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紫东金石拓本鉴藏小谈

发布时间:   作者:李欣宇  来源:行走在乾县

【前言】李欣宇先生为陕西省收藏大咖,和屈兄军生相交多年,受屈军生先生多次邀请,特地从收藏鉴赏家的专业角度为我们分析讲解范紫东收藏鉴赏题跋过的几件金石拓本,作者深入浅出,溯源追踪,令我们耳目一新。


范紫东金石拓本鉴藏小谈


文/李欣宇 

近年来,各地研究乡贤文化和收藏乡邦文献之举方兴未艾,专家学者以及热爱乡土者,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热情浓厚,成果颇丰,使命感于心,亦是风尚使然。    

余多年钟情于陕西乡贤金石碑帖收藏的事迹和图影,刻意搜寻相关资料。感慨自清末民国至今百余年,陕西可谓金石收藏重地,所出古代石刻文字、碑志造像宏富之丰厚;材质涵盖金铜玉瓦等等,所涉范围之广博;上至商周战国先秦两汉,中衔魏晋十六国北朝隋唐,下接宋金元明,历十余朝定都此地,历史时间跨度之久远,几无二地出其左右。重要特殊的史地位置蕴藏了诸多丰富的文物资源,也为先贤收藏研究提供了偌大的实物基础和发挥的舞台。    

受老友军生兄数次热邀,约我聊聊乾县范紫东先生的二三事,实在对范先生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只好谈谈近几年内所见范紫东先生收藏鉴赏题跋过的几件金石拓本,也算是言之有物,顺便梳理一下范先生与长安金石收藏界的关系。

此周鼎为长安李月溪所拓全形之本,范紫东旧藏并题署:“周素鼎,罗叔言攷出为锜,有盖”,下钤“紫东”朱印。    

李月溪,号长安士隐,民国时西安城内著名拓工,并有店铺经营金石碑帖。因摹拓昭陵六骏而名扬天下。彼时青铜全形拓法在关中地区鲜有,然李月溪精心研究,深得全形摹拓之法,所拓古青铜器物造型立体,工艺精湛,透视感极佳,一时为诸多藏家喜爱。于右任在《右任诗存.昭陵石马歌》中盛赞李月溪:“杨君死去丁君老,拓石关中无名士。龙种王孙攘臂起,奕奕生气毫厘见。”这里的“龙种王孙”就指的是李月溪,足见拓工技艺之高。    

此拓后赠于刘自椟先生。范紫东早年就读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与三原结下深厚渊源,刘自椟亦是三原东里村望族之后,自幼研习书法,收集碑帖拓本,所学大篆日后艺盖书坛,终成大家。范紫东作为长辈赠此一纸周鼎拓片,旨在篆书出于商周金文,以资勉励,紫东先生知其所好,懂其所学,选送之物皆是用心,并跋有金石家罗振玉(字叔言)考证之词一句,缘显紫东先生读书广博。刘自椟篆书“鹏自远来”四字与此周鼎拓本裱为同轴,现藏三原刘氏半耕堂,可谓名家递藏,流传有序。

再观此古玺印民国间旧拓一纸,范紫东长跋于上,钤印:“丙寅劫后之作”。题识煌煌千余言如下:  

按古执政者所持之信,最初以玉为之名,曰“瑞”,《尚书》“班瑞于群后”是也。其后又称“玺”、称“节”、称“印”耳。玺者瑞之刻文者,故字皆从“玉”;印者节之刻文者,故字皆从“卩”。然其后玺节则浑称而统用之。故节信亦用玉、用角、用铜或用瓷。如钮为印鼻,古文作“丑”。知古之印用玉,其后用金也。秦以前上下通称“玺”。《周礼》“玺节”注曰:“今之印章,周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在春秋时,季武子为守都鄙者,尝以玺书达于鲁君,此古盖印之证也。盖其时文书虽用竹简,而达于远方必以布帛封之为检,并以玺泥印之,所谓玺书也。汉以后用缣素,而印之用更广矣。《汉官仪》诸侯王黄金橐驼钮文曰玺;列侯黄金龟钮文曰章;御史大夫金印紫绶文曰章;中二千石银印龟钮文曰章;千石至四百石皆铜印文曰印。兹观此印,质坚色白,为角为瓷殊未敢定,然古色异质,自非近代物也。文曰“凤山监之印”。依汉制,文即称印当为铜质,而此印非铜,考汉时郡有监,以御史充之。凤山非郡,则非郡监可知。又考《汉书·地理志》,亦未见凤山之名。且御史大夫应称章,不应称印,然则此印乃钱官也。今各省凤山之名不下五六处,惟湖北之凤山在鄂城县,亦名凤楼山。《玉海》云:吴建兴中,凤皇降此,因名。宋有凤山监钱官,是则凤山之名起于汉,后而凤山之监始置于宋也。此乃宋钱官之印,是可宝也。玉衡对于印章赏鑑甚精,未审别有考据否。绍山仁兄考古多年,当更有心得,请明以教我焉可。丙子春正月,紫东范凝绩跋于青门之待雨楼。钤印:范凝绩印、紫东。   

此为范紫东先生民国25年(1936)所考释跋文,辨言此玺印应为宋代钱官之印,才知他在古玺印文字方面则有深厚的研究,考据严谨,取典广博,用词慎重,态度谦虚,不得不令后学钦佩其学品人品。题跋书法则在楷、行之间,深得“二王”笔意,刚柔相济,中和之气游于楮墨间。    

