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61120190004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专题 > 壮丽70年 >

陕西“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西安篇

来源:陕西头条 作者:编辑 时间:2019-08-07

“奋力追赶超越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发布会第一场8月7日举行,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出席,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西部网、陕西头条全程直播,敬请关注!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政府新闻办主任李彬介绍系列发布会有关情况。

西安市市长李明远介绍西安市70年来的成就。他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安解放70周年。西安70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城市奋斗史,也是新中国砥砺前行的一个生动缩影。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安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推动西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就。

李明远说,70年来,西安经济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发展到今天繁荣昌盛、百业俱兴,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西安城市从满目创伤、封闭落后,逐步发展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和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实现了历史性蜕变。社会秩序从矛盾丛生、无序动荡,发展到民心思进、和谐稳定,实现了历史性进步。人民生活从物资匮乏、追求温饱,发展到丰衣足食并即将实现全面小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李明远介绍道,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安市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及西安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揽全局,聚焦追赶超越定位和“五个扎实”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各项决策部署,坚持在发展中迎接挑战,在变革中抢抓机遇,千年古都在新时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概括起来,有“7个显著”。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8349.8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1949年增长了858倍;人均GDP 85114元,比1949年增长了102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58.72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3085倍;地方财政收入684.7亿元,比1950年增长了4465倍。特别是工业实现了由过去品种单一、小手工作坊式生产向门类齐全、以大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的历史性转变,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874.36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5512倍。非公经济从无到有, 2018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4459.64亿元,是2000年的20.9倍,占GDP比重达到53.4%。

二、城市战略地位显著提升。西安是从国家层面确定以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为目标的城市;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要“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家将西安确定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批准设立陕西自贸区,其中的西安片区是核心区和主阵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在西安探索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同时,西安还承担着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新能源汽车、下一代互联网、临空经济等20多项“国家级”创新改革试点、示范任务,在诸多领域具有先行先试优势。特别是2018年初,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提高了西安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使西安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新机遇。

三、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显著彰显。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西安文化的丰富性、唯一性、至高性无与伦比,具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我们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和山水等资源禀赋,以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目标,大力推动“文化+”“旅游+”战略,加快实施国家大遗址保护工程、皇城复兴计划和文化旅游产业倍增计划,全力打造丝路文化高地、世界旅游时尚之都。现已拥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等6处世界文化遗产,推出了大型山水实景剧《长恨歌》、唐鼓乐、电视剧《大秦帝国》《白鹿原》等一大批文化精品,叫响了“千年古都·魅力西安”的文化旅游品牌。2018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7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2554.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74%。

四、城乡环境面貌显著变化。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城镇化率2018年达到74.01%。全市公路里程超过1.45万公里,高速公路从无到有,达到572公里。在西部地区率先进入“地铁时代”。实施“八水绕长安”、黑河引水和十大水源地建设等重大水利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困扰西安的“水荒”问题,主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84万吨,污水处理率达96.6%。燃气普及率96.08%。实现手机扫码乘地铁、坐公交、办证照、交费用。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全市森林覆盖率达48.0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1.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05平方米,实现了由“满目黄土尘飞扬”向“绿满全城水映花”的华丽转身。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整治,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网络,99%的行政村生活垃圾、45%的行政村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无害化户厕比率达到62%。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

五、发展动力活力显著聚集。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形成了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成果,加快从“跟着走、照着干”向“走在前、领着跑”转变。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为支撑,以智能终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动力,以高新、经开、航空、航天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为引领的发展格局。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增速和活跃度居副省级城市榜首,营商环境综合排名跃进全国前十,累计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15家、中国500强企业293家、民营500强企业220家。新经济蓬勃兴起,互联网前10强有9家落户西安,盒马鲜生等“新零售”竞相布局。厚重的文化底蕴与“跳出城墙思维”聚合裂变,“求真务实、开明开放、包容宽容、创业创优”成为城市新标签,“车让人”等“西安现象”传递新风尚,“西安年·最中国”等城市IP释放新魅力。西安被评为“全国十大正能量城市”,入选改革开放40年经济发展最成功40个城市。

