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义芳 ——铁肩担秦岭 妙手奏华章

发布时间:   作者:冯国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ͼƬ1.png

2010年10月底,“大秦岭发展论坛”在秦岭太白山麓召开,闭幕式上,马义芳提出了对大秦岭发展影响巨大的《大秦岭发展太白山宣言》。

无意间拍摄到的他,与秦岭紧密定格,影射出他从研究秦岭,到筹备省秦岭发展研究会,有志于构建秦岭学的形象宣言。

 

马义芳善“谋”

 

与马相识于1998年,当时都在新华社陕西分社,他负责重大宣传活动的策划与组织,以展览方式呈现。

感觉他永远是一副冷峻的深谋远虑的表情,不知下一秒会提出什么惊世骇俗的想法,当你恍然大悟时,他已经远远的走在实践的路上,你只能望其项背。

2001年春节过后上班的第一天,他提出针对“除夕法轮功人员在天安门广场集体自焚事件”,搞一次展览活动。众人对此愕然,此敏感话题咋碰?

两天后,一份《崇尚科学  远离邪教——陕西省反击法轮功成果展方案》摆在大家面前。随后,以急件呈报省委,经五位常委批示,开始组展活动。两个月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公安部、司法部、中国科协联合发文组织《反对邪教崇尚文明》大型展览。于是在中省紧密配合下,展览顺利完成。

自此以后,他策划组织的《打黑除恶 防爆反恐——陕西省严打整治成果展》、《陕西省“十五”建设成就与“十一五”发展蓝图展》等大型宣传活动惊艳亮相于社会各界眼前。

马义芳在编制《《陕西省“十五”建设成就与“十一五”发展蓝图展览大纲》时,对《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将陕南确定为“突破性发展”颇为疑惑,遂申疑于参与规划起草者、亦刚刚退居二线共同编纂展览文稿的省发改委规划处副处长。这位敦厚的陕北汉子,幽默地用地方口音说,我负责写出来,省长负责念出来,至于如何“突破性发展”,我也不知道。此后,关于秦岭、关于陕西,诸多“发展”问题始终萦绕于马义芳脑际,盘桓不去。

陕西,位于中国陆地版图中心,属内陆省份。自然地理分为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巴山区,由此称呼陕北、关中、陕南,俗称三秦。社会经济发展以关中为盛,陕北、陕南两翼缺乏持续韧力而难以腾飞,长期处于较低发展水平。

突破发展,从哪里突破?

随后,在每市一周的全省巡回展出中,马义芳带着这个问题,在领略全省各地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在思考陕南突破发展的路径。发现陕南所处的地理位置,竟然是秦岭核心区域。然而,长期以来对秦岭的表述之最具影响力者,莫过于“秦岭是中国南北分界线”这一说法。这种对于秦岭的“线”性认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因而忽视了对秦岭发展的潜力挖掘。警醒于这种影响广泛的宏观认知上的线性“断裂”,一种打破陈规探索“秦岭密码”、探索秦岭发展深层逻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由此初步形成创办一个关于秦岭研究团队的想法。

全省巡回展览结束后,我们就此进行深入探讨,形成基本共识:陕北高原,分布有榆林延安铜川三市,富藏煤、气、油等自然资源,党中央在此十三年而富含红色文化和政治遗存,还有黄土高原独有的民间文化。改革开放后,这些自然、政治、文化资源在逐步得到深入挖掘,经济社会步入高速发展,一度逼近关中地区,也在自然科学和经济文化领域的研究已有众多的机构。关中平原,分布有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四市,自古为农业适宜耕作区域,历史上,曾作为十三朝古都,其中周秦汉唐在世界上一度风光无两。新中国成立后,国家航天航空工业在此布局,经济社会发展为全省最好区域。在研究领域也是机构众多,门类齐全。陕南山区,分布有汉中、安康、商洛三市,地处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个别市县地方财政收入一度断供,不得不依靠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维持运转,人们视为“穷山僻壤”。从官方到民间,在学术研究领域,至今还没有一个像样的机构为此发展研究探讨。

陕南突破发展,首先从思想认识和理论建构方面寻求突破!

