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验

发布时间:   作者:冯积岐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冯积岐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读书人。
  我从十一岁开始读小说,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了。我记得,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空印盒》,故事讲述了一个县的知县被盗,丢了县印,只剩下了一个空印盒,知县追寻县印的过程。作者是谁,故事发生在哪一个朝代,我已经记不清了。那时候,我读小学五年级,认识的汉字有限,小说中不认识的汉字就越过去,就这样,囫囵吞枣地读。读了《空印盒》之后,我喜欢上了小说。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所有长篇小说我都读过,《红日》《苦菜花》《三家巷》等等,我被小说中的故事、人物紧紧吸引住了。农村里没有电,晚上,在豆粒大的煤油灯的灯光下,我常常读到用墨水瓶子做的煤油灯中的油干了,读到鸡叫了两遍才睡觉。
  我读的这些书,大多是隔壁的堂兄从就读的中学图书馆借来的,有三部不知是父亲从哪里拿来的(父亲也喜欢读书)。读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种顽疾,无法根治。我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完全出自个人爱好。我读初中一年级的时候,上了物理课,偷着读小说,被老师没收了,校长没有处分我,只是在全校师生大会上批评了我,我读的是张恨水的长篇小说《魍魉世界》,在当时,这是一部禁书。
  我的少年时代的深刻记忆是贫穷,尽管一部小说只有一块多或几角钱,我还是买不起。于是,我一分二分、一角二角地攒钱。周公庙会,外祖父给我两角钱,我舍不得买一根麻花,攒起来;过春节,父母亲给我一两角压岁钱,我攒起来,就这样,我积攒了几块钱,到县城里的新华书店去买我喜欢的书。我买的书有:柳青的《创业史》,李准的《情节性格和语言》,孙犁、康濯等人的短篇小说。惋惜的是,这些书都没有保存下来。
  我给年轻的读者不止一次地说过,一定要读好书、读经典。享誉世界的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有一部随笔《为什么要读经典》,他开列了十四条读经典的理由。经典是经过百年千年时间锤炼的书,是经过上千甚至数亿读者淘洗过的书,经典是我们一次又一次重读、一次又一次有收获的书。经典是独特的,它不老,它永远年轻,每次读经典,都会觉得它是新颖的。经典是地域的,也是世界的,无论什么国家、什么阶层、什么种族、什么年龄、什么肤色的读者都是经典的青睐者。
  我读书的另一条经验是:泛读和精读相结合。
  有时候,我拿到一部好作品,不忍心一口气读完,读几页,放下来,第二天又读。这是一种细细品味的享受。有时候,我先一口气读完,觉得它确实好,再一遍又一遍地读。泛读的书,我只读一遍,就不再读了。精读的书,要读几遍。《红楼梦》我读过三遍,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我每隔几年读一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上百万字,我读过两遍。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中的有些书页翻破了。我读书有一个习惯:眉批。我把读书的感悟写在书的空白处,读一遍,写一次。《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八月之光》等经典,我分别用蓝色的、红色的笔,用铅笔,用圆珠笔在书页上批注。一种笔迹是读一次的印痕。
  多年的读书,使我养成了做笔记的习惯。我用笔把我读书的感悟记录下来,多则三五千字,少则一两千字。2019年,我出版了一部《品味经典》的读书笔记,在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我的案头床头常常堆着几十本书,既有《论语》《庄子》《战国策》《子不语》,又有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讲演录》、钱穆的《国学作品集》。既有科塔萨尔的《有人在周围走动》、托卡尔丘克的《太古和其他时间》、奥茨的《乡村生活图景》、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又有《世界史》等等。是的,这些书很杂。好的读书人,是读书的杂家。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不能只读小说、散文。你的读书面一定要广,美学、哲学、历史、地理,甚至科普书都要读。假如你要写一部背景在清代的小说,你必须了解清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穿着服饰等等。你要写花,就要有养花的知识,你要写鸟儿,就要有鸟儿的知识。有好多新的领域新的知识需要你去涉足,这样做足功课,才有可能写出好作品。如果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就要通过认真读书去补充。读书是你写作的基础和需要。读书就是读书人的活着。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