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阅读 > 文学天地 >

泾渭河边打鱼人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吴瑛 时间:2021-12-31

文/吴瑛


泾渭二水从高陵穿境而过,两条河流不仅润泽了高陵,也为地处内陆的高陵带来了鲜鱼等水产。

种植业、渔业、牧业构成了过去高陵农业的主体。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新中国成立前后,泾渭河在高陵段沿岸的马家湾梁村、西营村,姬家的韩村,崇皇的船张,榆楚的上马渡、小寨,张卜的贾蔡、吴村杨等村,每个村都有人会下水打鱼、捞河落柴。

村里有几个打鱼的把式,会带动其他村民加入到打鱼的行列,上马渡的老渔户观水能找鱼,恶浪能行船,自然村里的渔户更多、更集中些。可以说,上马渡的渔户代表了高陵过去渔民的典型生活,就上马渡渔户的相关情况我走访了王振寒老人。

王振寒,1941年生,现年78岁,上马渡村人,17岁起即下河打鱼,70岁时还偶尔下河。打鱼生涯持续60余年。对本村的民俗事务很熟悉,撰写过《农业社》《合作化》等地方文史资料,思维清晰,表达清楚。

新中国成立前,白莽塬上土地干旱贫瘠,人们生活普遍穷困,塬上的上马渡村也同样艰难。上马渡村分为东西两片,西片以车户居多,东片人以渔户和船户居多。车户为人拉货,船户三五十户集资打造一个大船,放在渭桥渡渡人渡货,渔户则在农闲时下河打鱼补贴生计。

鱼的天性是向上游,泾河每年第一次涨河顺水冲下来的鱼最多,河里就停满了打鱼的船。涨河了水混,鱼都向水面上游,是打鱼的好机会,但是河水复杂也很考验渔户的驾船技术。在涨河的浪中保持船的行进方向很不容易,大浪中先要平衡船,渔户要趷蹴到船上,降低重心,胳肘窝里夹一根长杆子,长杆子在船尾的方向就是船头的方向,两手用豁板子向前划船保持前进。也有人单身下水凫游,手拿捞头捞鱼,累了就把系在身后漂在2米远外的大葫芦压到身下浮起来休息,压葫芦也不好操作,一不小心葫芦就会把人压在下面,很危险。

上马渡的渔户在高陵算是水性和驾船经验最好的,很多时候会承担水里救人的任务。

人工打鱼比较累,有时也可能空载而归。渔户除结网捕鱼外,六七十年前还有人养鱼鹰捕鱼。渔户多给鱼鹰喂食热性的狗肉、牛肉,促使鱼鹰身体发热有下水的欲望。鱼鹰脖子细又松,能咽下比脖子粗几倍的鱼。捕鱼时,主人要给鱼鹰脖子套个紧一点的铁环,鱼鹰逮着鱼,主人要及时把鱼从鱼鹰嘴里取出来,否则它会自己吃掉,吃饱了就偷懒不再下水了。遇着太大的鱼时,鱼鹰会把鱼叼到船边。鱼鹰腿很短,像鸭子,眼睛在浑水里看不见东西,只能在清水中逮鱼,适合秋冬季下水作业,由于饲养时间长成本高,后来慢慢地没有人饲养了。

九十年代以前,平日河里水很清,尤其在夏季碾场等农活干完后,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去河边洗洗刷刷。河滩里白天鹅、黑老鹳、青蛙水鸟、小动物很多。在河里打鱼渴了,随手舀水就可以放心地喝。河水从发源地一路流下来,浸润了许许多多的野草草药矿物质,很多人还专程到河里泡水治疗疥疮、脚气等皮肤病。

九十年代后期,河水污染严重,鱼渐渐少了,河水发黑发蓝,味道变臭。水质变了,不光人不敢去河里了,就连河滩里的鸟儿、小动物也不见了踪迹,丰美的泾渭河成了没人敢靠近的臭水河。

近年来,群众经济条件好了,也不用费事费力地去打鱼,偶有村民用捞头去捞鱼,也纯属开心。村民们说,过去人穷,哪怕河里漂下来半尺长的木头也会有人去追好几里去捞,现在就是河里漂下来一棵大树也没人去捞了。

如今,高陵实行了河长制,政府为了群众安全,不允许下河游泳打鱼。为了恢复生态,政府相关部门也给河里放鱼苗,鱼慢慢又多了。河边修了河堤观景路,路边绿化得像公园。通过河道治理,河滩里的水鸟也多了起来,水清了,也干净了,河滩湿地里植物长得很茂盛,河两边变成了休闲的好地方。渔户们的船大多数挂在了墙上,有的进了展览馆,成了一段岁月的见证。


编辑:高思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