说干就干!

于是,马义芳在起草的《关于共同发起筹备成立“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的倡议》中郑重提出:陕西的“一山两水”(秦岭、渭水、汉水)区域是中华文明的策源地,也是我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侯、文化特征汇聚的区域。以秦岭为代表的这一区域,以她具有的独特性、典型性和代表性,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血脉象征。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人文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被誉为我国的“中央公园”。

以秦岭为自然分界的汉水流域和渭水流域,是我省版图中的陕南和关中地区。这两个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定的反差,陕南成为我省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之一。在《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陕南突破性发展”。

为了促进“一山两水”区域协调发展,推动陕南突破发展,当务之急是发起筹备成立“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以此为纽带和平台,广纳社会各界精英贤才,将“一山两水”作为整体区域,从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等领域进行深入、系统、综合研究和广泛宣传,着力整合各种资源,重新打造我省另一张名片。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2007年1月16日,我们邀请作家、学者、专家等十余人就筹备成立“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进行探讨。各位专家学者对此提议大加赞赏,表示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研究秦岭发展问题的研究机构,梳理秦岭地质地理、人文资源、经济社会等方面资料,提出发展建议,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撑。

秦岭将不再寂寞。

2007年,注定成为开启社会全面认知秦岭的元年。

继我们发起筹备成立“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之后,省人大常委会启动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调研起草工作;秦岭国家植物园也经长期谋划而破土动工;年底的“华南虎照”又将全球目光齐聚秦岭。也在这一年,马义芳在《文化艺术报》发表的《秦岭密码》,提出“一山两水地,华夏文明源”、“山为道之体,道为山之魂”、“水以养体魄,山以树灵魂”、“秦岭接黄河,华夏坐标系”,“西北权域”、“西南神域”、“东南钱域”、“东北德域”,“中庸之道统揽四域而成中华文化之精髓”的秦岭学的核心观点。

第二年,又在陕西省第二届社科界年会上发表了《打造秦岭生态城市群,建构秦岭生态经济区——关于秦岭区域整体和谐发展思路的研究》 ,并获得优秀论文二等奖。此论文提出了大秦岭生态环境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构成“耦合关系”。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就是协调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就是政府根据社会经济系统的总体发展要求,运用协调、规划、预算、预测和控制等多种综合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矛盾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节控制的过程。政府运用调控的目的在于宏观上把握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发展的基本态势,弥补市场经济对于生态环境的外部性缺陷,调整产业投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偏差,协调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承载力下降的矛盾,谋求从宏观上将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发展导向可持续,从而实现大秦岭区域的生态文明建设。

由此,马义芳确立了秦岭认识论和发展观。

 

马义芳善“行”

 

“2010大秦岭发展论坛”,是刚成立的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组织的首场活动,也注定成为今后发展的奠基石。

马义芳自信满满地登台朗声宣读《大秦岭发展太白山宣言》时强调“省际联动,城市合作,共建大秦岭生态经济区,实现大秦岭包容性增长”。

横亘于中国中西部数省的大秦岭,是中华民族的龙脉所在和华夏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他不仅以其博大的胸怀和丰厚的资源孕育并养育了中华民族,而且以其巍峨的雄姿和坚强的品格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血脉永续的载体和象征。

大秦岭得天独厚,具有非常典型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它既是中国南北气候、生态、地理、地质等不同自然因素的衔接处,又是黄河、长江两大水系的补充地和淮河的发源地,同时也是中国南北之间语言、风俗、习惯等区域文化特征的天然分水岭与汇聚地。作为世界上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系统,大秦岭是大自然赐予中国和世界不可多得、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巨大财富,更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须倚重的基础。

大秦岭的生态环境安全,直接关系着国家形象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世界各国特别是中国开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生态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追求包容性增长,以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大秦岭已愈来愈显示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地位,理应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纳入国家未来的发展规划之中。

