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栏 > 书法艺术 >

汉碑寻踪——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书法文化考察行记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王鹤 时间:2022-08-08


汉魏碑刻陈列馆

偃师博物馆

岱庙

探寻王铎墓

泰山五岳独尊石刻

碑拓

华山庙

张海书法艺术馆留影

经石峪合影

谒颜真卿墓


2022年7月18日-23日,“汉碑寻踪——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书法文化考察行”活动成功举办。一行21人奔赴陕西华山、河南偃师、山东曲阜和泰安等地,实地查看,循迹先贤,寻踪经典,触摸到了真实的历史,也感受到了书法文化的灿烂和传承。
  四地寻踪考察隶书名碑
  汉碑,一般指东汉时期的碑刻,距今约2000年。汉碑几乎囊括了全部经典隶书。本次寻踪考察的隶书名碑主要有:陕西华山《西岳华山庙碑》、河南偃师《肥致碑》、山东曲阜《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山东泰安《张迁碑》《衡方碑》等。除此之外,也拜访学习了魏碑经典《张猛龙碑》、唐代颜真卿楷书名品《郭虚己墓志铭》等。
  第一站来到陕西华山脚下的华阴西岳庙,访谒被誉为“汉隶第一品”的《西岳华山庙碑》。可惜原碑已毁于明代,后代有复刻,因庙宇修缮而不示人,但有幸见到唐复刻《华山庙碑》残石、颜真卿《谒金天王神祠题记》、赵文渊《西岳华山神庙之碑》等。
  访河南洛阳“偃师博物馆”。馆存碑碣、造像记、墓志铭等约400余,其中汉《肥致碑》形制独特,颇具意趣,令人回味。汉《张禹碑》方劲古折、斩钉截铁。汉《侍廷里父老僤买田约束石券》章法茂密、气象浑穆,具摩崖石刻气象。唐《郭虚己墓志铭》为颜真卿40岁撰书,浩气凛然、端严精致。
  来到山东曲阜。在孔庙后的“汉魏石刻陈列馆”,实地考察了汉隶经典“庙堂三巨制”:《礼器碑》《乙瑛碑》《史晨碑》,此外还有《孔宙碑》《孔彪碑》《孔谦碑》《五凤二年刻石》《鲁北陛刻石》《王陵塞石》以及魏碑名品《张猛龙碑》等重要石刻。
  在山东泰安,登泰岳见大字隶楷书,高浑简穆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访泰安岱庙碑林,考察了秦《泰山刻石》、汉《张迁碑》、汉《衡方碑》、晋《任城太守孙夫人碑》等,这些碑刻历经磨难沧桑,不失端严、雄强与厚重。
  除了以上主题考察活动,在河南偃师拜谒“大唐书魂”颜真卿之墓和明末清初“神笔”王铎之墓,抚今追昔,令人幽思不已。在偃师还走进“张海书法艺术馆”,领略学习原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的艺术造诣。在洛阳新安县铁门镇,走进“千唐志斋”,以隋唐为主的各类碑志琳琅满目,让人叹服。
  研学团成员受益匪浅
  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精细筹划,妥善安排此次“汉碑寻踪”研学活动。摩挲碑碣,受益匪浅。
  增进文字的诚敬。文字是民族属性的基础,书法是中国艺术最凝练的表达方式,书法史上的“隶变”形成了今天文字的稳定。汉隶之博大雄浑、质朴刚健已然成为中华儿女的基因。面对“汉魏碑刻”这份精神遗产,值得每位中华儿女珍视与膜拜。
  认知金石的况味。汉碑实地考察除感受整体浑穆厚重的气象外,有很多细节的发现,如石质材料、形制规格、字口深浅、残损积淤、结构趣味、章法特点等,石刻文字的斑驳、漫漶与磨泐形成的虚实相生、若隐若现,这种不确定与神秘感令人遐想,这种金石趣味令访碑者沉浸其中。
  感触风俗的滋育。中原沃野,大河奔流,哺育斯民,也滋养出璀璨的书法文化。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受儒家文化的熏风礼教,其碑刻也极具理性与典范意义。泰山道教摩崖石刻诚是天地艺术,自然之伟力,荟萃了人文之灵秀,书品与泰岳气格相契合。
  照见自我的内心。面对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我们内心自豪而激动,或鞠躬,或跪拜,表达我们的尊崇与虔诚。藉一碑一碣,读懂匠作良造、读懂书碑聿者,也就读懂了自己。访碑者内心欲与“秦汉精神”沟通、流转、共鸣,或许会抚慰曾经岁月流迭中的匆忙,得到内心的宁静。
  汲取传统艺术营养
  鲁迅先生曾言:“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其气魄不光体现于汉代的石刻雕塑,还体现在汉代的文字碑刻、汉代的画像砖石等。通过这些碑刻,可以感受到秦汉人开放闳阔、积极进取、刚健笃实的精神风貌和特质,并升华为国人内在的灵魂与脊梁。
  经典文化的力量促成了此行的波澜壮阔,寻碑固本带给我们对生活和艺术的诸多启示。至此,“汉碑寻踪——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书法文化考察行”圆满落幕。此刻,我们也深刻地理解了“为往圣继绝学”的要义与责任。承继传统、恢弘经典,当为后世吾侪的行为自觉!感恩遇见,致敬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在努力!
  同行访碑者有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王永坡、副主席梁林波、秘书长刘勇、副秘书长蔺云鹤,还有全省各地的书法家或爱好者代表:任越安、张力、王桂琴、刘志霞、焦娟、魏延莉、邓玉苗、王广霞、王鹤、王鑫、卢朝、杜芳林、张启银、陈筱立、杨雨曦、张钜源、马应君。


