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传统出版业向全媒体产业转型 ——《出版资源评估与研究》序

发布时间:   作者:张炜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张炜


2018年9月,我被中宣部授予“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荣誉称号,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向国家申报了《出版资源评估与研究》项目,包括“出版人力资源评估与研究”“出版内容资源评估与研究”“出版衍生资源评估与研究”三个子项目,2019年3月获得批准立项。
  这是一个涉猎范围很广、要求很高、难度很大的项目,自己何以有勇气挑战这一项目呢?考量起来,或许,热爱出版,对这个行业有长期的实践与思考,当前行业的发展遇到许多新的问题,等等原因,才促使自己下定了决心。
  我于1986年大学毕业后便进入出版行业,先在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做了6年编辑,1991年底调入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做了近10年的出版管理工作,2001年从处长任上转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2006年再次调任陕西科技出版社社长,2007年底任陕西出版集团总编辑,2020年任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至今。入行35年来,关于出版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所涉足,每当一部书稿经过选题策划、组稿、编辑加工、印制、销售,成为读者喜欢的作品,或者荣获重大奖项,我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而在这一过程中,还能结识一大批作者、读者和销售方面的朋友,能够对前卫的知识先行了解,优秀的作品先睹为快,所以我对自己能从事出版工作非常高兴,从中感受到很多乐趣,也常常对工作和行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苦苦的思考与探索。
  在传统出版方面,这些年主要从选题管理与策划、出版定位与产品结构、质量管理、精品出版等方面进行持续的思考与实践,先后撰写并公开发表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文教读物出版定位研究》(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图书选题全程策划五步法》、《论地方出版集团的产品结构优化——以陕西出版集团为例》、《编辑活动与出版质量》、《精品出版的理论与实践探析——以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为例》等研究文章。长期的出版工作中,主要组织策划了“举一反三”畅销书系列,行销20余年,年均销售超过20万套;依托陕西人文地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策划了近10种荣获国家出版基金支持的重大选题,其中《中国蜀道》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
  在数字出版方面,也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撰写了《陕西文化产业的现状、特点及对策分析》、《出版传媒产业发展与增值研究》(荣获中华优秀出版物论文奖)、《MPR复合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陕西数字教育出版的初步思考》等文章;组织起草了《陕西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方案》《丝路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方案》《蜀道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方案》等。实际工作中,提出出版企业必须以数字阅读为重点,以教育读物、畅销书、重大出版项目为基础,实施深度和衍生开发。并对“举一反三系列”“延安红色文化系列”“中国蜀道丛书”等产品进行初步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外,即将组建的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数字出版公司,将以数字教育出版、数字阅读公共服务平台、中国西部重大IP运营为主要发展方向,努力闯出一条数字出版的新路子。
  由于工作变动的原因,近年来我又对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深入出版发行企业做了大量调研和采访,在提取众多数据的基础上,初步建构了出版发行企业岗位素质模型;提出了“按照出版发行岗位素质要求,建立与薪酬和任用挂钩的员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先后两次参加韬奋杯人力资源高峰论坛,作为主讲嘉宾,分别以《基于胜任力模型的编辑继续教育研究》《如何让人才脱颖而出——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员工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发表主旨演讲,反响热烈;结合发展实际,逐步确立了集团当前“以干部管理、绩效管理、培训管理、社保管理为重点”的人力资源管理思路,进行了初步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另外,当下的传统出版业已进入到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推进,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如何在摆正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系的前提下,推进传统出版业的企业化步伐,如何依托传统出版业的内容资源优势,发展数字出版,如何实现单一的出版业向全媒体产业的转型,等等,就日益紧迫地摆在了出版人的面前。
  于是乎,基于以上因素,凭着自己浓郁的出版情怀和长期的工作积淀,2019年6月,便联手陕西师范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勇安教授,率领集团一批中青年同志,正式开始了项目的研发工作。
  首先,是收集资料,深入调研。在这期间,研发团队人员根据各自的分工,以各种方式获取大量资料阅读分析,熟悉相关理论,把握研究动态,了解前卫观点,以结合所研究的问题,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除此之外,大家还通过网上查阅和实地访谈等多种途径,进行问卷调研、实地和电话访谈,提取研究数据,收集经典案例,为下一步研发创作准备充足的资料。
  其次,是反复研讨。项目分工落实后,前期主要是研讨写作框架,大概经过五六次深入讨论,初步确定,“出版人力资源评估与研究”分为九章,主要涉及出版人才素质模型、能力模型,人力资源发展战略、评价体系、管理体系,员工招聘、员工培训,人才培养、人才激励等内容。“出版内容资源评估与研究”也分为九章,主要涵盖内容资源需求分析、整合能力评估、管理体系构建,内容资源的重构与开发、策略与途径,基于内容资源的精品出版,内容资源的品牌创新与维护等内容。“出版衍生资源评估与研究”分为八章,主要包括衍生资源的概念、价值界定,衍生资源开发体系建设与能力评估,衍生资源的市场开发与价值实现,衍生资源的开发策略、过程管理及经典案例等内容。写作框架确定后,还要进行多次讨论,对相关内容进行取舍、修改、补充,以保证整个项目的统一与协调。
  第三,是项目的审定。项目初稿完成后,先送业内有关专家审核,指出不足与缺陷,提出补充和修改意见。其次,再召开专门的会议,听取出版管理、编辑、校对、发行等方面的意见,对项目初稿进一步完善。最后,经过多次征求专家及方方面面的意见,反反复复修改后形成定稿,再由项目负责人审核统稿,以确保项目结构合理、内容协调、体例统一、质量达标。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要完成项目结项了,从事了一辈子出版工作,能和大家做一件对行业有意义的事,我感到无比的欣慰。然而,由于诸多因素,项目还存在许多不足,也让我深感遗憾与不安。从理论基础反思,尽管王勇安教授做了很大努力,项目也具备一定的理论支撑,但还是略显不足,这一方面是因为出版传媒产业的个体特色和实践属性比较强,经验引领实践居多,相关的理论体系远未形成。另一方面,项目团队的大多数同志,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研发创作,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功底和研发时间都难以保证。从认知角度观察,虽然许多同志进行了长期的思考,有不少研究成果,项目研发过程中也有许多新的探索,但是基于出版传媒产业的特殊性,基于改革和新媒体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所带来的新问题而言,项目研发成果对出版传媒产业的认知还不到位,对如何把握行业的特殊性,如何引入现代科技和产业规律,指导出版传媒产业的发展,还有一定的欠缺。从实践层面考量,囿于资料和数据采集的艰难,项目主要是以陕西的实践开展研发的,国内外一些先进经验和经典案例难以收揽进来,研发成果尚有一定的局限性。
  然而,聊胜于无,这终归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对于我而言,这是一生从事出版工作的交代,也是自己长期出版实践和思考的总结。对于王勇安教授而言,是一次产学研结合的有益探索。对其他研发团队成员而言,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一次熟悉行业、提升认知的历练。借此机会,让我对大家两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表示最真诚的感谢!我坚信,虽然这一项目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毕竟是来自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产物,毕竟是对出版传媒产业发展规律的一次有益探索,它定会对后续行业规律的探索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也会对当前出版传媒产业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系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编辑:高思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