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为浮云遮望眼

——评郝建国新闻作品集《好望》
发布时间:   作者:霍有明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新华出版社最近推出的《华商报》记者郝建国的新闻作品集《好望》,是当今国内新闻业界一部颇受关注的书。该集所以名“好望”者,予有二义:其一,“好”者“郝”也,“望”者“瞭望”也。其二,“好”者“美”也,“望”者“期望”也。

收入本集的近六十篇作品,是作者先后供职于《各界导报》和《华商报》期间所撰,时间跨度为二十余年。这些文章,或发表于传统的纸质平面媒体,或发表于客户端等新型媒体。尽管时过境迁,但本集中的许多新闻报道仍极具新闻价值,读来仍觉得振聋发聩。如2009年载于《华商报》的《西安交大长江学者“科技成果”造假调查》的系列报道,当年曾轰动一时,有“洛阳纸贵”之称。今天联想到国内的学术生态环境仍觉有重要针砭意义。又如《大学生“舍己救人”牺牲后遭遇“挟尸要价”》一文,当年发表后则震惊全国,今天读来仍觉得直指人心!这种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拨去“浮云”之障,去伪而存真,去粗而取精,登高远“望”,自然成为几十年来新闻报道的经典之作。

作家安黎说,绝大多数新闻作品宛如昙花,但优秀的新闻作品,其效用不会局限于新闻本身,而会从新闻中漫溢而出,使其具有多重价值。同为写作者,我以为安黎的这些话真正抓住了作为新闻作品集的《好望》的特质和价值。该书编辑认为,《好望》对新闻同行、新闻院系师生、社会学以及其他人文历史学者、文学爱好者有较高的学习参考和收藏价值,也正是基于以上判断。

在《好望》“对话”部分,作者吸收融媒体的长处,采取电视中“面对面”的对话形式,如就“三农”问题专访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以及前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就官员财产公开制度对话北大法学教授巩献田,探讨官员财产隐私权是否应服从公众知情权;就建立什么样的监督制约制度专访延安大学高尚斌等。其不仅对那种平铺直叙的新闻报道别开生面,而且这种高层次的对话在法学、政治学、科社、社会学等一系列领域深入展开,可谓精彩纷呈。

收录于该书中的,还有相当数量的论文和评论。如《陕西死刑犯罪“疑罪从无”第一案的司法进步意义》一文,通过辨析深刻指出,“疑罪从无”不仅是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特殊保护,而且也是对可能涉讼的每一位公民的基本保护。因此,陕西死刑犯罪“疑罪从无”的第一案判决则具有重要的司法进步意义!该文荣获司法部2006年度“中国法制好新闻奖”。

又如《药家鑫案件背后的民粹与精英主义司法之争》一文,通过对该案引发的民粹主义与精英主义司法之争,各别其优劣,从而客观指出,刑事司法应以精英主义为主导,同时适当引入大众司法观念。这既能保证司法达到预期的社会效果,也符合中国的国情。

再如《计划生育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一文,早在六年以前,本文作者就已尖锐指出,计生决策封闭在一个小范围内,执行过程矫枉过正,以致积重难返,并且大声疾呼,这种跳崖式的“一孩化”政策弊端已非常明显,而它导致的快速老龄化等新的社会问题才刚刚露头!这些重磅文章,显现出作者“不信东风唤不回”的坚强决心,也寄寓着作者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在本集中,一些文化随笔也写得非常精彩。如《莫言之前<白鹿原>的幻觉现实主义》一文中指出,自莫言获诺奖后,其颁奖词中的“幻觉现实主义”一词也传入中国。其实,更早的“幻觉现实主义”作家当数陈忠实。在《白鹿原》中,此类表现手法则早已纯熟,如白鹿意象的神秘性等。陈忠实的这些表现手法,正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和民间传说中汲取了营养。又如《文坛陕军:以史家笔法写民族秘史》一文指出,文坛陕军有着自觉追求史诗效应的文化传统。自汉代司马迁始,当代柳青、路遥和陈忠实等秉承陕军一贯的“史家笔法”,既吸收了史家实录精神的精髓,同时又用深厚的艺术功底,克服了史书“正而无趣”的传播障碍,从而以其杰出作品而炳彪当代文坛。两篇鉴赏性文章,《从石壕妇“女德”看杜甫之“哀”》及《分清“山主”与过客,读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读后也益人神智。于此,则均展现出作者“专家型记者”“文化型记者”的学术素养和文学功力。

 

(本文作者为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研究所所长)


编辑:刘潇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