文化是书法的底色,但书法创作不是孤立的书斋活动。书法的内涵需要经历、眼界和学问的给养。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中得心源,外师造化。访碑是书法家的幸福。那些经典的碑石,静谧肃立,千古不屈,历经沧海桑田、风吹雨打,诉说着中国文明的倔强与坚强。当亲手触摸到跨越千年的碑刻,其形制、石质、字口、残破、剥蚀等,让我们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内心的神圣感油然而生,也仿佛一下坠入时间的隧道,晤对先贤,叩首求学。那一种情致,非亲临者不能体会也!
  (王永坡)


本次汉碑寻踪,出秦关,过中原,到齐鲁。一路寻访汉碑珍品,拜谒古代先贤,致敬历代经典,接受精神洗礼。尤其是碑刻、摩崖等,承载着先贤智慧和审美精神。拓宽了眼界,开阔了心胸,也学习了知识,是一次名副其实的访碑之旅、游学之旅、学术之旅、圆梦之旅!
  (刘勇)


访碑寻踪,一路神采奕奕、谈笑风生。所行处也,皆书道之精华;所揽者也,尽人文之高妙。
  西岳庙中,谒华山之神碑;东都洛阳,祭鲁公之遗冢;偃师商城,探华夏之名文;儒家圣地,礼孔庙之三碑;岱宗绝顶,拜金刚之石刻;岳庙贶殿,抚张君之表颂;千唐志斋,沐盛世之遗风。
  (蔺云鹤)


我们的寻碑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与其说是结束,还不如说是新的开始。我会把此次访碑之感受分享给更多热爱书法的同道们!此次访碑让我大开眼界,书法上吸收了丰富的营养,学识见长了许多。与古为徒,面对面与古人交流学习书法的真谛,何其有幸!用虔诚之心敬仰经典,让我在以后学习书法上的信念更加坚定。
  (卢朝)


“汉碑寻踪”,一路走来,汉碑十二品,尽访其六!当我触摸《礼器碑》《张迁碑》时,我的心是激动的,我的手是颤抖的!对于我,一个钟爱隶书的人来说,这无疑是此行意义最深刻的一件事。相信此次“汉碑寻踪”活动,为每一个人都注入了新的力量,让我们借着这股力量,加快步伐,在寻觅的路上争取新的发现!
  (焦娟)


岁次壬寅暮夏,沿古都长安一路东行,访碑寻踪。此行数日,抛却尘世之纷扰,远离闹市之喧嚣,穿越历史,遍访古迹,瞻仰先贤,品味经典,游历名山,谈书论道,寻根溯源,侈靡享受一段旅不问人、心随己意之潇洒!
  (王桂琴)


食金石力可养草木心,采纳金石的恢宏、浑穆、古雅之气,养育内心诚静、随适、护生之心。此行清旷,振奋精神。在兹念兹,书道长生!
  (王鹤)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此行,是访碑之行,亦是文化之旅。一方方碑刻,一幅幅壁画,银钩铁画间,看到的是大唐烟云、汉魏遗风;笔走龙蛇里,听到的是剑戟铮铮、觥筹交错。这一行,用双脚去丈量中华大地,用双手去触摸上下千年,用眼睛去见证华夏文脉之肱骨。
  (杨雨曦)


编辑:王俞

上一篇:东汉《张仲有修通利水大道刻石》
下一篇:没有了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