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访谈 >

柳青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专访——杨辉:这是文学爱好者大有可为的时代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李济朴 时间:2020-01-22


 贾平凹为《文化艺术报》柳青文学奖获奖作家系列专访题词


    文学评论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事件中起着解读作品、引领鉴赏、启迪读者的重要作用。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被喻为“文学的两翼”。杨辉作为《贾平凹文论集》一书的主编,在编撰完成出版后,同年写就了个人著作《“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两部研究贾平凹的重要作品握在手上,杨辉对推进文学繁荣充满着信心,当下文学的繁荣让他觉得这是文学爱好者大有可为的时代。 


作家杨辉



  文化艺术报:您是如何走上文学之路的?又是怎样接触文学评论的? 
   杨辉:小学二年级时,一次偶然,我在父亲的箱子里发现一本《红旗谱》。当时的书籍相当匮乏,读完之后用这本书换读到了半白话的《聊斋志异》,又接触到了《红楼梦》。这些书对我产生的影响都很大,从小学到高中我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课外读物上,这就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文学的兴趣。我是从高中开始写小说的,起初喜欢文学是想当一名作家。在读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我学习的主要是外国文学理论方面的知识,受小环境影响和考虑一些其他方面因素,最终决定转向文学研究。我用了大概半年的时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给自己之前的创作写了一部收官之作。从此正式转向文学研究,当时主要做的是西方文论和西方文学。 
  2013年,《美文》杂志的新开栏目“第一阅读”,主编穆涛老师组了一批稿子,在刊出的同时需要配评论文章,穆涛老师向我约稿,当时我给这个栏目写了七八篇评论文章,从此我的世界彻底改变了,我的研究方向和人生走向有了一个大的转型。
 
   文化艺术报:现如今作家的作品数量呈几何式增长,您如何看待这种数据增长? 
  杨辉:现在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自媒体与网络媒体不发达时,文学作品的传播方式很单一,只能通过纸媒、纸质出版进行传播。自媒体发达以后,很多非专业作家和业余作家可以通过网络来发表自己的作品,发表渠道变多了。另外一点就是现在的出版标准下降了,以某些流行小说为例,在自媒体不发达时代受到思想、艺术水准限制就很难出版。 
  近年来,每年通过纸媒发行的作品近万部,对于评论工作者来说,这是很大的挑战。因为需要评论工作者去阅读大量的作品,从这些海量的作品中,选出可能成为未来经典的作品。如此即便是评论工作者一年不休息也不可能看完所有的作品,另外还有通过网络传播的作品。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能够遴选出一部能够成为经典的作品就面临诸多困难,但这也是文学繁荣的一个重要标志。
 
  文化艺术报:您主编了三卷本《贾平凹文论集》,推出了《“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将来,贾平凹研究新的可能性会在哪些方面? 
  杨辉:我发现作家贾平凹的大部分作品集中在1985年后这个时期,主编《贾平凹文论集》时是作为一个重要史料整理的。这项工作并不简单,在编撰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的。我在选择贾平凹的文章过程中,特意强调了这一点,就是想要告诉读者和研究者,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进一步理解贾平凹作品的意义。 
  写《“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就是想从中国古典传统和现当代文学传统的贯通意义上,重新理解贾平凹。第一部作为史料整理,第二部是作个人的研究,结合这两个角度延伸,年谱、评传、研究资料整理对当代作家的研究来说,都是推进研究的重要方案。近期,我将协助韩鲁华老师汇编贾平凹研究资料。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的贾平凹研究资料汇编成册,这就能极大推动贾平凹研究,同样推动当代文学作家经典化和史料整理研究。所以我觉得关于贾平凹的研究,扩展的空间还是很巨大的。类似这样的研究视野和方法随着时代的变化、时代主题的变化,都可以推进对当代作家的研究。
 
  文化艺术报:您书中所提出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是怎样的一种概念?您是如何看待的? 
  杨辉:《“大文学史”视域下的贾平凹研究》中提出的观点,主要就是“大传统”和“小传统”。当代作家的写作或多或少会受到传统写作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二是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后的社会主义文学传统,三是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之前我们把传统分为两个部分:先秦到晚清的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称之为“大传统”,“小传统”指的是“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学传统。 
  我认为“大传统”和“小传统”不是彼此取代关系,而是“大传统”不断演变形成了中国文学“小传统”。只有把两个传统融汇在一起,我们才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当代作家文学作品的贡献。
 
   文化艺术报:贾平凹可以说是文学界的一类代表,相对来说研究他的人比较多,您作为其中一位文学研究者,对陕西目前的文学评论是怎样看的,又有何寄望? 
  杨辉:陕西既有悠久的文学传统,又有深厚的文学评论传统。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文学评论与创作并驾齐驱。优秀的文学评论家推进作家的写作,他们一直关注现实介入文学现场与作家共同成长,共同推进陕西文学乃至中国文学不断发展壮大和繁荣。 
  作为陕西文学评论者,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我们不光要继承前一辈优秀文学评论家的优良传统,同时要肩负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我们要去理解这个时代的文学和作家,然后去共同推进文学评论繁荣发展。从文学发展状态和文学评论现状来看,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文化艺术报:关于继承和弘扬柳青精神您有何见解? 
  杨辉:从2014年开始,我就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将柳青精神与文学评论工作者文艺实践结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对于柳青来说是自发的写作状态,他深度介入了当时黄甫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评论工作者,我反思到我们的许多文学研究是不及物的,与广阔的社会生活是没有联系的。这样文学的研究就成为了一个理论演示的场所,因为研究与日新月异的时代是没有关联的。如何让自己的评论更有力量,我觉得不要局限于书斋和自我偏好的推演,而是要去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要去关注现实生活提供给文学研究者和文学评论工作的一些问题,然后用文学研究去回应紧迫的现实问题,来发挥评论工作者的社会责任,通过研究推动当代作家作品经典化。 
  文化艺术报记者 李济朴

编辑:思羽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