2010年10月28日至30日,来自大秦岭区域的有关省市代表及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在大秦岭主峰太白山,举行了“秦岭生态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主题的“大秦岭发展论坛”。与会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就大秦岭的生态地位、文化特色、经济前景、发展模式,以及秦岭的旅游产业、山水文化产业、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等进行了充分而深入的讨论,达成了省际联动、城市合作、共建大秦岭生态经济区,实现大秦岭包容性增长的共识,并提出以下倡议:

一、以大秦岭为中心,建设生态城市群。大秦岭涉及陇、秦、蜀、豫、鄂、渝等六省市,下辖近二十个地级市。这一大秦岭城市群,将决定中国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经过生态化城市建设和功能整合,必将成为保护和利用大秦岭生态环境资源,发展生态经济,构建大秦岭生态经济区的主体力量。

二、以大秦岭生态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秦岭生态经济区。建议各市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进一步增强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城市生态建设力度,倡导低炭生活,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目前,各市间应进行交通道路建设、旅游资源共享等信息方面的合作与衔接。

三、搭建经济区工作平台,建立省际联动机制。建议陇、秦、蜀、豫、鄂、渝等六省市政府每年举行联席会议,协商大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四、建立大秦岭各市间合作交流长效机制。建议在定期举办的大秦岭发展论坛期间,召开大秦岭市长峰会,在生态环境保护、交通道路建设、旅游资源共享等信息方面加强交流、协调与合作。

五、确立“大秦岭生态经济区”的国家战略地位。建议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牵头联合有关省市上报国家发改委,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将建设“大秦岭生态经济区”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确立其国家级战略地位。

六、加强对大秦岭的综合研究工作。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应继续组织各方面的科研力量,提高对大秦岭的综合研究质量,筹备好每届大秦岭发展论坛,在总结各学科已有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跨学科的“秦岭学”和大秦岭生态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为大秦岭生态经济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七、搭建大秦岭和国内外相关组织交流合作平台。由涉及大秦岭区域各市有关单位共同发起,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组织联络,酝酿成立“中华秦岭发展促进会”,在适当时期,举办“大秦岭国际论坛”。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难吗?未必!马义芳信心满满。

随后,又组织了2012、2013、2014大秦岭发展论坛,邀请大秦岭区域的地市政府,商讨共同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分别发表了《打造中国持续发展绿色心脏,构建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家园 》《建设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大秦岭生态安全新格局》等《大秦岭发展论坛宣言》,所形成的《论坛纪要》成果,也及时转化为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新华社内参,源源不断的摆在决策层面前。

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3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申报建设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通知》,不仅给予马义芳所作所为以肯定,也提供了秦岭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他立即起草《关于联合申报大秦岭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倡议》,并通过大秦岭发展论坛理事会呈报相关单位。又组织召开2014大秦岭发展论坛,来自大秦岭地市政府和学术单位的代表共同签署了《联合建设和申报大秦岭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战略合作备忘》,组成联合建设和申报大秦岭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机构。

紧接着,他主持编制了《秦岭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方案》,对陕西省人大立法、政府设置机构的“体制机制探索”、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的“理论研究探索”、为消除秦岭重大自然灾害对陕南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的“生态移民探索”和组织召开大秦岭发展论坛的“公众参与探索”,以及各地市的具体做法,概括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秦岭模式”。又明确提出示范区的“秦岭国土空间科学利用先导区”“秦岭国家循环经济创新发展区”“秦岭中华核心文化传承示范区”“秦岭国家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秦岭生态产品产业发展示范区” “秦岭国家乡村振兴攻坚突破区”“秦岭生态文明机制创新实验区” “秦岭生态科学研究聚集承载区”等“八大发展定位”。并及时提交省政府部门和国家相关部门。

至此,初步形成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的“四梁八柱”理论体系。

ͼƬ2.png

ͼƬ3.png


马义芳与来自大秦岭地市政府和学术单位的代表共同签署《联合建设和申报大秦岭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战略合作备忘》,并组成联合建设和申报大秦岭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工作机构。

