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学是乐

发布时间:   作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2023年12月12日,对我来说真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天,在宝鸡市教育局主办的“宝鸡市2023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宝鸡总开幕式”上,我荣幸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厅颁发的“2022年百姓学习之星”荣誉称号,宝鸡市教育局还给我颁发了购书奖励卡,这是上级组织对自己读书学习方面成绩的肯定和鼓励。面对上级组织的褒奖,回忆自己大半生的生命历程,我百感交集。读书使我获得了知识,读书使我得到了快乐。正因为不断地读书学习,我才有了今天这样的写作成就。

60多年前,我从读小学时就爱好写作。记得在村小学上五年级写的一篇记述人物的作文,被当时的语文老师王钊在课堂上当作范文推荐给全班同学学习阅读。小学毕业后,正遇上知识贬值,读书无用的年代,1968年我勉强读完了当时公社兴办的两年制农业中学回家,当了农民。基于我对写作的爱好,在劳动之余,我把身边的好人好事连续写了10多篇新闻报道稿件发往报社,终于有一篇《植树造林重在管护》的稿件在《陕西日报》见报了。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我是多么高兴啊!由于我对写稿的爱好,1969年5月,被选拔到安乐公社广播放大站当了专职通讯员。以前,我在村里边劳动边写稿是非常辛苦的。当了公社广播站通讯员后,写稿虽然也很辛苦,但却有了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一天从早到晚开机子放广播,上线路搞维修,帮公社干别的事,常常累得气喘吁吁,我却劲头十足。抓到了好的稿件素材,我就利用晚上睡觉时间写出来。夏天热,蚊子咬,我把双脚泡在水盆里写。当时最大的困扰是,由于自己文化程度的“先天不足”,肚子里喝的墨水少,写一篇有分量,有质量的稿件太费劲。我深深体会到知识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基础,要从事写作,就必须夯实自己的基础文化知识,提升文化水平,这样才能放飞自己的梦想。

毛泽东同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也是更重要的学习。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习,干就是学习。”这段话象一盏指路明灯,一下子照亮了我的心灵,给了我力量。为了掌握新闻写作的真本领,从此,我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许多年来,我参加了省市县多次业务培训,先后购买了大量的自学书籍,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不停的学,不停的练,逐步学会了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新闻体裁的各种写作方法。就这样,我写的稿子采用率一年比一年高,写稿的劲头一年比一年足。实践也颠覆了我以前认为新闻没有什么学问的认知。

1975年,我被调到县广播站当编辑记者,1982年又被调到县委任新闻干事。在此期间,为了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知识需求,在工作之余抓紧文化课补习,参加全市基础文化课考试,拿到了高中学历证书,个人工作身份也由此发生变化,由原来的“以工代干”转为国家正式干部。我还参加了西北新闻刊授学院两年制函授学习,获得新闻大专学历。作为一名准新闻工作者,不仅要熟悉新闻专业知识,还要善于学习其它各方面知识,力求做一名懂得各方面知识的“杂家”。在这方面,我把购买和收集来的书籍分类管理,把书柜里的书分为新闻业务、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文史、周文化研究、收藏等类型,以利于方便阅读。在读书时间安排上,我按照个人的兴趣阅读这些书籍,一般晚上睡觉前用一两个小时阅读报刊,了解近期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时事形势,用以指导工作。第二天凌晨早起一两个小时阅读历史、散文、评论或传记等一类的书籍。同时,我还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调整,自然而然养成了最适合自己的学习习惯,而且把这一习惯始终不逾地坚持了下来。我始终坚信“天道酬勤”古人这句话,几十年间的自我充电,不懈修炼,使我打下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子,从文化底蕴、文字功力、思想境界都有了较大的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添,近些年来,我把对新闻报道写作的兴趣逐渐转移到了文史文学艺术写作上来。不论写新闻类作品,还是文史类文章、论文、散文这几种最见“墨水深浅”的文体,都需要有很高的文学修养,我不仅写新闻见报率高,同事好友称我是宣传岐山的“金喇叭”。我也写文史、散文、评论、编写史志,而且写的许多文史、散文作品见诸于各类报刊、网络,很多作品获国家、省、市大奖。

