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亲记

发布时间:   作者:雒宏军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启程

朋友张晓明的女儿远嫁榆林,三月份订亲,国庆节结婚,于是有了这次千里送亲。

10月2日早晨六点起床,快速洗漱,然后到小区门口的晓辉岐山面招呼客人。“天大地大,舅舅最大”,外甥女结婚,新娘的舅舅、舅妈是主要客人,必须参加,姑父、姑妈、姨妈、姨夫等知己亲戚必不可少,外公外婆年事已高,但是身体尚可,也是欣然参加这次送亲,然后就是晓明的同事、同学和战友代表,一行二十多人,统一乘坐中巴车前往榆林。到榆林市榆阳区,单程700公里左右,中途还要休息,大概要跑上一天的时间。

空腹不送亲,这是关中的习俗。晓明专门在饭店订了早餐,三大桌,每桌六道凉菜,然后是岐山臊子面管饱。记得这个小区刚刚建起的时候,晓辉臊子面就开始营业,也有近十年的时间了。“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这是岐山臊子面的特点,前三个字是面条特色,细薄、筋道、滑爽,中间三个字是浇汤特色,热活、汤宽、油汪,后三个字是说味道,醋出头、辣椒红、味道香。

陕西人,不,应该是关中人对面条的喜爱是刻在骨子里的。丝丝秋雨,竟然带来几分寒意,几碗面吃下来,每个人的额头上都出了汗珠,腾腾热气之中,大家熟络起来,心也热了起来。

陪嫁品是少不了的,蚕丝被、四件套、皮鞋、衣服,还有其他日用品等,琳琅满目,一律装入红色手提袋或用红纸包装,每一件都扎了丝带,堆在一起,特别喜庆。中巴车的最后一排座位刚好闲着,放在上面正好。眉县猕猴桃,酸甜刚刚好,这是最有特色的礼品,顺便带了三十盒,送给亲家和亲戚。

早晨七点五十出发,经过兴平、铜川、延安、安塞、横山,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关中到延安,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依然是夏季的浓绿,过了延安,草木开始变得稀疏起来,秋色渐起,红叶黄叶点缀在绿树绿草之中,不时可以看到远处油气田的红色火焰熊熊燃烧,从下往上,黄土高原的阶梯状特征显著。下午五点钟,顺利到达德和厚酒店。酒店名字有些拗口,但是有来历,裙楼的墙侧有介绍:德润身、和养性、厚怡心。虽是塞上驼城,并不缺少文化。

国庆节,婚宴扎堆,晚上还在举行中,我们就在旁边的金龙酒店用餐。晓明的亲家来迎客,笑容满面,喜公公的幸福藏也藏不住。亲家姓甄,自小就离开家乡在外面打拼,人生百味,一一尝过,如今苦尽甘来,生意上颇有成就,更自豪的是儿女都上了大学,又各自有了自己的事业。

我们到达的时候,大厅已经坐了十几桌的客人。一碟盐瓜子,一碟炒花生,菜还没有一个,酒瓶子却已经打开了,客人们一边闲聊,一边喝酒,这种习俗令我们耳目一新。陕西关中待客都是先上凉菜,一般是十道,凉菜上齐了,才会招呼客人喝酒,菜不齐不动筷子,更不会开瓶饮酒。

过了一阵子,客人们到的差不多了,上了几道小菜,十分简单,不必介绍,酥脆的油馍馍,软糯的黄米糕,却是第一次见到。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唱道:“热腾腾的油糕摆上桌,滚滚的米酒捧给亲人喝”,其中的“油糕”就是今日见到的黄米糕,糜子面做成,可以包各种馅料,油炸之后呈现金黄色,是陕北人待客的美食。现代的城市里,有现代的生活,但是依然留下了千百年的传统,在一些重要的日子里,这些传统就会被激活。

男方亲戚们来回敬酒,一次两杯,左右手各执一杯,说是好事成双,这是榆林的规矩,主客都不例外,但是也不强求。我们这一桌只有三四个人喝酒,战斗力不低,转眼之间,一瓶酒已经干掉大半,再看周围有些桌上,空酒瓶摆了好几个。榆林人的豪横在喝酒上特别突出,让人刮目相看。

