发。不少新媒体平台也因为转发推送胡宝林的文章而获得了可观的阅读量、点击率。

“叩问青铜”之后,这个从青铜器之乡宝鸡走出来的青年作家还会继续攀登更高的山峰。听,这黄钟大吕传出来的天籁之音吧,“它在泥土里沉默着等待了几千年,终于等到了复出的这一天。它的每一声呐喊,每一个回音,都带着历史的悠远。”

书写宝鸡,探掘宝鸡的历史文化,以艺术的形式来表达,让更多的人认识这方中华民族根脉之地的美,是胡宝林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


获奖感言


写下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和敬意

胡宝林


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命运。《叩问青铜》初写于2000年,2013年重写。写成后投稿给多家报刊,没有下文。这篇文章和文中所写的青铜器一样,埋藏在地下,等待发现的目光,直到2019年10月,《延河》(下半月刊)才发表出来。又过了几年,到了2021年,《叩问青铜》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

这是一篇文章的21年,也是一个人的21年。初写这篇文章时,自己大学毕业不久,在乡下教书,年轻气盛。现在,已经从事记者编辑工作19年,人到中年。在这篇文章在我手中沉默的好多年里,我当着报纸编辑,在白天和一个个夜晚编着新闻,在零零碎碎的业余时间写着散文。我把目光投向秦岭脚下正在逝去的故乡的村庄,回望来路,以一本散文集《此生此地》,向这个叫雍峪沟的村庄,向这个村庄里活着和去世的亲人、父老乡亲致敬。周末,我也在西秦这块中华文明的根脉之地行走,阅读山河村庄,探寻古迹文脉,将笔触伸向宝鸡的历史和民俗文化。在《人民日报》发表《父亲的汗水》《喜看渭河展新颜》,在《光明日报》发表《西府臊子面》《“黑白通吃” 宝鸡面皮》《关中泡馍》……宝鸡是炎帝故里、周秦文化发祥地、青铜器之乡,越是深入地读她,越觉得她的博大、浑厚和深邃,而这些写作是《叩问青铜》写作的延续,是对这片几千年文化浸润的土地的深情致敬。

有幸出生、求学、工作于宝鸡之块沃土,像枝头的鸟儿歌唱大树一样,深情书写挚爱的这方土地是我自觉的责任和欢喜。

新闻工作是忙碌的,而散文让人的内心更从容,眼光更温润。这种从容,来自和秦岭、渭水、黄土地的对话,来自与一件件青铜器的对谈,来自于与一个个父老乡亲的心灵交融。21年其实不算什么,铭刻着“中国”一词的何尊在地下埋了二千多年呢,它的价值何曾减少一分。能在时光中不老的文字才是真正的好文字。

冰心是令人崇敬的文学大师,她的文字像天上的星星、人间的灯火,温暖着人心。我小学读《寄小读者》,中学读《小桔灯》,大学学习她的“爱的哲学”,工作后常常徜徉在她的文学世界中流连忘返。2006年11月,第一次去福州,看到群山怀抱中缓缓流淌的闽江和绿叶葱茏的一棵棵榕树,自然而然想就起她笔下那些优美的文字,心中说:这是冰心的家乡啊,是这样的青山绿水滋育了这样一位作家啊! 冰心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人。今天,能获得一个以她名字命名的奖项,是她给我这个文学晚辈的勉励。她早用文字叮嘱我们:要爱,爱脚下的土地,爱人,写出有爱的文字。于我而言,就是要继续将根更深地扎向关中西部的这方土地,以更好的作品写下对人和土地的深情和大爱。

作者简介

胡宝林: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国学研究会副会长,现供职于宝鸡日报社。

作品刊发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青年报》《读者》《延河》《时代报告》《小品文选刊》《北京晚报》《新民晚报》《新华日报》《南方周末》《陕西日报》《西安晚报》《中国青年作家报》《华夏散文》《散文家》《重庆散文》《湖南散文》等报刊。散文《未完成的抵达》上榜“2017中国散文排行榜”。作品被全国多省市作为高考、中考模拟测试题,收入多种选本。

 获第九届冰心散文奖提名奖、第二届丝绸之路青年散文大赛银奖、全国报纸副刊年度佳作奖、第六届秦岭文学奖、《美文》杂志征文奖、“美丽秦岭我的家”全国创作大赛奖等奖项。

出版散文集《此生此地》。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