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嘉奖的岐山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

发布时间:   作者:赵智宝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20世纪50年代,位于陕西关中西部的岐山县五丈原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以“让山低头、让水改道、让地增产”的英雄气概,大力兴修水利,自行设计,土法上马,开山劈石,修成了一条长达20华里的盘山引水渠道,把秦岭深处的石头河水引上了40余丈高的五丈原,创造了千年旱原历史的奇迹,受到国务院嘉奖,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签名颁发奖状。这件事虽已过去60多年,但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五丈原,因一代智星诸葛亮陨落此地而闻名遐迩。蜀军伐魏时兵驻五丈原,由于原上无水,要跑到几里外的原下背水。当地有“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下原挑水四十丈”的歌谣。传说中曾有“孔明拜水上原”之典故。

据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之前,五丈原十年九旱,靠天吃饭。当地流传着这么一段顺口溜:“天旱三尺干,刮风起黄烟,用水还比吃油难,有女不嫁五丈原”,这就是当时五丈原人民苦难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全国掀起大规模兴修水利建设热潮。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始于1958年,承担建设任务的是当时高店(后改为五丈原公社)和曹家公社,17个生产大队、131个生产队,700多名强壮劳力,以及工地附近的群众和抽调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共千余名劳动大军投入这一工程建设中。

工程开始后,面临最大的困难是地形复杂,技术力量薄弱,施工工具落后。面对这些实际困难,施工人员迎难而上,发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智慧才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因地制宜,土法上马,没有测绘工具,就用木制标尺丈量计算工程长度、高度、坡度、垂直度等,用最原始的水准仪测量高程,现场设计简易图纸,一边设计,一边施工。没有先进施工设备,民工自带工具,用铁锨、架子车、石夯、碌碡、铁锤、榔头、钢钎等简易工具,开山挖石,拉沙土、运石料,移土填沟,用碌碡碾压土层基础。施工突击队员们凭着血泡老茧之手,紧握钢钎,在半山腰抡起铁锤,打炮眼,撬石头,在悬崖峭壁开山劈石,开展劳动竞赛,你追我赶搞施工,一个一个难关被攻破,一项一项工程项目保质保量如期顺利完成任务。

有一支以党、团员,复原军人为主体的工程爆破队,他们在实施爆破任务中,冒着生命危险,冲在前打头阵,队员们脱光上衣,赤着身子,大胆自制硝磺碳等土炸药,部署安装爆炸装置,成功实施爆破。做到了爆破稳、准、狠,安全可靠,工程上许多最艰巨、最危险的施工爆破任务都是由他们承担完成的,80名队员个个都是工程爆破能手,为工程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那个时候,一提起工程爆破队,大伙儿都会肃然起敬,翘起大拇指称赞他们:“都是好样的!”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县级机关党员干部带头,相关单位职工积极参加工地义务劳动,相邻社队开展友谊支援,在他们动员劳力支援工程时,工地日上劳力最高达2300多人。当地高店、曹家公社各行各业不甘落后,都伸出援助之手,全力支援水利工程建设。所在公社手工业合作社、供销社、卫生院为工程之所想,急工程之所急,纷纷派出流动人员,在工地设立工具修理点,建立分销组、卫生室、理发店等,开展现场服务,为广大民工排忧解难。仅高店手工业合作社在工地设立的工具修理点,共维修各种劳动工具7800余件。

 在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施工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模范人物。共产党员、工程爆破组组长杨福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从工程开工到竣工,日日夜夜坚守在工地上,舍小家,顾大家,没有回过一次家,哪里有爆破任务,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始终冲在前,承担着削山劈石的爆破任务,被大伙儿称为“黑虎英雄”。

还有打锤能手周秉彦,日夜奋战在施工一线,劳累过度,体力透支,身体出现严重消瘦。领导多次劝他去医院诊断治疗,可他嘴上答应,依然坚守在岗位上,干着他那最危险、最繁重的打锤劈石的体力劳动,带动突击队员们顽强奋战,直到工程竣工。

时年73岁高龄的高老九,从工程开始,始终如一坚守在工地,重活脏活抢着干,敢和年轻人比高低,经常从天明干到天黑,从不示弱落后。突击队队长看到他年龄大不忍心,再三劝他回家休息,他却说:“我老汉把头拌破,也要去修水利不可!”大伙儿亲切的戏谑他为水利战场上的“老黄忠”。

巾帼不让须眉。还有5名已过天命的农家妇女,如今人们已记不清她们的名姓。当时,她们被水利工地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所感染,不约而同,从10华里外的家里,自带被褥赶到工地无偿为民工做饭,天天起早贪黑,用着心思粗粮细作,变着法儿改善伙食,为的是让民工们吃得饱吃得好有力气干活。

众多农家妇女将自己孩子背到工地,让婆婆在工地附近照看,自己投入拉石运料等繁重的劳动中,从不叫苦叫累。

…………

时代出英雄。在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中,涌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何止他们?在水利工程竣工庆功大会上,参与工程的7个单位被评为水利建设先进集体,168名水利建设者被评为先进个人,受到人民政府隆重嘉奖。曹家公社原新大队社员杜新绪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四原大队社员赵勤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