主菜终于上桌了,一大盆,清汤之中浮现着黄的、红的、绿的、白的,一概不知,依稀可见肉丸、宽粉,有点像关中的烩菜。主人站起身来,拿着勺子给客人的小碗里一一盛满,可见郑重。我喝了一口汤,鲜美无比,吃了一口粉条,软和却不酥烂,丸子是纯肉的,咬碎之后,肉香就在嘴里回味,汤里还有羊肉、鸡肉、猪肉等,一律去骨,或切,或撕,都成条状,总体来说,就是一个鲜香。虽然和我们期待的大块羊肉上桌、大快朵颐的景象不同,但是看每个人,并没有丝毫的违和,一概吃得津津有味。

询问这道菜的名称,才知道这是当地的名菜,叫做拼三鲜,遇到结婚这样的大喜之日,拼三鲜必不可少,这也是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后来,我专门到网上搜索了拼三鲜的做法,看似普通平常,其做法却是繁琐无比。第一步是煮肉,将猪肉、羊肉、鸡肉煮熟,将熟猪肉切成宽1公分的片,红烧红焖各半,将羊肉、鸡肉撕成条,去骨,煮肉的汤留下来备用。第二步,将洋芋炸成片,粉皮切成条,用生肉加调料制成水丸子、炸丸子、酥肉块等。第三步,肉汤加水烧开后,放入猪肉、鸡肉、羊肉、丸子、酥肉块、粉皮,再配以虾米、水木耳、水黄花、海带丝、生姜米、胡椒面、韭黄、葱花、芫荽、食盐、酱油、味精、菠菜等配料,煮熟之后就可以上桌。当然,这里只是简单叙述,其间工艺又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没有多人协作和长时间准备,拼三鲜肯定是做不出的。

拼三鲜色泽鲜艳、醇香味浓、味道鲜美,香气袭人,是榆林人宴席上的压轴大菜。因为这道菜,我对榆林人的印象又有改观,豪横的外表之下,并不缺乏精巧细微的内在,能够不厌其烦地完成这样一道菜,足见其耐心与细致。


婚礼

婚礼是从第二天的接亲送亲开始的。10月3日早饭后,亲戚朋友们聚集在酒店的套房,做着婚礼的各项准备。

九点多,娶亲的队伍到了,新郎领着四个伴郎,人高马大。外面扛门,里面顶门,必须有红包才能进来。要想得到红包,必须开一个门缝,门既然已经打开,就无法关上了,趣味就在这开不大又关不上之间。红包不是一个个发,而是一沓沓地撒出去,大家忙着抢红包,门口的防守就松懈了,门就这样被打开了。然而,这才是第一关,伴娘们还有各种题目和游戏,新郎答题或者完成游戏,伴郎们可以帮忙,题目答不出或者游戏完不成任务,要想过关,还是得红包奉上。最后一关游戏是套圈,新娘坐在床上,要想下地,必须用圆圈套到鞋子,还必须找到另一只,好在范围有限,更有红包开路,另一只鞋子总会被发现的。一来一往,大呼小叫,喜气热闹。

        

房间里面忙活着,套间外面娶亲的也没有闲着。给新娘的父母送上了礼品,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对面鱼鱼,长将近两尺,鱼嘴、鱼鳞、鱼尾的细节全由手工捏制与刻画,蒸熟之后依然完整保留,似乎放在水中就可以游动。鱼身上系着红绳,红绳上绑着红包,男方送来之后,女方也要绑上一定数额的红包,这是陕北传统婚俗“拉鱼”。在过去,绑在面鱼身上的不是红包,而是铜钱。迎亲的人来时带丈二长的红头绳,绳两头各系一枚铜钱,将铜钱插入面鱼口中,带回婆家,由新婚夫妇在完成“拉面鱼”的游戏后吃掉。在传统文化中,鱼有“年年有余”的好彩头,成为民众的美好期盼,更是一种生命力的象征,通过“拉鱼”这样的民俗仪式,期盼娶回的媳妇有旺盛的生育能力,达到香火不断,儿孙满堂。