 

马义芳善“悟”

 

马义芳的著文,首先是从宏观战略入手,再到微观层面布局,众人司空见惯的现象,在他笔下却给人一种全新的从未体验过的快感。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首先是感知具体,再到理知抽象,再合而理知抽象性的具体。“理知抽象性的具体”就是通常所说的“智慧”或“哲知”。进一步地将各种哲知,提炼出的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在经过实践的再检验,形成持续性指导人们行为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名曰“文化”,外国名曰“哲学”,中国名曰“经”。将此上升到国家制度体系,名曰“文明”。

如何达到“理知抽象性的具体”。“悟”。马义芳说。

他对秦岭的最初认识就是“一山两水地,华夏文明源”“山为道之体,道为山之魂”“水以养体魄,山以树灵魂”“秦岭接黄河,华夏坐标系”。

他由此又感悟出中华文化的核心本质就是“和”。对秦法创造性的感悟出:先是用“战”去“争”“江山”,后又用“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的“和”的方式“平”天下。又创造性的勾画出中华文化的十字坐标,即横向秦岭与纵向黄河(内蒙到潼关段)。又从西北、西南、东南、东北的四个区域的不同文化现象,感悟出“权”、“神”、“钱”、“德”的四大价值取向,此构成中华文化的四维架构。

但是,其某一价值观过于强大,依然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因此,“中庸之道成为统揽四维而成中华文化之精髓”的秦岭学核心观点。

他悟出,中庸之道作为方法论,具有“平衡均衡功能”“融合贯通功能”“约束内敛功能”“凝聚修复功能”。其方法运用不是和稀泥,而是采取“极端措施”达到其“中和”目的。因此,到了近现代,梁启超、孙中山视《中庸》为国宝。毛泽东改造中国也从中庸观点入手,曾用“矫枉过正”指导农民运动,又以“过犹不及”指导延安整风。习近平也用“严厉反贪”治国理政,拆除“秦岭别墅”,“坚决遏制此类破坏生态文明问题蔓延扩散,避免产生破窗效应”。

他又从“伏羲画易初开天地”为始,通过“周之制礼规范人伦”“道德理论两者并举”“孔子创儒制定人伦”“秦制之法两者确立”“汉之弘儒强化德治”“中庸虽早后世始”“民国破天自由民主”“科学理国独创体系”“生态文明走向共生”的梳理,得出中华文化的发展轨迹和形成过程,是先从“自然生态”认识,再到“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并举,又到“人类社会”重点架构,再到“自然生态”极端利用,又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华文化思想演变。

还有,他对“易符”和“生态”,这较为生涩难懂的词汇,借用“红黄蓝”美术三原色理论去阐述,产生了看的见摸得着的感官认识。再由此推论出“一为地球,二为水与土,三为水土饱和”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理论的客观现象阐述。又将秦岭的800毫米降雨量认定为“红黄蓝三原色饱和标准”。

ͼƬ4.png

马义芳在欧亚经济论坛发表《根植于大秦岭沃土的中华文化之树常青——大秦岭中华文化“精神标识”内涵的思考和初探》演讲。

 

马义芳善“和”

 

最难干的工作可能是思想统一和社会组织工作。

作为非政府组织的“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会员来自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

内部怎么管理协调?

秦岭发展研究会又与社会各界保持什么关系?