六、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以“五通”倡议为引领,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实现了由“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城市”向“面向‘一带一路’开放的前沿城市”的华丽转身。建成国内最大且具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陆地港口——西安港,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高水平、常态化运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七,并获批第五航权,成为西北首个72小时过境免签城市。自贸区西安片区建立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24小时通关便利化。西安领事馆区加快建设,已有泰国、韩国、柬埔寨、马来西亚4个国家设立总领事馆,法国、德国、西班牙等26个国家设立签证中心。西安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大,与29个国家的34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36个国家的67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在四大洲18个国家设立了21个西安海外侨务工作联络点。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303.87亿元、实际利用外资63.54亿美元,分别是1987年的367倍和114倍。成功举办世界园艺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欧亚经济论坛等重大国际活动,世界文化旅游大会永久会址落户,陕鼓、陕汽、西电、爱菊、隆基股份、华山国际等一批“走出去”企业海外知名度日益提升。

七、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破解民生“九难”,居民消费实现从“吃穿用”等基本生活需求向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层次消费转变,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2018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8729元和13286元,分别是1957年的175倍和171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4平方米,基本实现居有其屋;全社会从业人员达62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长期保持在4.3%以下。高等院校从1949年的2所增加到2018年的81所,普通中学达456所,是1949年的10.4倍,市民平均受教育年限10.68年,比2000年增加1.45年。全市有各类医疗机构6645家、床位数7.77万张,分别是1949年的151倍和101倍。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9.8%、97.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际参合率达到99.4%,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市民人均期望寿命80.16岁,比1985年增加6.7岁。历经多轮扶贫特别是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发生率降至0.23%,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即将得到历史性解决。持续深入推进“平安西安”建设,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连续7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入选“2018年度中国全面小康特别贡献城市”。

李明远说,新定位带来新机遇,新使命开启新征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交汇期、黄金机遇期、任务叠加期。西安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树牢 “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逐梦前行,奋力谱写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谢谢李明远市长。下面请大家围绕今天新闻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介绍自己所在的新闻单位名称。

 

香港商报记者:

两位市长好,我是香港商报记者。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

谢谢记者朋友。西安作为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中,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做了一系列工作。我们按照“战略规划+行动计划+项目带动”的总体思路,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合作重点,进一步“强枢纽、扩门户、促流动”,大力发展“三个经济”,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是深化政策沟通,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机制。先后举办了3届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欧亚经济论坛、4届丝博会暨西洽会、6届丝绸之路经济带城市圆桌会、2届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峰会以及丝绸之路旅游部长会议等高端会议会展论坛活动。先后与杭州、福州、泉州、酒泉等城市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另外,西安作为中国正式获批的九大领事馆区之一,已有泰王国、韩国、柬埔寨、马来西亚等4个国家在西安设立总领事馆,还开设有26个国家的签证中心,大大方便了陕西及周边省份居民。

二是加强设施联通,“立体丝绸之路”基本形成。在构建立体丝绸之路方面,我们从陆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全面发力建设。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航空基地综合保税区、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一类陆路(铁路)对外开放口岸及肉类、粮食、整车、冰鲜水产品等进口指定口岸相继获批并正式运营。“西安港”获批国家和国际“双代码”,与14个沿海沿边港口、口岸达成合作关系。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了从2013年每月1列到2018年开行1235列的快速增长,重载率、货运量、实际开行量全国领先,运行干线目前已达13条,覆盖中亚和欧洲45个国家和地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对51个国家公民实施72小时过境免签,并获批第五航权,2018年旅客吞吐量达4460多万人次,全国机场排名第7位。目前,国内外航线已达346条,国际(地区)航线70条,国际(地区)通航点增至55个,全货运航线22条。

三是提升贸易畅通,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拓展。建立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项目库,大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与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海航现代物流集团分别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战略框架协议》。中俄丝路创新园建成使用,一批俄罗斯、乌克兰企业入园发展。陕鼓、陕汽等近20多家本地企业已相继走出国门,在哈萨克斯坦、伊朗、马来西亚等国家投资建厂或建立“海外仓”。西安爱菊集团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的项目已建成运行,隆基绿能公司马来西亚的项目已建成投产。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实施了“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商事制度改革和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制度,建设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了24小时通关便利化。