五丈原引水上原工程,从1958年3月28日开工,至6月26日试水成功,历经70多天的艰苦奋战,共投工8.8万个,用炸药4000多斤,放炮5000多眼,移动土石方43万立方米,修建总计长度35公里的数十条干、支、斗、分引水土渠道,汇聚着秦岭深处的狼儿沟、野岭双岔河西沟、山腰道沟的众多山间小溪流水,经落星湾人工开凿的20华里盘山渠道,把水引上了40余丈高的五丈原,使1.2万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  

工程建成后,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震动。在时年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五次会议上,陕西省省长赵寿山在发言中赞扬五丈原引水工程说:“水上五丈原,稻田飞上山,千古奇闻......”时年12月,当时的高店公社社长李俊代表五丈原渠道工程的建设者,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代表会议,受到了国务院嘉奖,这面奖状至今收藏在岐山县档案馆。

五丈原渠道位于石头河西岸,系无坝自流引水工程,主体工程由进水闸、450米隧洞、10公里原边干渠、罗鸣沟渡槽及洪沟倒虹工程组成。渠道跨越大小沟壑23条,进水闸位于斜峪关石头河岸,引水流量0.5立方米/秒。灌渠修建支渠3条,长10.06公里,斗渠39条,长17.16公里,抽水站4处,渡槽5座,桥梁234座,退水工程9处。工程建成后成立五丈原渠道管理站,受五丈原、曹家两乡镇人民政府领导,后归石头河西干渠管理站管理。

1964年,国家投入资金1万元,对五丈原渠道进行维修、配套,投工1.45万个,衬砌原边干渠4.6公里,移动土石方1.2万立方米,修建支渠1条,长3.05公里,斗渠11条,长9.5公里,建筑物30座,使灌区渠道灌溉条件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水利事业建设。1981年,县水利部门投入巨资,在五丈原新建了麦李河倒虹工程,把水引上了比五丈原还要高的三原和四原大队。1983年,县水利部门对五丈原引水渠道再次整修扩建。投工5.7万个,国家投资12.72万元,乡村统筹3万元,完成土方2.55万立方米,浆砌块石0.29万立方米,混泥土0.17万立方米,扩建干渠9.74公里,将上世纪50年代人工修建的盘山道引水土渠道改造成为混泥土U型渠道,加大了引水渠道断面,解决了渠水渗透,引水流量由最初的0.5立方米/秒增至1立方米/秒,使灌溉面积由原来的7000多亩,扩大到2.1万亩。

(图片二、三、五来自网络)

特别是从1997年4月动工,总投资960万元,1998年5月建成投用的五丈原供水站,设计日供水1.8万立方米,年均供水量312万立方米,是岐山县最大的地标水处理厂。该供水站利用石头河水源,通过10公里沿山密闭引水渠道将水引至水厂,运用重力式供水,向蔡家坡以南五丈原、曹家、安乐3个社区10个行政村,195个村民小组11823户5万多人口,以及陕汽、法士特等52家中小微企业用户供水。同时,供水站切实加强水资源管理,严把水质量关,经过水处理厂加药反应、絮凝沉淀、过滤、消毒等一系列水处理工艺,使水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这样一来,既保证了企业生产用水安全,又确保了群众生活饮用水质量,深受广大用户好评。因此,该供水站被评为“县级供水先进示范基地”、“市级文明单位”、“市级园林式单位”等殊荣。

随着水利条件的变化,现在的岐山县蔡家坡镇五丈原社区辖属9个行政村,村村建起了自来水站,3.5万人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当地群众自编了两段顺口溜,这样赞颂五丈原今昔变化:

三国诸葛亮屯兵五丈原,兵马饮水实在难。下原挑水四十丈,原高水缺吃败仗。

如今水塔建在五丈原,自来水管通家院。千年干旱不复返,美好日子比蜜甜。

深秋时节,正是收获的季节,笔者前往秦岭脚下的斜峪关观光旅游,从西关口而上,沿着蜿蜒曲折的五丈原渠道,一直向北走去,听着耳旁潺潺的流水声,闻着泥土的芬芳清香,沁人心脾。清粼粼的渠水如甘露,滋润着原上上万余亩农田庄稼和草木。站在五丈原高处望去,辛勤的农人正在田间忙着收获玉米、大豆,采摘成熟的苹果、猕猴桃、核桃、花椒等农产品,路旁一辆辆汽车,一台台农用拖拉机穿梭着,正把成箱整车的果品销往远处,到处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五丈原得水赐福,因水而兴,由水变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走进这个文明而古老的地方,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渠水绕原头,道路宽又广,工厂星罗棋布,楼房鳞次栉比。昔日的五丈原三国古战场早已旧貌换新颜。

 (作者赵智宝,陕西岐山县文化和旅游局退休干部,现为宝鸡市政协文史委文史员,岐山县政协文史研究员,岐山县老科协会员,岐山县周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