怎样实现“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为大秦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有关部门和单位提供咨询服务”的宗旨?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之言给他以启发。

他发现中国饮食烹饪,在加工各种食材过程中,将盐、醋、酱,还有花椒、茴香、八角、桂皮等等一并加入。并给它们起了一个总名称叫“调和”。

    秘书长在组织内部结构中发挥的就是“调和”作用。他认为。

作为生态资源,属人类共有。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在秦岭的环境治理体系中,分布有青、陇、秦、豫、蜀、渝、鄂等省级政府,及其下的近20个地市政府。陕西已通过省人大立法,设置了秦岭委办监管部门,还有相关的政府部门、经营企业、社会组织。

秦岭委办的职能是为各级党委政府负总责,执行秦岭保护条例,监督检查政府部门对秦岭保护工作执行情况。发挥其监督检查作用。

政府部门的职能是根据秦岭的总体发展要求,通过运用协调、规划、预算、预测和控制等多种综合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耦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矛盾进行有效的引导和调节控制,发挥其政策主导作用。 

经营企业的职能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重点培育生态产品和生态产业,开展技术创新和技术交流、再生资源回收处理等环境治理,发挥其产业引领作用。 

秦岭发展研究会这个社会组织应发挥什么作用?

马义芳认为,通过科学研究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反馈给秦岭监管部门、政府部门、经营企业、社会大众,调整管理、建设、经营等方案,发挥其“调和”作用。

于是,作为秘书长的马义芳,用“和”之方法,又达到“和”之目的去开展工作。

对内先制定游戏规则,设计了研究会徽章系列识别系统,起草了《规章制度》,按《章程》和《规章制度》办事。

大家的事大家办,又将重大问题提交同仁讨论,形成共识去执行。

他说“成果都是总结出来的”。每次会议之后,他首先要干的就是会议总结的撰写,并将初稿发每位参会者修改确认。

对外则用“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总课题去设计课题体系,激发各部门、各会员的积极性。通过论坛征稿,汇聚成两部皇皇巨著的100余万字《大秦岭发展论坛文集》,展示“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再将区域内的地市政府部门,“调和”形成“大秦岭发展论坛理事会”,秦岭研究会作为常设秘书处,及时提出区域发展动态。

现又征集会员智慧,形成《秦岭绿水青山建设与金山银山实现》系列总课题,通过研究成果,推动秦岭区域高质量发展。 

还要勇于担当。2018年8月,拆除“秦岭别墅”如火如荼进行。

当时,他接到有关方面指示:“实时追踪、分析舆情、全面掌控、释放信号”。

隔岸观火,还是建言发声?

8月1日,马义芳深入研读中纪委领导讲话精神,致电南阳市发改委了解南水北调运转情况,全面分析研判拆除别墅的实质,得出基本判断:秦岭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这是秦岭区域发展的良好机遇。

于是,他梳理十年来所掌握社会舆情资料,形成《大秦岭发展论坛理事会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关于促进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题汇报》;向会员发出“坚持政府立场,学术理论解答”,反击自媒体发出的“盼龙吟十问”;再形成《为什么秦岭别墅该拆》论文;接受《西部发展论坛》专访,发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促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访稿;接受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栏目采访,发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也是下一步要考虑的问题,这一次房子拆了以后,应该对它的绿水青山所衍化的金山银山,进行相应地、积极地去转化,使这个区域发展整体协调美好”的一贯主张观点。之后,起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秦岭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实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呈报省委主要领导。

省委主要领导作出批示后,他又向有关领导和会员发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微斯人,吾谁与归!”倡议,一时应者云集,随后组建工作组,起草《创建秦岭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研究报告》直报省委相关部门。

马义芳更是言而有信。由于秦岭发展研究会先行一步,对秦岭整体发展方向的前瞻性把握,以及掌握上、下、左、右各方各种信息资料,因此,社会各界对秦岭研究会给予很高期望,在秦岭政策制定、开展秦岭某一专项研究中,首选邀请马义芳参与。他参加中国工程院“秦巴山区绿色循环战略研究”、安康《秦岭保护规划》的评估、西安市《秦岭保护条例》的立法和修订、“环秦岭经济圈研究”、各地市政府部门的材料索要等,针对会议主题,认真准备材料,及时提交方案,立足能落地实施,不做空空泛谈。