我就是这样,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写中学,学中写,凭着平素养成的“三勤(脑勤、腿勤、手勤)”修炼的功夫,从村上写到乡上,从乡上写到县上,甚至当了乡(镇)县政府部门领导以后,也没有辍笔。当然,这一追求所带来的也不完全是艰辛劳累和虚幻的声名远播。翻阅自己亲手写出且变为铅字的一摞摞文稿,回顾一次次难忘的调查采访,我的学习写作不光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提升了自己的素养,也推动了全县的各项工作。曾记否多少好的经验由此而推广,多少典型由此而产生,多少问题由此而解决……对于个人命运来说,由于一篇新闻稿件获得全国大奖,我竟然一下子解决了全家人“农转非”的问题,这在前些年的确是一件轰动性的、令人羡慕的事情。学习写作让人愉悦,是一种享受,它也多多少少说明,锲而不舍的学习耕耘,定能得到丰厚的收获。

2002年之后,我从县政府部门领导岗位退下来,直至退休的20多年里,我一日既往坚持学习和写作,使我心中有一个广阔丰富的精神世界,退休后的生活也不再寂寞孤独。多读书、多写作,对自己来说是一种心灵滋养和升华。有一段时间,我也听到了自己周围的一些人对我的学习写作在背后嘀嘀咕咕,甚至说三道四。我这个人有时间不喜欢也不愿意去吹牛皮,吃吃喝喝,拉拉扯扯什么的。有人乐此不彼那是人家的生活方式,我觉得这是对时间的浪费,对生命的消耗。我的学习生活方式起码没有妨碍别人什么,至少对社会是有益的,释放的是正能量。谁爱说什么,就让他说去吧。抱着这个心态,硬是把学习与写作这个嗜好坚持了下来。

锲而不舍的学习写作,使我获得了很多荣誉,譬如,我先后被宝鸡日报社评为“十佳通讯员”,被陕西日报传媒集团评为首届“资深通讯员”、“特别铭记奖”、“二十佳通讯员”、被岐山县政协评为“十佳文史研究员”、被宝鸡市老科协吸收为全市“银发人才专家库专家”,被陕西省老科协评定晋升为副编审职称,被岐山县老科协授予“岐山县第三届老科技文化之星”称号。还被评为宝鸡市离退休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个人,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其事迹收录《乐为三秦写春秋》(陕西日报社编辑出版)《陕西文化名人大辞典》(主编:惠焕章,文物出版社出版)《岐山县志》(2010年版)《点赞宝鸡人》(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主编)等志书。

西方有句谚语云:“知识的根挺苦,果实却是甜的”。涓涓细流定能汇成汪洋大海。近年来,我把自己发表在报刊上的作品汇聚成集,先后编辑出版新闻、文史、散文类作品集《足迹》《乐耕录》《桑榆集》《春华秋实》,编辑出版历史人物传《大唐科技奇才李淳风》,被评为宝鸡市社科类著作三等奖;主编《岐山县科学技术志》《夕阳正红》(岐山县老年人体育工作荟萃)、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五辑《创建中国礼仪文化之乡专辑》;承担完成撰写岐山县申报《中国地名文化千年古县》和《中国礼仪文化之乡》材料任务,这两项评审工作都取得一举成功;参与编辑2009中国·岐山周文化艺术节系列丛书《走进岐山》,县政协文史资料第十二辑《建国后史料专辑》。2021年8月,我又编辑出版了岐山戏曲史《西岐戏苑》,被西安交通大学博物馆、宝鸡市秦腔博物馆收藏,并获宝鸡市老科协、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著书立说奖”。县文旅局、县文联还专门联合为我的著作《西岐戏苑》举办分享会,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坚持读书写作结出的正果。这些都成为了自己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由此我感到非常的欣慰。

学无止境。回望自己身后走过的路,星星点点,点点滴滴,生命的光华在闪耀,看看眼前的路一直通向远方。写作学习是我生命的全部,一切苦涩、快乐,全部包裹在这里边。人生的的价值在于奋斗,在于奉献。只要我的生命还在延续,我就要沿着这条布满沙荆的路永不回头,永不停歇,一直走下去。

作者:赵智宝

联系我们.jpg

编辑:小丫           责编:鲍海          终审:张建全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