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河

发布时间:   作者:赵晓舟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赵晓舟


  此刻,我静静地伫立,望着微风摇曳芦苇,白鹭翩翩戏水。这是一座连接长安与鄠邑两区的水泥桥,站在桥中央向南眺望,巍峨的秦岭尽收眼底,高冠河、太平河、沣峪河、潏河、石砭峪河、大小峪河,在秦岭北麓洋洋洒洒,从各自峪口由南向北缓缓流出,在古镇秦渡南门外被拦聚成一片宽阔的沣河平湖,河水溢出水坝后便飞流直下,形成了一条宽约两百米的巨型水帘,恰似银河倾泻,又像翻江倒海,卷起千层巨浪,迸发出续而不断的轰响,在天地间戏珠溅玉,纵横恣肆。不多时,一道彩虹从水面横空而出,划破蔚蓝色的天空,宛如仙女抛下的彩带,又似喜鹊搭成的彩桥,悬架在沣河之上。
  河水继续向北而流,河面平坦,河道微弯,杨柳排列两岸,碧水倒映蓝天,夜鹭、白鹭、池鹭、燕鸥、翠鸟四处盘旋,杜鹃、黑卷尾、黄鹂在岸边树丛飞来飞去。人步入其中,真有点“天上人间,不知是何年”的惬意。我贪婪地目睹着眼前的美景,心里却喃喃自语:“变了,真变了,沣河大变样了。”
  我对沣河有着特殊的情感,这不仅是因为沣河作为关中平原的一条“文化河”,承载了一座城的历史,孕育了一座城的文明,催生了一座城的发展,见证了华夏三千多年的变迁,孕育了周秦汉唐盛世,更重要的是沣河是我的“母亲河”,泽润长安,造福乡邻。我生于此、长于此,此处有我拳拳在念的亲情和患难之交的友情,也记录了我故土难离的乡情。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和伙伴们常到沣河玩水戏沙、钓鱼抓虾。每逢端午,还会三三两两到河边的芦苇荡里采摘粽叶,当地流传的谚语说:“沣河两岸好苇子,牛东第五桥好女子”,足见当时芦苇之丰茂。那时,镇上的妇女喜欢到河边洗衣服,棒槌敲击声,嬉戏打闹声,音犹在耳。男人则喜欢夏季到河里去游泳,晚上到河滩上去乘凉,说笑声,调情声,恍如昨日。昔日秦渡石板桥两岸的集贸市场更是热闹非凡,方圆几十里的乡邻都会聚集在此易货易物,那场景简直不亚于“清明上河图”所展示的繁荣景象。
  遗憾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沣河受到了严重污染。闻名遐迩的沣河砂石,曾经导致了疯狂的采砂经济,造成河堤断裂,河滩残缺,河床千疮百孔,随处可见深坑,让人痛心疾首,目不忍睹。欣慰的是西安高新区接管秦镇辖区后,随着沣河治理的进一步加快,两岸出现了多个亮丽的公园,而且把沣河水引入昆明池,这让我对沣河之名有了更多联想。沣河实乃丰河也,意味五谷丰登、水草丰盛、生活丰盈。古人赞其曰:“游鱼上下,浴鸟飞鸣。红莲白藕,迎流而长;翠柳青蒲,夹岸而生。……朝看烟渚沽帆,夜望霜天渔火。”我称其为终南之望,风景胜地。
  今日之沣河,尤其是秦渡古镇一段,天蓝水碧、鱼翔浅底,鸟集鳞萃、绿荫四季,是人们休闲度假、舒心憩息的最佳之所。到此游览,“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除了一饱眼福、一游解忧,还可尽享瓤皮子、小糖糕等美食。
  想到吃,我蓦然回首,发现夕阳已经泛着红晕,霞光释放着温柔的光芒,白云缥缈着奔逸的洒脱,在天空中交织成一幅完美的画卷,留下一种坦然、宁静、庄严。想到晚上要和家人团圆,一份恬淡的心境悠然升起。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