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读书给我的苦与乐

发布时间:   作者:杨世清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说起书,对从小生活在穷乡僻壤的我来说,最初的记忆是那一本本小人书、连环画、故事和小说,那是20世纪80年代,我上中小学阶段常读的书。 
  那时,我家旁边村集体茶厂住着一个我叫二公(爷爷)的文化人,他初中毕业,家里收藏了好些连环画、故事书、小说。他性格温和,爱看书爱跟别人说书摆龙门阵,所以我放学后只要一有空就溜到他那儿去听书。从最初的小人书、连环画,到后来的故事书,《岳母刺字》《穆桂英挂帅》《西游记》《水浒传》《林海雪原》等,凡是他有的我能看懂的都看了一个遍。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就问他,他就绘声绘色地给我讲。我经常是一看起那些故事书来,就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真算是废寝忘食。读小说看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时,忍不住又往后看上一点,为此经常误事,难免挨家里大人的责骂。有一次,我把几只羊赶到山坡上去吃草,父亲叮嘱我把羊照看好,免得它们去偷吃别人家地里的麦苗,我“哦哦哦”地答应着,实际上心早就到《杨家将》的故事中去了。我赶着羊群一阵小跑,羊群在山坡上四散吃草,我就趴在空地上翻开书看起来…… 
  “杨宗英和耶律达战有五六个回合,杨宗英一抖大枪,使个‘怪蟒出洞’的招数,扎向耶律达。耶律达擎起狼牙棒往外一磕,‘当’的一声,将宗英的枪磕飞。”他们俩好像就在我面前打仗,我紧张地喊起来:“哎呀,坏了,杨宗英输啦!”话音刚落,我的背上重重地挨了一棒,疼得我嗷嗷大叫起来,我惊恐不已,还以为是耶律达的棒从书里打出来了,侧身一看,原来是怒不可遏的父亲,“你个活先人,你放的羊跑哪去了?把人家的麦子啃了一大块,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父亲的竹竿再次抡过来,我猛地回过神来,把书向远处一扔,抱头鼠窜而去。等气呼呼的父亲走远了,顾不得疼痛、灰溜溜地把扔了的书找回来藏好。当然,那顿打是少不了的,“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躲也躲不过,就只好接招啰,结果屁股开了花,大腿小腿上竹条子留下了一道道“光荣”的印记,走路一拐一跛的,下台阶都困难。爷爷看我伤得严重,便给老师请假叫我在家歇两天,这下好,学不用上羊也不用放,我又可以继续看《杨家将》啦!想到这,心里有了一些安慰,身上的疼痛似乎也减轻了…… 
  虽然因为痴迷看书犯错而多次挨打挨骂,但我看书的劲头儿一直不减。小学几年下来,除了认了很多字儿,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也在我的脑海中扎下了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虽然我数学一塌糊涂,经常考不及格,语文成绩却总能在班上遥遥领先。当我的一篇篇优秀作文被老师当做范文来读,我心里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其实我自己清楚,那些所谓的好作文都是我嫁接模仿拼凑的而已,是那些故事书小说书帮了我很多的忙。我知道写作文要有中心思想,选取的事例要与文章中心有关;要有顺序、用好过渡语,而不是“有一次,还有一次,还还有一次”;开头和结尾要照应;写人要学《西游记》《水浒传》中作者那样,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要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有心理活动,而不是张三的妈妈和李四的妈妈一个样,都是长辫子……而那时我们班里有个别同学连一篇流水账作文都写不出来,老师气得无可奈何,用手摸着他的脑袋,拖着老长的声音说:“你个瓜娃儿也,扯草草凑笆篓,你扯得茅草也好艾蒿也好,你要有嘛,你笆篓里什么都没有,回家怎么交代哦?”惹得我们全班哄堂大笑! 
  上了初中虽然作业多,但我看课外书的习惯一直延续着,写完作业只要有时间,我就会把同学们手上的课外书借来看。一本本好书滋养着我的心灵,丰富了我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我知道了保尔柯察金,知道了海明威,知道了契诃夫……写起作文来,那叫个得心应手,用老师的话说“就跟喝南瓜汤一样容易”。 
  一次习作指导课上,刘老师引导同学们仿写,“大家可以把学过的经典课文和看过的文章作为例文去仿写,写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去模仿去“创造”。我的妈呀,有的人是“老虎吃天无法下爪”,坐在那儿抓耳挠腮发愣发呆,一节课过去,作文开头还没有写几句,好些同学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地低级模仿,更有一些同学不会“画”,他们的作文是原盘子原碗照搬照抄,顶多只变一下地名和人名,有的连地名都抄过去了!结果可想而知,老师发话:“你们这些胡抄乱抄的,通通地撕了重写!”“天下作文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气得给他们吃了几颗“板栗子”咣咣。我不免有些洋洋得意起来,因为我知道,我的作文会被表扬,会被作为范文朗读。果不其然,老师走到我的跟前,拿起我的作文本,大声朗读起来:“下面,你们听听杨世清同学写的这篇作文,题目是……”老师在那激情澎湃地朗读,我在心里嘀咕: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我也是模仿,我只是模仿的手法高明而已。我仿的文章立意要有高度,选材要典型,结构要完整,过渡要自然,开头结尾要新颖……这可不是一下两下就能学来的哟!我挨过的那些打,读的那些书,都和我吃过的饭一起化成我身体的一部分。

编辑:庞阿倩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