榆林地处陕西最北端,以风沙草滩和黄土沟壑区为主,冬季严寒,地理环境恶劣,在这样的地方生存,人多才有力量,生育的愿望自然迫切。如今,随着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开发利用,榆林一举成为陕西最富有的地区,2022年的财政收入超过千万级人口的西安市,这就成为榆林人自豪的底气。

选了八名亲友,跟随车队送亲到男方家中,其余人员随后到达。亲家不厌其烦,在家中又做了精心准备,六道精美凉菜,主食羊肉粉汤、羊肉水饺,一一敬酒,好事成双,喜气洋洋,家的味道不输饭店,尤以羊肉水饺更为鲜美。

下午六点,在酒店的水晶大厅正式举办婚礼仪式。新郎新娘互诉感言,交换佩戴结婚戒指,双方父母靓丽登场,酒杯碰撞声中送上祝福语,简约而又喜庆。以大龙虾、红烧鱼、捞汁鲍鱼和铁锅羊肉主打的婚宴有些奢华,却显示了榆林人的满满诚意,晚上回到房间时已经醉意朦胧。

红石峡

10月4日,安排了一天的旅游活动。先到榆林城北的红石峡和镇北台,这是榆林市最知名的两个景点,正当各地景点忙着涨价或者修建围墙的时候,今年七月份,榆林市宣布红石峡和镇北台免票,预约参观。国庆节游客较多,车辆有些拥堵,但是预约游览十分顺利。

红石峡景区分布在榆林城北的榆溪河两岸,因山石都是红色而得名,又因为榆溪河深深切入地表,两岸山势雄伟,所以也叫雄石峡。景区中有一块大型石刻,内容就是“雄石峡”三个字,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还感到奇怪。进入景点,先要过景区门楼,因为临近河边,旁边又是高崖,地方受限,门楼也就因地制宜,并不是十分高大气派,门额上的“红石峡”三个字却是朴拙之中藏有一份灵秀之气,听导游介绍说,这是当年陕北红军创始人刘志丹的老师王森然先生在八十九岁高龄时所写。红石峡最为著名的就是摩崖石刻,遍布崖壁之上,层层叠叠,内容诸如“中华天柱”“天成雄秀”“镇雄三秦”“威震九边”“大漠金汤”,还有“还我河山”“蒙汉一家”等,时间跨越了几百年,或称颂红石峡美景,或形容位置险要,或表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清末名臣左宗棠用满文所题的“榆溪胜地”。从这120多处摩崖石刻当中,依稀可以窥见榆林红石峡的自然风光和边塞文化。

红石峡有石刻,也有洞窟,沿着榆溪河,有翠然阁、睡佛殿、观音殿、三教圣人洞等四十余处,一字排开,均为石窟,凿在千米长的悬崖峭壁之上,错落有致,大的犹如一座殿堂,小的仅可容纳数人,很多洞窟之间又有狭窄的通道相连,有些时候,则要从栈道上通行。洞外,飞檐、亭台、楼阁遥遥相望,与石刻、洞窟成为一体,十分壮观。

道路难行,几位年长者却一直走在前列。

镇北台

榆林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分界处,自古为军事要地。明代成化年间,为了防御蒙古人的进攻,朝廷设立了榆林卫,又设东路神木道,西路靖边道,中路榆林道。万历年间,修建了镇北台,与长城连为一体,成为军事要塞。

镇北台为正方形,共有四层,外砌砖石,内筑夯土,底大顶小,逐层收进,总占地近5000平方米。在镇北台的南门额头题有“向明”两字,北面石刻“镇北台”,都是明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镇北台居高临下,作为长城上的重要观察哨,可以很快发现周围的敌情,作为军事据点,又可以有效防止敌人的进攻,无愧于“万里长城第一台”之称。

几年前来镇北台的时候,还可以登顶,如今只能绕着周围的城墙观赏。远眺四周,西边的红石峡水库波光粼粼,北面是草甸荒漠,遥想当年,金戈铁马,狼烟四起,厮杀声不绝于耳,如今,偶有羊群在草地上行走,大漠之外,阒然无声,南边的榆林市区高楼林立,把人拉回现实,忽然发现周围游人如织,喧嚣声不绝于耳。