四是扩大资金融通,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先后举办了西安金博会、欧亚论坛金融合作峰会、2018全球创投峰会等国际金融交流大会。出台了鼓励创投机构落户的“创投十条”,成立全球丝路创投联盟。“通丝路”跨境电商人民币结算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出台了《支持西安金融商务区发展的实施细则》,成立了西安丝路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成功引进60多个金融机构落户金融商务区。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项目已经全面拉开。

五是促进民心相通,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深化。西安肩负着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的特殊使命。目前,西安已与29个国家的34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城市,与36个国家的67个城市缔结为国际友好交流城市,在四大洲18个国家设立了21个西安海外侨务工作联络点。先后举办了3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5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国际旅游城市大会等大型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为了促进人才交流与培养,西安还构建了“丝绸之路人才合作联盟”,出台了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的若干政策措施,西安国际人才市场与全球10大人才机构、13家海外留学人员社团签订了合作协议。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省决策部署,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做强做优“三个经济”,扎实推进年度行动计划,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力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谢谢!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请继续提问。

 

西安日报社记者:

您好,我是西安日报社记者。请问李市长,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人民群众幸福生活指数不断提升,请问李市长,西安今后在改善民生领域还有哪些举措?

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我们最应该去做的。多年来,西安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始终把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协调推进。去年全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达921.5亿元,增长9.7%。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稳定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我们将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强化各部门政策的协调性,主要是瞄准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增强职业技能培训,实施有针对性的项目和计划;加快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及时开展援企稳岗,着力激发微观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的活力;持续打造“双创”升级版,培育更多新产业新业态,孵化更多优质企业,创造更多元、更稳定的新就业岗位,实现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的同步提升。今年计划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4万人,职业技能培训4.8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二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子女上好学校,是老百姓对美好生活最基本的需求和向往。围绕持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全面提升公办学校办学质量,年内新组建市级“名校+”教育联合体40个以上,出台新一轮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启动实施新建、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175所(其中,新建86所、扩建89所),确保新增学位10.08万个。

三是大力推进健康西安建设。为全面提升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我们正在积极创建健康家庭、健康社区、健康村庄等8类“健康细胞”。总体来讲,我们的医疗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近期,我们持续开展综合医改,积极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健全完善紧密型医联体分工协作和双向转诊机制,拓展智慧医疗应用场景,搭建全市统一的预约挂号系统和支付平台,我们支持过水平三甲医院的建设,同时我们也要吸引优质的国际国内医疗资源能在西安落户,同时加快“15分钟便民医疗服务圈”,方便老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总之,我们要不断增加优质的医疗资源供给,让老百姓看病更加方便。

四是持续深化宜居城市建设。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打赢“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特别是在污染大气治理方面,要坚持铁腕治霾,系统推进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增绿,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柴油车污染治理和新能源车推广,强化“散乱污”和扬尘污染源分类整治,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区域联防联控,经过今年上半年努力,在全国168个城市里我们的空气质量退出了后20名,PM2.5没有增加。同时,在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整治成果的基础上,加大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农村污水处理力度,全面构建公共服务网络化体系,加快路网、管网、绿网、市政设施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形象品质。同时要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智慧治理、共享智慧生活,让市民生活更便捷、更舒适。

五是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西安”。针对重点行业领域,不断加大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严防严管严控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大力推进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扎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特别是在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打造全国最具安全感城市。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请继续提问。

 

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

主持人好,两位市长好,我是陕西广播电视台记者。2021年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将在西安开幕,作为赛事的主会场,西安筹备情况如何?目前各项目进展情况怎样?