范紫东研究古文字和书法功力深厚。中国古代文字是记录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研究古文字是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要素。范紫东深谙此理,投入极大的精力研究周秦石刻文字,并创作《关西周秦石刻摹本》一书。由摹古到集古,从临碑到创作,从广泛学习到潜心收藏,紫东先生的书法功底也是这样积累出来的,用字有典有据,下笔沉稳大气,真正做到了心到手到,知行合一,充分体现出紫东先生深厚的学识修养和鉴藏格调。

值得一提的是,范紫东先生所处的时代与地域,正是金石碑拓收藏盛行、研究考据大兴之际,西安城内文化气氛浓郁,名家辈出。民国时期,更是以西安文化界的诸多名人共同发起成立了“西京金石书画学会”,对金石碑刻、书画艺术进行研究,开展活动,闻名全国。该学会由张寒杉、段绍嘉、寇遐、党晴梵等为了便于学术上的交流,于1933年7月26日发起组织成立的,邵力子和杨虎城担任名誉理事长,寇遐为会长。至1938年,西京金石书画学会存在了四年左右。该学会是民国时期陕西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一个金石书画艺术学会,集中了多名有志之士共同研习书画、交流艺术、出版刊物,培养了一批金石书画方面的人才。会员最多时近两百人,遍及军政、教育、报业、收藏、戏剧等各界,充满活力,社会影响极大。主要成员有寇遐,张寒杉,党晴梵,张絜甫,陈仲甫,王幼农,李问渠,蒙浚生,冯友石,成柏仁,陈尧廷,段绍嘉,阎秉初等。

范紫东是著名剧作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近代的关汉卿”,精通文史、音乐、戏曲、金石、民俗等诸多门类,喜收藏,善鉴赏,自然与西京金石书画学会的多位藏家关系密切,常有切磋。范紫东早年加入同盟会,支持辛亥革命,同盟会中陕西乡党众多,于右任、宋伯鲁、陈树藩、茹欲立、寇遐、高培支、高又明等人皆为书画名家或金石收藏家,与范紫东相互影响,学识见识自然精深高雅。

寒斋收藏一份范紫东母亲墓志拓本,全称《乾县范礼园先生淑配强太孺人墓志铭》,咸阳李岳瑞撰文,礼泉宋伯鲁书丹,长安毛昌杰篆盖,蒲城王颀题署志签,以上几位均为长安文坛书界名家,足见范紫东先生虽从事戏曲编剧创作主业,也结交诸多文化名家并被充分认可,来往甚密耳。

西安是皇居旧都,人文渊薮,其历史文化之悠久享誉海内。而最具文化色彩之一的碑林,则位于西安城内,千年以来成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和学习金石收藏的圣地。清代学者叶昌炽《语石》一书中赞叹碑林:“海内仅有巨观,今各都会、图书馆、金石保存所林立,当以碑林为权舆。”可见金石碑刻在西安地区之悠久宏富,为历代文人学者赞誉。生长于斯,范紫东在易俗社工作,同在城内距离碑林不过二三里,常去读碑摹古亦是乐事。碑林所藏唐代怀仁和尚《集王羲之圣教序》碑石,为世人临习王羲之书法最重要的书法碑刻之一。范紫东喜王羲之书迹,多有临习,兼学隋智永《千字文》、唐孙过庭《书谱》、王羲之《十七帖》等书法名品,滋养书艺。紫东先生著有一篇《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之考辩,称:“余曾见唐拓本,其神采焕发,令人夺目”。“此本字迹完全,不能仅以三奥论之。其为北宋未断本可知。惟以余家所藏之未断本较之此拓尚迟百数十年。然右军之笔法未泯,良不易得,是可宝也。”他对王羲之书法碑刻及笔法研习与探索,也逐渐成为了他书学历程的宝贵理念,然而这一切的书法根基,离不开范紫东先生的博古之心和专注于多门类研究的治学精神。

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宗鸣安先生在《西安旧事》一书中提到:“西安是一个极富吸引力的城市,地上地下丰富的文物资源,常常惹得世人嫉妒不已”。清乾隆年进士毕沅来陕做巡抚时,写成了《关中金石记》,内录关中一带自秦朝至元朝一千多年间金石碑刻七百余种。毕沅认为金石可以证史,所以,他以史学观点对所录金石碑刻做了详尽的考评,这是关中金石学前所未有的创举。毕沅的另一部书——《关中胜迹图志》,更是把陕西各郡县的地理、名山、大川、古迹详细记载考证,并附有图形。毕沅之后,许多来陕做官的人,都留意西安周围的文物古迹。端方、樊增祥、翁同龢、吴大徵这些在朝廷、在金石书法界响当当的人物,都曾游历过陕西,有的写文,有的著书。清末民国时期,“到西安去!”是文人墨客游历的主要口号。

正因如此,西安的文化底蕴才如此的厚重,也才构成了西京金石书画学会成立的缘起,也才引得各界人士诸如范紫东这般先生深爱金石文字拓本收藏。当时陕西文化艺术研究者、教育工作者、剧作家、收藏家以及古董商人、书店老板、军官等各行各业的金石书画爱好者,他们热衷学习,钟情金石书画,收集历代器物藏品,以自己的能力和艺术实践影响了一代后学。我们通过几种小物件,隐约看到范紫东先生的金石集藏之路,亦能从中看到这个时代一大群人的身影和他们脚下的路,为文化、为社会、为生活、为后世、为这座城......不拘一格,无身份贵贱之分,唯以金石书画收藏牵主线,汇集长安城下,共同进步,风气甚好。


李欣宇,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党支部书记、副会长、古籍碑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民间艺术品司法鉴定中心特聘专家、西安市收藏协会副秘书长,陕西卫视《华山论鉴》节目组鉴定专家、西安市图书馆鉴定专家,大唐西市国际古玩城鉴定专家。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