然而,镇北台又不仅仅是一个军事设施。镇北台的旁边建有易马城和款贡城,一个在西南,一个在东边,顾名即可思义,易马城是蒙古牧民和汉人进行商贸往来的地方,款贡城为蒙汉官方赠送贡品,洽谈事宜的地方。遥想当年,当战争停歇下来的时候,蒙古牧民赶着牛、羊、驼、马,驮着各色皮毛.各地汉族商人携带大量布匹、绸缎、盐茶、烟酒从四面八方来到易马城,这里牛羊成群,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

我是第二次游览镇北台,这次有很多亲友同行,又是不一样的感受。

    

老家

午饭后,继续游览,先到赵家峁。开过一段国道,就进入到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从山沟到山梁,上上下下,道路蜿蜒,周围的杏树、枣树、高粱、大豆不断闪过,偶尔路过村庄,规模都不大,窑洞和现代化的楼房并立,我们对陕北的农村有了立体的感受。

一个小时之后,到了赵家峁村,这里已经看不到农村的迹象,完全成为风景区,停车场停满了车辆,村子在沟底,可以通过3D玻璃栈道、彩虹滑道和观光车下去,体验不同,费用也有差异。家家户户开起了民宿和农家乐,周围都是各种游乐设施,吃住玩一条龙,按照一篇游览指南的描述,这是一个“集速度与激情,时尚与娱乐,绿色与环保,耐力与挑战,美食与民俗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村”。是的,村子还在,但是不再种植与放牧,功能完全改变了。

查了一下资料,赵家峁在榆阳区古塔镇,2019年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只能匆匆一览,随后赶往新郎的老家上盐湾镇大界墕村。

大界墕村隶属于榆阳区上盐湾镇。路过永定河,河边地势平坦,田地里的水稻还没有收割,金色的稻浪滚滚,这又出乎我们的意料,想不到在塞上还有这样的鱼米之乡。然而上盐湾并非因为水稻而知名,上盐湾和盐有关,这里盛产小盐,解放前人们以晒盐为生,盐田成片,晒出的盐通过驼背,走出西口。直到70年代,这里还盛行晒盐的产业,如今,随着时光流逝,产业转型,这样的景象已经无迹可寻。

微信图片_20231015103924.jpg

大界墕村的幸福院

车子直接开到了村上的幸福院,桌上已经摆上了大枣、苹果,水杯里盛着褐色的老茶,喝一口茶水,果然有淡淡的咸味,不在意时,可以忽略,细细品味,又游走于唇舌之间,上盐湾名副其实。新郎的老家在一道坡的下面,从幸福院走下来,村子的窑洞一层层排下来,站在路上,可以看到村民们坐在自己窑洞前面,或三三两两闲聊,或忙碌着,收玉米、打豆子。忽然在路边发现了一棵枣树,上了一层酱红色的大枣在夕阳下闪着亮光,几个人大呼小叫,围拢过去,终于过了把采摘的瘾,自己动手,摘下来的大枣格外香甜。

新郎的奶奶在前面领路,近八十岁的老人脚下生风,一路小跑,竟然把我们甩到了后面。进了院门,左边是一片绿油油的菜地,一片白菜生长旺盛,右手边是养驴的石板小屋,驴子已经卖了,喂驴的石槽还在。七孔窑洞扑面而来,石头砌就的窑面朴实耐看,显示了家庭的殷实。窑洞里面是现代化的装修,宽敞的客厅,干湿分离的卫生间,瓷砖砌就的灶台,生活在坚守之中又不断改变,越来越舒服,越来越美好。

回幸福院吃完饭的时候,天已经黑透了,发现很多家窑洞并没有亮光,说是村里多数人都在城里居住了,要么已经落户成为居民,要么就在城里打工,村子里留下来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城镇化没有放过这里,似乎比我们关中还要剧烈。

大界墕的晚餐是羊肉面。曾经见识过陕北的羊肉面,在进入陕北的高速路服务区,标准的羊肉面每碗32元,优质羊肉面58元,一碗面竟然如此高价,是否有欺诈的嫌疑?可是,等一碗面上桌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店家完全是诚信经营,大碗里一半羊肉,一半面条,羊肉盖在上面,几乎看不到面条。饭量小的人根本吃不了,关中人饭量大,但是这大块的羊肉还是让人畏惧。

