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 > 陕西头条 >

风劲潮涌——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何落地榆林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李旭佳 时间:2024-03-01

8ebf6a9e-5432-41c6-9d58-8413fd33badb.jpg.2

2月28日,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数智催化技术榆林市重点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做实验。

2月29日,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部署会盛大召开,掀开陕西能源革命崭新的一页!

能源是现代社会的血液,攸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处的榆林,煤、油、气、风、光等能源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板块。

40年前,一篇《陕北有煤海 质优易开采》的电讯稿,拉开榆林能源大开发的序幕。几十年来,榆林在“依煤守成”中奋起,在“点煤成金”中前行,一步步成长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供应地和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

“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要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向,对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立足国情、控制总量、兜住底线,有序减量替代,推进煤炭消费转型升级。煤化工产业潜力巨大、大有前途,要提高煤炭作为化工原料的综合利用效能,促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把加强科技创新作为最紧迫任务,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发展煤基特种燃料、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等。”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为榆林能源产业定盘把向、指路领航。

“过去,榆林靠能源崛起;将来,必须靠创新突围。陕西省、中国科学院携手建设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是榆林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最大机遇、最大红利,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榆林市委书记张晓光在部署会上如是说。

风劲潮涌!榆林,将勇攀新峰!

崛起 能源兴城“点煤成金”

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什么能“落户”榆林?

1998年,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正式启动,榆林地下资源的“神秘面纱”被逐步揭开。

“2003年3月,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榆林召开‘推进三个转化,加快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工作会议,榆林能源化工基地进入大开发阶段。”榆林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崔渊介绍。

何为“三个转化”战略?即煤向电、煤电向载能工业品、煤油气盐向化工产品转化。

有何成效?2005年,榆林原煤产量首次跨过亿吨大关;2006年,国内首个煤电一体化项目在榆林投运;2010年,全国首个百万吨聚氯乙烯循环综合利用项目在榆林投产;2012年和2013年,榆林高新区和榆神工业区相继升级“国字号”……从大开发到大发展,榆林阔步前行。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我国新时代能源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陕西一手抓能源保供,一手抓低碳转型,聚力打造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有力推进了能源产业创新发展。

“在这个时期,榆林加快构建‘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发展格局,建立起以煤油气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能源体系。”崔渊说。

2014年,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转化项目在榆林建成投产;2017年,榆林被列为我国四个现代煤化工产业示范区之一;2018年,榆林确立“12363”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战略。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基本国情,加快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推动能源体系以化石能源为主逐步向多能融合、多元供应转变,是我国能源革命的主要任务。

“2019年,陕西省委、省政府与中国科学院签署‘1+3’战略协议,携手创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共建以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为龙头的科研创新基地、以榆横综合中试及示范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基地、以中国科学院大学能源学院榆林科教融合基地为基础的科教融合基地。”崔渊告诉记者,自此,榆林开启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新征程。

2023年,榆林市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3%、5.2%、10%。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院长任晓光“揭秘”示范区落地原因:“榆林煤油气等资源储量大、组合配置好,同时具有规模化发展风光氢等新能源的突出优势,具备开展多能融合示范、探索能源革命路径的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

展翼 转型跃升“扬煤之长”

地处黄河“几”字湾中心的榆林,资源富集与生态环境脆弱并存,开发和保护矛盾突出。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水平整体处于中低端,科技创新力度亟待提升;能源产业结构以煤及煤加工为主,要素制约凸显。”榆林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马宏革介绍,2019年以来,《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方案》修改了很多遍,只有一个目的——创新。

2020年,我国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

正处于碳达峰碳中和承压期、转型发展阵痛期、高质量发展攻坚期的榆林,如何在服务能源安全新战略上走在前、作示范?

