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发布时间:   作者:秦人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秦人


  不了解过去,就无法理解母亲的节约和她的做法。
  贫穷是一个时代的特征,但却成了母亲的烙印。贫穷深深地烙在母亲的生活里,几十年如一日,就成了惯常的事情,穷日子穷过,穷得刚梆硬正的,穷得有骨气,这是母亲的生活信条。
  在那个一贫如洗的年代,家里经常穷得买不起盐,这个时候父亲就偷偷出去卖几回菜。那时候允许生产队卖集体的菜,父亲向生产队请假自己趸菜去卖,一次能挣几块钱,也仅仅能救个急,俗话说:救急救不了穷,要把穷根子拔掉,那是很不容易的。
  小时候,家里只有过年才吃肉,那时生产队养了几头猪,年前杀了,各家派人提上一个笼子排队等着分肉,这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候,儿童们欢呼雀跃,大人们的脸上也洋溢着笑容。每家按人口多少能分到五到十斤猪肉和一二斤板油,这点肉要把正月吃出来的,板油和肥肉用来炼油炒菜,瘦肉做了臊子肉,可以炒菜,也可以夹馍,也只有大年初一和来客人了可以夹馍,平时是辣子夹馍和咸菜夹馍,一般过完年肉就剩不了多少了,就只能用来炒菜了。无论多么艰难,母亲总是要算计着把这个穷日子过下去。
  现在的孩子不理解什么是贫穷,那时候我们兄妹三人一年才能做一身新衣服,不是买的成衣,是母亲买一些布,叫村里手巧的妇女给剪了样,然后自己在缝纫机上做好,年三十晚上放在我们的炕头,初一早上我们就可以换上新衣服了,穿上新衣服的欢欣可以持续一个月之久,盼望过年就成了一种迫切的心情。那时候农村人常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也就是说,一件衣服是要穿十年的,一个家里往往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只要没穿烂就继续穿,穿烂了打上补丁还可以继续穿。穿补丁衣服是常事,一点也不见怪,谁也不笑话谁,现在的一些年轻人为了赶时髦,在裤子膝盖处剪个洞,把上衣剪得絮絮绺绺的,认为那就是时尚,他们哪里知道吃不饱、穿不暖是什么滋味。
  小时候,我们家人多粮食少,母亲就轮流把我和弟弟派到外爷家去,一去就是十天半个月。外爷家劳力多,分得的粮食就多,我们家少一个人就少了一个人的口粮,余下的人就能勉强渡过难关。那时候,我们家里吃过高粱面馍、玉米面馍、黑面馍,直到农村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后,家里才慢慢吃上了白面馍,这是过去过年才能吃上的。粮食的问题解决以后,经济的问题却很难解决,农村的现实就是穷,挣钱也没有门路,我们那个地方普遍种菜,父亲就经常用自行车驮上两大竹筐菜到附近的县城去卖,周末我也会去卖一次菜,多少算是能帮一点忙了。但是仅仅凭卖菜那点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改善家里的经济面貌,只能勉强把生活过得去,遇上大事还是拿不出钱来。
  贫穷练就的道德是一生颠扑不破的。母亲的一生大部分都处在贫穷的年代,物质极度匮乏,缺吃少穿是常事,但我们的生活却是快乐的,因为父母承担了生活中所有的苦难,却把不多的快乐都给了我们。苦难是一所大学,我的父母都在里面煎熬过,所以他们一生选择的生活方式只有一个,那就是节约再节约。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