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名家专栏 >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10)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作者:高建群 时间:2016-10-08

天地容我静

第三十三颗念珠。上一个两千五百年结束了,下一个两千五百年开始了。站在这个千年纪之交的那个身穿孝服的白衣少年,在鲁国一个名叫曲阜的小城里,扶着母亲的灵柩在哭泣。他的父亲在他三岁时就死了,如今,他十七岁这年,母亲也死了。按照礼仪,他们应当合葬到一起去,可是,父亲过世那年这少年还小,少不更事,不知道父亲葬到了哪里。少年的哭声惊动了满城的人。后来,一个叫挽父的青年,告诉了孔子父亲叔梁纥的墓地,并由挽父的父亲用当年送叔梁纥的车子,把孔母的灵柩送到防山与孔父合葬。

父母在,不远游!现在,双亲都走了,这个额头上顶着一座丘陵的少年,可以从家里搜一把锈了的剑,磨一磨,佩在身上,找一身行头穿上,驾一挂牛车,开始周游列国了。“礼崩乐坏,人心不古”,是这个少年对当时的社会形态的评价,他决心匡正时弊,以一生来完成一件事情,那就是“克己复礼”,恢复周王室业已衰微而几近断流的农耕文化传统。

所谓的周制周仪周礼周乐,是周公旦奉周武王之命所创立的或制定的。这个周公旦,在周灭掉商,取得天下之后,即被分封到鲁国为王,后来周公平叛,离开了鲁国,后来又被召回镐京,制定这些周制周仪周礼周乐。所以,远离京都的鲁国,也许该是这些礼乐制度的最初的源头,因而它对作为鲁国的子民的孔子的影响该是巨大的和深刻的。大约,这也许是孔子以“克己复礼”为自己一生追求目标的缘由所在。

他被后世称为圣贤。中国人不习惯“先知”这个称谓,他们更喜欢“圣贤”这两个字。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将影响后一个两千五百年中国人的生活,将深深地楔入到这个东方族群的意识形态中,将以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形式,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文明,奠定牢固根基,将成为国家的准宗教。

孔子的追随者,曾这样评价和赞美孔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这话意思是说,每隔五百年,这个世界就会出现一位精神的王者,上一个五百年是周文王,现在,五百年过去了,该又有一位精神的王者出现了,这位王者就是我们的孔圣人呀。

这句话五百年后又有一个人说过,这人就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他也是大汉王朝的史官。当这位史官送他的孩子司马迁入私塾学馆发蒙的时候,他对孩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从孔子至今,又一个五百年过去了,该又有一位精神的王者出现了,孩子,这个人就是亲爱的你呀!这句话激励着司马迁,在他后来接替父亲成为史官,受到腐刑之辱之后,发愤著述完成《史记》。《史记》是一部与《诗经》同样重要的书,同为中华文化不动产中的组成部分。

而史圣司马迁,在他的煌煌巨著《史记》中,用这样的话来表示对孔子这位文化巨人的赞美——“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关于孔子,再往后,至宋朝。在孔子被捧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等吓人的位子后,一位叫朱熹的大理学家,孔孟之道的虔诚追随者,亦曾这样评价和赞美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孔子名丘,字仲尼。这话意思是说,如果老天爷不生下孔圣人的话,我们中国人至今还生活在黑暗之中。据说,朱熹这话,也是引用别人的,至于引用谁的,朱熹在引用时没有说。

第三十四颗念珠。那个人叫老子。

他是那个时代最有智慧的人。就连孔子在他的面前,也是唯唯诺诺,汗不敢出。他的相貌奇异极了。我们知道,孔子的头顶上顶着一座丘陵,而老子的头顶上,则凹下去,凹成一片洼地。

民间传说,他在娘肚子里长到八十多岁了,才出生,所以一生下来就是一个白胡子小老头。最早,他在娘肚子里的时候,整天问娘:天长严了没有?为娘的,抬头望了望天,见天上还有一条缝,就回答说:还没长严。这一天,娘正在案板上擀面,老子又问这事。娘有点烦了,于是顺口答了一句:天长严了!娘的话音一落,只见小老头老子,就从娘的腋下钻出来了。结果为娘的一看,老子的天灵盖,还没有长严,而是有一条缝,娘一急,于是撕下一块面团,盖在这条缝上。现今,中国人还有老子出世这一天,吃“擀面”的习俗,这习俗就是为老子补额头上的那道缝。

民间传说,农历的正月二十,是老子的出生日。这一天,午饭的时候,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会端上来一盘蒸得热气腾腾,切得有棱有角的“擀面”,她说,这叫擀面,为太上老君补天呢,这一天一定要吃它,以求万事一个圆满。这时她大约会讲起来老子出生的故事。而听者的你,会在那一刻意识到文化的伟大,传承的伟大。

他的眉毛胡须都是白的,脸上的皱纹皱得像个老核桃一样。耳朵很大,两只招风大耳,一直垂到肩上。不过这耳朵只是一个摆设,人们说,他自小就双耳失聪,听不见人说话。他是听不见人说话呢;还是故意装聋卖哑,闻目塞听,不愿与俗人搭讪,这还真不好说。因为我们看到,他下面和孔子对话时,每一句话他都听得很真,说得很清。他因为有两个大耳的缘故,人们叫他李耳,不过,知道“老子”这个名讳的人,似乎更多一些。