正是这些勇于担当,迅捷有效的执行力,获得同仁的高度认可:“发现秦岭价值第一人的马义芳具有对人类命运的担当与使命,唤起了众多俊杰参与秦岭生态文明建设”;也获得秦岭区域内地市政府认可,按照正式文件处理秦岭研究会的信函;还获得省上领导的高度评价:“秦岭研究会具有的社会担当和智慧,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依然保持请醒的认识和定力,及时提出了具有茅塞顿开的建设性意见,难能可贵,值得信赖”;更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认可,荣获“优秀社团工作者”称号。

 

马义芳善“隐”

 

马义芳象一匹黑马,天马行空般的驰骋在秦岭学的科研领域,众人却难以寻觅到他的踪迹。作为媒体人,他历来主张“述而不著”。

2010年,《文化艺术报》发来专访函,提出七条采访内容,马义芳婉拒:“多关注秦岭,个人就不说了”。2017年,执拗不过《陕西日报》记者采访,才首次披露了研究秦岭,筹备研究会的经历。

《陕西日报》报道中写到:马义芳对环保的初心来自于2005年的一次展览,当时他是新华社陕西分社的资深策展人,在展览中他关注到陕南的发展问题。

“当时展出的内容提出陕南要实现突破性发展,我很不理解,该从哪里突破?”马义芳回忆说。他与作家高建群就此进行了讨论,终于,他的目光落向了秦岭。

马义芳说:“在一般的意义上,我们总是说秦岭是南北地理的分界线,但换个角度,秦岭也是南北生态的融合区,秦岭整体生态文明的发展正与陕南的发展相契合。”

那么,秦岭的生态文明如何定位、如何发展?

马义芳开始了他的理论探索。“我们在2007年成立了秦岭发展研究会,获得了张国伟院士、何炼成教授等专家的支持。”

“当时张院士跟我说,让我将他担任研究院顾问的消息告诉大家,吸引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进来,为秦岭生态保护建言献策。”马义芳至今仍非常感念张国伟院士的大力支持。

在马义芳的多方奔走下,2009年第一届大秦岭发展论坛举办。自此,关心秦岭生态保护的专家学者,以大秦岭地区作为一个典型地理、文化单元,以“大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为总课题,以大秦岭地区经济社会系统和生态环境系统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研究。

马义芳说:“经过研究会的讨论,目前形成的理论体系架构将秦岭生态文明示范区定义为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大秦岭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

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必须有清晰的理论支撑。建设什么?怎么建设?这是十几年来,马义芳和他的同事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通过对秦岭生态文明发展深入研讨和广泛论证,秦岭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定位逐渐明晰,可在秦岭国土空间科学开发先导区、秦岭中华核心文化传承示范区、秦岭生态文明机制创新试验区等多个方面分步实施。”马义芳说。

理论的突破总是缓慢而艰难,需要集思广益,更需要长期不懈地探索。马义芳已经不记得自己在多少个场合阐述过自己的理论观点,但是只要有机会,他就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解释给周围的人。

马义芳说:“秦岭太重要了,是中国的地理标识。我们的工作也许微不足道,但我会一直做下去。”

马义芳最早见于报端的是2007年在《文化艺术报》发表的两个通版《秦岭密码》,然后是2008年在陕西省第二届社科年会上发表的《建设秦岭生态城市群,构建秦岭生态经济区》论文,2017年11月在《陕西日报》发表的《一生做好一件事》,2017年12月在《西部瞭望网》发表的《用“秦岭模式”建美丽中国》,2018年9月在《西部发展论坛》发表的《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秦岭生态保护全面展开》,2018年11月在《陕西日报》发表的《推动建立大秦岭生态文明试验区》,2020年5月在《消费者导报》发表的两个通版《中国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2020年在《西部发展论坛》杂志发表的《和合南北,泽被天下》,2021年发表在《西部发展论坛》的《秦岭学》,2021年发表在《秦智》杂志的《山水同构,共建共享,构筑一山两水生态报护与发展核心区》。以及2018年9月和2020年4月底的在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发表的采访言论。