亲家招呼村里的人上来吃饭,凉菜一上桌,就开始喝酒,你来我往,似乎个个都能饮上几两,酒量大一点的,更是巡回不止,一遍又一遍地念请你喝酒。忽然,一大盆的羊肉上桌,汤清,块大,肥瘦相间,绿色的葱段和香菜浮在上面,一阵阵香味扑鼻而来,这就是陕北铁锅炖羊肉。

听说一大早,亲家母就带着家庭团队回了老家,还带了专门采购的横山羊肉。陕北流行一句话:好吃的羊肉在陕北,陕北羊肉数横山。陕北羊品种优良,尤以横山羊最为出名。横山羊身形健硕,放牧的时候,长期吃一种叫做地椒的野草,地椒学名百里香,这是一种天然香料,可以去掉羊的膻味。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这里的羊肉没有膻味,应该是一个综合因素影响的结果,也与后期烹调有一定关系,但是陕北羊肉不膻,这一点不用怀疑,送亲的队伍当中有几位不吃羊肉的女士,这次破了先例,吃得不亦乐乎。

铁锅羊肉的烹制并不复杂,新鲜的食材大抵都是如此。羊肉洗净之后,下到铁锅炖煮,只要几样简单的调料,经过两个小时之后,就可以成就一道美食。羊肉上桌,也不像关中那样羞羞答答,必须是大盆端上。我盛了小半碗,果然肉质细嫩,肥而不腻,香味浓郁,真是好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也算是上天对陕北人的厚爱吧。

很快地我就发现,炖羊肉只是羊肉的一种打开方式。一盆面条上桌了,白生生,圆滚滚,直接挑逗起我们关中人的味蕾。一天不吃面,内心就发慌,关中盛产小麦,对面食情有独钟。陕北人喜欢吃饸饹面,麦面加杂粮面,在饸饹机子上现场压制,直接下锅,煮熟之后筋道弹牙,耐嚼耐饥。紧跟随面条而来的是羊肉臊子,羊肉切丁,和土豆丁(榆林人称之为蔓蔓,一听到这个名字,我的眼前立刻有了土豆的可爱身形)、胡萝卜等,伴以葱姜蒜,一起炒制,带点汤水,就成了饸饹面的浇头,也就是羊肉臊子。

这时候,你可以给碗里挑入饸饹面,加入羊肉,面条居下,羊肉在上,汤浓味美,这就是羊肉面的吃法。如果不喜欢吃肉,也可以在面条上加入羊肉臊子,素菜居多,羊肉陪伴,这是另一种吃法。不过,我们基本上都选择二者兼备,在饸饹面上加入一勺羊肉臊子,再加入一勺炖羊肉,搅拌之后食用,这种吃法更符合关中人的胃口。

饭店有饭店的丰盛,家常有家常的味道。日常生活,我们更喜欢家常味,这种味道百吃不厌,令人身心舒畅。


回程

榆林这三日,天公作美,风和日丽。我们10月5日踏上回程,先是小雨,过了延安,就变成了中雨,仅仅几天的时间,路边的秋色变得更浓。非常喜欢陕北歌曲《就恋这把黄土》,以这首歌的歌词来结束这次行程。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

就是这一道道坎坎。

就是这一溜溜沟沟,

就是这一道道坎坎。

就是这一片片黄土,

就是这一座座秃山。

就是这一星星绿,

就是这一滴滴泉。

就是这一眼眼风沙,

就是这一声声嘶喊。

哦……

这一声声嘶喊……

攥住我的心,

扯着我的肝。

记着我的忧虑,

壮着我的胆。

攥着我的心,

扯着我的肝。

记着我的忧虑,

壮着我的胆,

壮着我的胆……

就恋这一排排窑洞,

就恋这一缕缕炊烟。

就恋这一把把黄土,

就盼有一座座青山。

就盼有一层层绿,

就盼有一汪汪泉。

盼不到满眼的风沙,

听不到这震天的呼喊。

哦……

这震天的呼喊……

暖暖我的心,

贴贴我的肝。

抖起我的壮志,

鼓起我的胆。

暖暖我的心,

贴贴我的肝。

抖起我的壮志,

鼓起我的胆……

鼓起我的胆……


编辑:金苗           责编:慕瑜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