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

2021年,西安将承办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这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党100周年时代背景下,举办的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体育盛会。全力以赴办好第十四届全运会,不仅是重大的国家任务,更是陕西和西安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将全面提升西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和城市管理水平,惠及人民群众健身健康,展示西安良好形象。目前,我市十四运各项筹备工作全面展开、加快推进、顺利有序。

一是运转机制逐步健全。西安市专门成立第十四届全运会西安市执委会,制定了细致周密的《工作方案》,同时成立了一办十部的工作架构,目前人员抽调工作、培训工作有序进行,其他工作目前也在积极推进。举全市之力,加快推进各项筹备工作已经是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国家体育总局、省筹委会也对市执委会各项筹备工作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为我市加快推进十四运各项筹备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二是场馆建设加快推进。西安奥体中心“一场两馆”(其中主体育场可容纳6万人,体育馆可容纳1.8万人,游泳跳水馆可容纳4千人)于2017年10月9日开工建设,目前主体结构均已封顶,将于2020年6月底交付使用。其他全运村配套项目、城市体育运动公园体育馆等改建项目按计划正在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完成改造工程总量的70%以上。西安市体育训练中心项目计划今年8月正式开工,2021年2月竣工。

三是全运惠民和备战训练扎实有效。结合全运会承办任务,大力实施全运惠民工程,建成了大明宫全民健身园区等24个全民健身示范工程,417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854个社区全民健路径工程、29个笼式足球场、40余个多功能运动场,全力打造“15分钟便民健身圈”。推动科学健身融入百姓生活,各区县围绕“一区县一品牌”要求,举办各类特色全民健身活动200余项(次),参与人数超过250万,充分展示了西安“全民健身、喜迎全运”的时代风采。同时,通过跨省引进、跨界选才、跨项共建等方式,共引进高级教练员13人(其中国家级教练员3人),运动员115人,积极做好备战训练,为全力完成十四运参赛任务打好基础。

四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围绕“办好全运会、当好东道主”目标,制定了《西安市第十四届全运会三年宣传工作方案》,在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晚报等市属主流媒体开设了“十四运”专题和宣传专栏。在全市广泛开展“迎全运、爱家乡、建西安”系列主题活动,动员全市各界力量积极参与“十四运”,大力营造人人“关心全运、支持全运、参与全运、奉献全运”的浓厚氛围。特别是今年以来,围绕打造赛事名城,先后举办了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亚洲摔跤锦标赛等有规模、有影响的体育赛事10余项,进一步提升了西安的城市影响力和美誉度。

五是配套建设实施顺利。全面开展“品质西安建设三年行动”,着力补齐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短板。目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连接、生态环境优化、千伏架空输电线路落地等工作已全面铺开。我们将切实加大工作力度,确保2021年6月前完成全部计划任务。

下一步,西安市委市政府将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省筹委会要求,加强与省筹委会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全力做好各项筹办工作,力争把“十四运”办成一届安全、节俭、绿色、精彩的盛会。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请继续提问。

 

中国新闻社记者:

您好,我是中国新闻社记者。目前西安正处于追赶超越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您认为西安当前应该抓住哪些机遇?

西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明远:

目前,西安确实处在非常重要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多发展机遇。有几点可能是比较独特的,或者说优势比较明显的。

一是国家加快中心城市建设的机遇。2018年初,国务院批复《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西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进一步提高了西安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我们抢抓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出台了《西安市贯彻落实“追赶超越”定位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行动方案》,着力建设“三中心二高地一枢纽”。最近,省委、省政府也明确提出,要出台支持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意见,培育大西安都市圈。我们将积极用好中省支持政策,高质量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构建大西安都市圈,全面提升大西安引领、辐射和带动能力,彰显关中平原城市群核心担当。

二是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区位交通连接东西、经济发展承东启西、文化交流东西互鉴的独特优势。西安过去是内陆城市,不沿海、不沿边,“一带一路”把我们推到向西开放的前沿阵地。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在西安探索建设“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我们将按照总体规划,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强化向西开放战略支点作用,进一步形成东西互动、南北协同、引领西北、服务全国的开发开放格局,为共建“一带一路”贡献西安力量。比如,“长安号”这两年超常规发展,就是西安向西开放优势的积极释放。

