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静默杂记

发布时间:   作者:张焕军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文/张焕军


  在家静默了一周。初开始,心不宁,焦虑陡增。三天之后,竟然也适应了。
  所以适应,想来有两点:一个是有了难得的休息时间。工作几十年了,每天都是“红星照我去战斗”的感觉,几乎少有完整的休息时间,即使休年假,也是常跑出去转山转水,假收了,体力难有复原的时候。再一个是,有了“思己过”的时间。古人讲,静以养心。身不宁,心不静。人只有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去思考,方能开悟。人行于世界,认知他人容易,了解自己比较难。要认知自己,就得有认知的时间。
  早些时候,也有过几次长时间居家的时候,但不知怎的心绪就是消停不下来,觉得哪哪儿都不自在。现在想,估计是“隔离”一词在起作用,有种被怎么样的感受。相较之下,还是“静默”这个词用得好,静静地呆着,默然不语。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不闻窗外事,只读圣贤书”的状态。
  这么多年,每天走进工作场所,一天的忙碌便也随之开始,俗务缠身,应酬不断,熙熙攘攘的尘世里,缺少主动沉下来的时间。既然没有静思的时间,被动的“静默”也是个机会。世上的事,接受了,也就放下了。既然改变不了什么,何不借此改变自己的心态。我想,这好像是上苍给我的一次退休生活的演练机会。想到此,我不禁要感谢发明“静默”一词的人,比起“隔离”来,用词高明多了。
  说到静默,我又想起了汉语中的另一个词汇:静美。我理解,静美的意思是说,一个物体,当它“静”下来的时候才是最美的。这样的场景,相信许多人遇见过。
  单从“静”这个字的字面上看,“静”字可以拆分为两个独立的汉字。一个是“青”,一个是“争”。青,是颜色的表述语,可以是绿色、蓝色,或者黑色。比如青山、青水、青草、青丝等等。争,是对某种事物不放弃的心理描述,比如争夺、争论、争吵、较量等等。争是内心活动外化的行为。将“青”与“争”合而为一,便诞生了“静”这个字。简单说,一个物体只有不与其他的物体发生争执,才是“静”的状态。各安其道、各守本分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人常说,天下名山僧占多。佛家寺院、道观姑庵,几乎皆建于名山大川。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不愿意被打扰。远离尘世,与世无争,宁身安神,清净守心。终南山中的那些“隐士”,不也是图一个“静”字?当人们走进任何一座庙宇和福地时,往往最先望见的是山墙上一个大大的“静”字,或者是“佛”“道”。看到这些字,心绪自然会随之安宁下来。
  打发静默时光,需要靠做一些有趣的事情,否则,会有憋闷感。白天,光线充足的时候,沏一壶酽茶,找一两本书读读。平时看书缺少大把时间,而今,没有俗务叨扰,独处一角,正适合用来看书。夜晚,光线暗了,继续看书会伤眼睛,不如用来看电视。看些经典影片,看一些好的纪录片。当然,最使我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下厨。弄几样小菜,再小酌一两杯,愉悦了家人,快乐了自己的胃。
  读书间隙,偶然看见客厅架上摆放的那些小石头,忽然来了兴致,于是,便把它们一一拿在手中观赏。随后,又取出相机给它们拍照存念。石头大小不一,小的只比鸡蛋略大些,大的也不过两三个拳头大小。它们被置放在那里,安静地一动不动,似乎在默默地注视着我。这些小石头是我游玩时随手捡来的。两个最小的,是上周日在一个建筑工地拾的。它们来自于我走过的许多地方,有的来自江油河边,有的来自八公山、泰山脚下,还有来自河西走廊荒漠戈壁的。
  与这些石头结识完全是因缘所致。我相信缘分。人与人如此,人与物也如此。观赏它们时,我会莫名地生出些负疚感。原本它们生活在自己的环境里,只是因为遇见了我,因我的喜好而来到我的案几上。于我而言,这肯定是一种自私的行为,对它们而言,我是不是有点残忍。石头是不会说话的,但我相信它们有灵性。有一首歌词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事已至此,自私也好,残忍也罢,只能让这些充满灵性的石头陪我静默了。
  世上很多事儿,一旦开了头就很难停下来,或者说,要停下来得有个过程。甚至,方式用得顺手了,保不准今后还会用,会常用。如何面对呢?老子说,道法自然。以不变应万变的道理人人都懂,万法归宗,说起来,自然而然便是最好的心态。


编辑:晓佳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