老子正在院子里晒太阳,闭着双目,长长地打着哈欠。这时门童报告说,有个穿着一身白衣的青年,想拜见您,已在门外等候多时了。老子问,这人有什么特征吗?门童答,他生得很怪异,前额高高隆起,像一座会走动的丘陵。听到这话,老子笑了,他说,这个人叫孔丘,鲁国人,我已经注意他很久了,他将来会成为一个大人物的,至于大到什么程度呢?怎样的估价都不算过分。我所以还老而不死,就是等待这此生与他晤上一面啊!门童说,那就让这个叫孔丘的青年进来吧!老子说,见他可以,但他必须改正两个小缺点,我才能见他。第一,不要穿华丽的、讲究的衣服,他要干大事的,江湖险恶,他的一生不免时时地被人往身上泼脏水。衣服本来就是脏的,这样就不在乎被泼不泼了。第二,脸上不要出现机巧的表情,聪慧的表情,明晰的表情,宁肯迟钝一些,傻一些,无表情一些,因为你有大事要做,这样你此生就能规避许多门里窗里涌来的事!门童将老子的话传达给门外静候的孔子,孔子听了这些话,很是羞愧。为了朝见老子,他细心地收拾了一番自己,现在他才明白,这是没有必要的。于是,他俯身抓起脚下这洛阳城街道上的塘土,涂抹自己的衣服,又把梳理得一丝不苟的头上的发髻弄乱,然后朗声发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踏歌而趋,推门走向枯坐着的老子。

周王朝洛阳城宫殿的一侧,大约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院落中有几间青砖瓦房。院子中间大约还长着一棵香椿树。笑吟吟的老子在台阶上恭候。老子问道:年轻人,你最近在忙活什么呢?孔子回答: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学生在忙着“克己复礼”这件事!老子听了,沉吟道:周礼已死,丘先生难道不知道吗?见孔子发呆,老子又发挥道:“五百年前的那些立言者,尸骇早已腐朽,如今一把老骨头埋在哪里,都寻找不着了!时也势也,运也命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所悟。假如周公旦活到今天,相信他一定又会有一些新的想法的!

坐定以后,孔子继续请教“克己复礼”这件事。并且用“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表示他的决心。老子听了,说道:“两千五百多年前,黄帝问道广成子的故事,你听说过吗?”孔子说:“愿闻其详!”老子说,轩辕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将天下治理得这么好,有些自得之意。广成子说,天道的运行,早已有规律和秩序,何劳你来伤神,你看太阳、月亮轮番在天空值更,长江大河东向流入大海,鲜花在春天应时开放,果实在秋天结籽成熟,大自然的规律和秩序,上苍早就安排好了的呀!黄帝说,那老百姓总得管理,总得教化,总得绳墨以约束呀,这是帝王的责任呀!广成子听了,笑着说,你听听崆峒山下,泾水河边,老百姓在怎么唱歌!他们唱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黄帝说,这般说来,我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吗?广成子说,这叫无为而为,你的不做就是做呀!无为即有为,即大有作为,即无所不为!如是!如是。黄帝说,那我总得干点什么事情吧?广成子说,那就跟我学习养生之术吧,现在学还来得及,我现在一千二百岁了,君王若肯学习,我保你活我个零头,活它一百二十岁。

孔子听了老子讲的这个故事,他是个悟性极高,一点就透的人,如何不明白老子这话后面的意思。这意思是说上古时代那种地老天荒、无拘无束的初民生活其实是最好的,管束的出现,礼仪的出现,才使简单成为复杂,这才是人类的大病呀!孔子于是反驳老子说,先生讲的这些,都是不可辩驳的真理,但是,人类是永远不可能再回到那上古时代去了,此次所涉已非前番之水,你看洛阳城外滔滔而东的黄河,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如今的时代,礼崩乐坏,人心不古,谗士高张,瓦釜雷鸣,也许这个自三皇五帝,自夏、商、周而至今日的绵绵不息的香火,将要断到这一代了,为子孙计,为种族计,需要“复礼”呀,需要让世间万事万物各安其位、各行其道呀!

老子听了,沉默不语,最后他说:“年轻的朋友,也许你是对的!虽然我并没有被说服,但是,你的勇气令我充满了尊重。现在,我祝福你和佑护你,请你按你所应该做的一切去做吧,去周游世界吧!不要回头!”

老子当时是东周王朝皇家藏书馆的馆长,他领着孔子去参观了王宫,虽然东周王朝那时候已经衰微和破败许多了,但是辉煌的宫殿和庄严的礼仪仍然令这个鲁国来的青年学子震撼。最后,老子领着孔子参观了藏书楼,他指着一大堆竹简说:这是周王朝祭天祭神祭祖用的卦书,你把它背走,因为这个王朝已经快要走到尽头了,你把它背回去,整理一下,编一本书,叫《易经》,传给后世。可惜呀,商朝的《归藏易》和夏朝的《连山易》,都已失传,丢失在这从镐京迁往洛阳的路途上了。另外,这是三千多首上古社会时代的诗歌,风雅颂,中华文学的伟大源头,你也把它载在牛车上带走,拿去编一本《诗经》吧!安顿完后事,老子便辞去东周王朝藏书馆馆长职务,骑一头青牛,顶一团紫气,西出函谷关,飘然而去。


编辑:金苗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