其实,这仅仅是马义芳秦岭华章的凤毛麟角,更多的是给相关部门提交的研究报告。如不同时期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起草的建议、提案草稿。2013年3月在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立法听证会上的发言稿,2017年在《欧亚经济论坛》上发表的《根植于大秦岭沃土的中华文明之树常青》演讲,2017年12月在安康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论证会上的发言稿,2019年5月在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会议上的发言稿,11月印送西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建议》,2020年7月报国家有关部门的《编纂秦岭通志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年9月主笔完成呈报省委的《创建秦岭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2020年12月《秦岭学(论坛交流版)》,报中国融通公司的《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视野下的秦岭军工闲置资产利用研究方案》,2021年7月,报全国政协的《秦岭国家立法可行性研究报告》,2022年1月,提交地市政府部门《商洛市建设秦岭博物馆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以及2007年3月起草的《关于筹备成立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的申请报告》,2009年起草的《秦岭与世界互动五年规划》,历届《论坛方案》《论坛宣言》《论坛纪要》《论坛倡议》,主编的两卷《大秦岭发展研究年刊》。 

 

马义芳善“断”

 

如何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及时提出秦岭区域发展建议,这是作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应具备的基本学术素养。

马义芳十余年来的关于秦岭发展的重要研究成果,都在关键节点抛出。他的研究团队表示。

“信守两个维护,坚持四个自信,方能立于天地”。他说。

考察我国自古以来地缘政治格局变迁与当今国际复杂形势和国内双循环格局需求,我国广阔西部地区的陆权腹地与战略纵深价值愈发显现。司马迁说,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钱穆总结宋明以来历史认为,谋利于东南,谋势于西北。向西谋势是我国实现大国崛起的必然之路,是以备避害、以新空间制衡潜在风险与威胁的必然局面。以大秦岭为起始,进一步经略西部具有关乎全局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大秦岭周边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更是西向开放的关键支撑。

他发现,张国伟描绘的“秦岭中央造山带”与中科院绘制的我国重要生态分布区高度重合,这就是支撑我国持续发展的“国之大者”。

他又发现,习近平总书记对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生态功能的大秦岭区域,给予极大关注,在长江经济带、黄河高质量发展进入国家战略之后,自2020年4月至2021年7月,足迹遍布该地区的陕西商洛安康、河南南阳、甘肃、青海、西藏,思考山水同构,强化“国之大者”。在陕西发表了“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青海发表了“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在西藏发表了“保护好西藏生态环境,利在千秋、泽被天下。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示。

马义芳观察到,2016年9月,中国工程院与六省市和国家部委,在西安共同召开的“秦巴论坛”,2021年全国政协在西安召开的“推进秦岭生态保护和环秦岭经济圈高质量发展重点提案办理协商会”已表明,大秦岭区域发展已进入国家战略发展的谋划期。

但,目前还停留在概念认识层面,没有找准定位,没有切实可行的举措。他在《山水同构,共建共享,构筑一山两水生态报护与发展核心区》一文中,对此进行了深度剖析。他断言:山水同构,强化以秦岭为代表的“一山两水(秦岭、长江、黄河)”核心生态区建设,将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趋势。

为此,秦岭发展研究会已设立“秦岭绿水青山建设与金山银山实现”总课题。总课题由“秦岭绿水青山建设”、“秦岭金山银山转化”和“秦岭生态文明建设”三部分组成,下设“秦岭涵养水源能力研究”“秦岭生物多样性研究”“秦岭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研究”“秦岭生态产品调查及价值实现机制研究”“秦岭生态文化价值实现研究”“秦岭文化和旅游创新发展研究”“秦岭军工闲置资产利用研究”“秦岭生态资源价值实现碳交易平台建设研究”“秦岭绿色产品发展研究——秦岭奇珍品牌提升工程设计”“秦岭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秦岭发展基金公益募捐平台建设研究”“秦岭舆情监测平台建设研究”“秦岭生态公益诉讼研究”“秦岭‘双标识’申报世界‘双遗产’研究”“秦岭生态实践科普教育基地建设研究”等,形成课题体系。其其目的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及关于秦岭系列批示指示精神,落实《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回应社会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关切,为政府提供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使秦岭绿水青山颜值更高,秦岭金山银山成色更足,祖脉秦岭文化地位更强。他说。