做强——告别“一油独大”,延长石油在产业结构上“下功夫”,开启资源综合利用新发展模式,已建成投产全球首套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煤油共炼等项目;

做优——陕煤“去杂归核”,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市场,目前已在吉尔吉斯斯坦、澳大利亚等国家投资,布局石油炼化、煤炭资源勘探等项目……

这些企业,因支撑起我省经济发展而辉煌,也因粗放式经营、落后管理等历经“低迷阵痛”,在能源发展新目标下,开启了“自上而下、从里到外”的改革。

转型的榆林更是“扬煤之长”,多能齐聚开辟转型赛道——2021年6月,国内规模最大的燃煤电厂燃烧后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全流程示范项目建成投运;2022年8月,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建成投用;2022年9月,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投料成功……

“2023年10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原则同意创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开启了新的征程。”崔渊介绍,当前“三基地”已陆续建成投用,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试验示范项目已启动“落地”。

这是时代的选择,更是历史的承诺。

“我们积极引进各方创新力量,创建以多能融合为核心的一体化创新平台,突破能源种类之间互补及耦合利用的核心技术,破除各能源种类之间板块分割、互相独立的技术和体制壁垒,推动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降低化石能源终端消费比重,构建以电、氢为主体的清洁能源供应体系,同步探索能源供给、消费、体制路径,全力走出一条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路径,为高碳城市低碳发展探索经验、形成示范。”崔渊说。

腾飞 高端引领“新向未来”

2月29日,在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数智催化技术榆林市重点实验室,机器人有条不紊地执行催化剂样品转移、反应管安装、原料配制等实验步骤,代替科研人员高效地开展催化反应评价实验。

“我们将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与催化技术开发深度融合,改变传统催化技术开发‘试错式’‘经验式’的研发模式,建成全流程无人化、智能化、高通量的催化反应研究示范平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叶茂说,该项目将引领我国传统催化反应工程技术研发模式变革。

2023年8月20日,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开发项目首次运行兆瓦级电堆测试成功……

一项项多能融合关键技术在榆林取得突破,一个个关键领域技术瓶颈在榆林攻克,为榆林成功创建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赢得“彩头”。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我们围绕榆林能源产业技术需求,开展前瞻性重大关键技术创新研究、试验、应用,形成氢能储能、煤化工下游、人工智能、CCUS及先进造气五大科研领域。”任晓光介绍,榆林创新院通过设立“能源革命科技专项”基金,吸引来自中国科学院和全国各高校的基础研究成果在研究院进行中试放大,以助推其快速转化落地。当前已启动和实施20余项中试和工业示范项目,异丙基胺等一批项目已经完成中试验证,具备了启动产业化示范所需的技术条件。

2月29日,在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部署会上,能源陕西实验室、陕西省能源经济研究院正式揭牌,榆林市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签订《共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备忘录》,榆林以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全面开启冲刺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城市。

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将在哪些方面走在前、作示范?榆林市市长张胜利给出一系列“榆林方案”。

在能源安全新战略上走在前、作示范——

榆林将一体推进稳煤、扩油、增气、强电,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全国占比稳定在10%以上;大力发展光伏、风电新能源产业,“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达到2700万千瓦以上;加快发展煤基特种燃料,全力推动国能煤炭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在能化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上走在前、作示范——

榆林将探索“基础研究+中试试验+产业示范”全周期技术创新模式,推动煤油气风光电氢多能融合,聚力打造“三基地”;推进“四链”融合,开工建设一批示范项目和精细化工项目,打造万亿级现代能源产业集群;坚持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末端固碳,推动煤化工全产业链低碳化再造。

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上走在前、作示范——

榆林将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全力推进“公转铁”,走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有序淘汰落后产能;以建设碳达峰试点城市为契机,培育发展文旅朝阳产业,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在深化合作体制机制上走在前、作示范——

榆林将建设好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榆林中试基地,保障好每年1.5亿元的运行经费,建设院士工作站和高端人才公寓;启动建设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榆林中试基地二期,打造以榆林中试基地为龙头的“一院两校多所”科技创新高地。

“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必将为榆林产业蝶变升级、裂变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将为高碳城市低碳发展探索新路径、创造新模式,必将为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榆林样板、作出陕西示范。”张晓光说,面向未来,榆林将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以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新成效,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榆林,使命在肩,向“新”前行!(陕西日报 记者 李旭佳文/图)


编辑:晓佳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涉企举报专区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