三是加速科技优势向发展优势转换的机遇。西安科教实力和创新能力居全国城市前列,发展潜力巨大。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国家将西安确定为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我们将统筹抓好两个“国字号”创新改革工程,推动全市迈入创新驱动快车道。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力度,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登陆科创板,不断激发创新活力。围绕扩大创新效益,健全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推广“一院一所”创新模式,提高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率。加速集聚创新要素,引进更多高端紧缺人才,打造更多重要研发基地、创新型企业总部,争取更多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落地,积极申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四是加力基础设施补短板的机遇。近年来,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中央高度重视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和稳定有效投资相关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西安将充分把握国家政策机遇,积极争取中省更大支持,加快交通、物流、能源、市政、生态环保、农业农村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水电气暖设施、棚户区、老旧小区等改造和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提升教育、养老、医疗、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这些是我们面临的机遇,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请继续提问。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两位市长好,我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西安作为千年古都和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文化产业和旅游是最好的城市名片,请问西安市是如何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

西安市副市长强晓安:

近年来,西安着眼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定位,深入推进文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文化+”战略,文化旅游产业呈现高速增长、高质量发展态势,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2018年,全市新增规上文化企业130家、总量达486家;接待海内外游客2.47亿人次、增长36.73%;旅游业总收入2554.8亿元、增长56.42%;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增速均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西安位列十大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城市第一位。

主要措施:

一是做实“丝路文化高地”战略定位。围绕打造“丝路文化高地”“对外交往中心”,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通过建机制、搭平台、创品牌三向发力,全市的文化交往“走出去、请进来”日益频繁。发起成立“丝路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丝路城市广播电视协作体”,依托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国际电影节等国家级平台开展系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国际艺术节、国际旅游博览会、中日文化交流、中韩石榴花之春、中法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旅游大会、西安国际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延展了国际人文交流的领域和渠道,提高了全市的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二是积极打造西安特色品牌。筹划实施了“西安年·最中国”等系列旅游活动,把中国传统文化、丝路文化、关中民俗文化等以旅游的形式进行了有机整合,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庆大品牌,已成为我市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新“IP”。大唐不夜城·现代唐人街、大雁塔文化休闲景区、城墙景区等接待人数,均创历史新高。

三是提升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书香之城,新建实体书店842家,积极开展“最美书店”“最具人气书店”评比活动,荣获2018“中国书店之都”称号。持续深化“厕所革命”,建成旅游厕所267座,荣获全国“厕所革命”综合推进先进单位。推进文化和旅游特色小镇建设,采取资金扶持、政策激励等形式,持续推进14个文创和旅游特色小镇发展。

四是加强文化旅游交流宣传。通过与喜马拉雅、携程、抖音等知名企业合作,向世界宣传推介西安文化旅游资源。举办了首届世界匠人大会、唐都长安1400年等系列活动,组织了“西安市文化代表团”赴美国堪萨斯参加国际龙舟节、西安演艺赴外交流演出、西安美术馆赴新西兰举办画展等对外交流活动,成功当选2019年度“东亚文化之都”。

五是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建设“中华文明精神标识地”为定位,对丰富的文物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抽象的文化符号,融入到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方方面面。完成了唐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汉长安城未央宫国家遗址公园、明城墙南门段等文化遗产展示项目,推动小雁塔、三学街、七贤庄等历史文化片区、街区改造,提升改造西安博物院、半坡博物馆及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同时,与“腾讯”等企业开展合作,利用数字媒体对文物藏品、博物馆、文化遗产做出全新解读,提升传统文化的传播性,实现了保护文物、文化旅游、改善民生的有机结合。谢谢!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任李彬:

谢谢李明远市长和强晓安副市长的解答,也谢谢记者朋友的提问,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答问环节就进行到这里。会后,我们将把发布实录等相关新闻素材放到公共邮箱内,供大家参考使用。最后,再次感谢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西安市领导和各位记者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再会!


编辑:思羽


 
 
文化艺术报客户端下载
 
视频
 
特别推荐
 
图片
 
网站简介|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联系我们| 招聘启事| 陕西不良信息举报|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版权所有:文化艺术报 联系:whysbbjb@126.com
电话:029-89370002 法律顾问:陕西许小平律师事务所律师 徐晓云 刘昕雨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ICP备16011134号-1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