 

马义芳善“创”

 

不管是在秦岭发展的宏观战略层面,还是在具体项目的微观层面,马义芳均有独到的落地方案。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回陕视察时指出“秦岭华山,是中华地理自然标识和精神标识”后,马义芳立即开始了“秦岭双标识研究”,创造性的总结出秦岭具有“顺天道,应地利,尊人伦”的顺应自然精神、“守仁山,洒圣水,润万物”的存德尽义精神、“训五谷,驭六畜,重农桑”的务实探索精神、“凿绝壁,修栈道,通四海”的开拓进取精神、“名华夏,立中国,睦邻邦”的自信大气精神、“居中央,衡八方,聚万民”的中庸恒道精神、 “存道德,容异说,求大同”的包容万物精神、“崇繁衍,重生命,尚互助”的以人为本精神。这“八大精神”,不仅塑造成中华民族不屈之脊梁,也成为中华精神之标识,永远雄立于中国心脏,今后,也将成为引领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的“和合”内涵和方式。

他又针对秦岭原生态绿色产业发展,设计注册了“秦岭奇珍”商标,编制形成《秦岭奇珍绿色产业发展提升工程》 。

在筹备成立秦岭发展研究会的过程中,马义芳不止一次的和专家学者探讨“秦岭学”的构建,这成为他孜孜追求的另一目标。

在呈报主管部门《关于“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名称的说明》中,他陈述了此名称具有“彰显秦岭发展综合研究性质”、“彰显秦岭社科研究特性”、“彰显秦岭区域战略研究特点”和“有利于与政府部门对接”、“有利于凝聚各方研究力量”之后,进一步阐述了此名称“有利于研究会今后的发展壮大”,“陕西省秦岭发展研究会在进行综合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将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进行成立‘中华秦岭学会’的尝试。”在2010年大秦岭发展论坛上发表的《大秦岭发展太白山宣言》中,正式将此作为一个目标倡导:“在总结各学科已有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构建跨学科的‘秦岭学’和大秦岭生态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为大秦岭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他在《秦岭学构建的思考》一文中,对秦岭学的概念进行界定:秦岭学,是从秦岭所处地理位置和“一山两水生态伦理”去认识,探讨秦岭在国家层面的“地理核心”、“生态核心”、“文化核心”、“发展核心”,进而探讨“中国生态体系”“华夏民族来源”“中华文化形成”“中国未来发展”,构建“山为统领水系,水为拱卫山脉”的“自然生态”到“人类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和谐同构,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和发展观。融纳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果。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对此,他判断:“这是秦岭学已成为成熟理论体系的标志”。

马义芳在运筹秦岭研究会的十余年间,正是秦岭发展史上惊心动魄的时期,也是从“秦岭南北一线”传统认识到秦岭在国家战略上的“地理核心”、“生态核心”、“文化核心”、“发展核心”的“四大核心”客观认识转变的重要时期。

“所幸的是我近距离参与和见证了这个过程。”他说。

中国人从哪里来?

又往哪里去?

什么是中华文化?

何以延续五千年?

我们何以文化自信?

他在研究思考秦岭的过程中,这个宏大的问题经常闪现,该如何回应!

经过十余年的理论哲思和具体实践,取得社会共鸣和影响,不仅促成四市联合申报建设秦岭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行动,也引起国家领导人对秦岭的高度关注。

因此,马义芳现在通过创办《秦岭学报》和“中华秦岭学会”,将现实的地质地理、文物考古和神话传说,综合分析评说,试图揭开秦岭密码,并由此为入口,探寻华夏民族的原始本源和中华文化的肇始之地,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与方略。

这算是“秦岭学”系统性建构吧。他说。

(图片资料为受访者提供,作者系新华社高管信息陕西主编)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