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11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发布时间:   作者:梁飞燕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b79702ccbed17e960f67f3aa23f08744_img_264_363_333_253.png

秦雍城遗址

b79702ccbed17e960f67f3aa23f08744_img_166_595_172_169.png

石峁遗址石雕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开幕,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陕西11项考古发现成功入选,分别为:神木石峁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秦雍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法门寺遗址、唐大明宫遗址。
  据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此次公布的百年间一百项中国考古发现包含旧石器5项、新石器33项、夏商10项、两周15项、秦汉16项、三国至隋唐9项、宋辽金元9项、明清3项;地域涵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其中河南与陕西分别有14项和11项入选,河北、山东、湖北各有6项入选,山西有5项入选,北京、浙江、江西、湖南、甘肃各有4项入选。

石峁遗址: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
  位于陕西省神木市境内的石峁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部分构成,城内面积达400万平方米以上。石峁遗址是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中国所见规模最大的城址,被誉为21世纪中国最为重要的史前考古发现之一。它是人类早期文明的重要见证,彻底改变了人们对中国早期文明格局及发展高度的传统认识,对进一步了解东亚及东北亚地区早期国家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石峁的外城东门址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体量最庞大、结构最复杂、形制最规整的城门遗迹,被誉为“华夏第一门”。
  半坡遗址:开启中国首次大规模聚落考古实践
  半坡遗址发现于1953年春季。1954—1957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石兴邦先生主持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位置属于遗址的北部,发掘面积约10000平方米。半坡遗址主体遗存的文化性质属于仰韶文化早期的半坡类型,距今约7000年—6000年。半坡是中国境内首次采用聚落考古的先进理念大规模揭露的古代聚落遗址,在当时全国范围内树立了聚落考古的标杆,在世界考古领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958年,国家在半坡遗址上建起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成为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姜寨遗址:仰韶文化重大课题研究的典范
  姜寨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城区,是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一处以仰韶文化遗存半坡类型为主的史前聚落遗址,距今约6700年,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该遗址是我国第一次全面揭露聚落遗址,成为仰韶文化分期、仰韶文化聚落与社会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的典范。
  周原遗址:西周王朝的发祥地
  从70多年前开始,中国考古人就从理论论证和实地考察两方面开始了寻找先周都邑的漫长探索,陆续发现凤雏、召陈西周大型建筑基址,出土大量西周甲骨。近十年来,更采用“聚落结构调查方法”,初步建立了“周原遗址田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GIS系统”,动态地揭示了周原商周聚落“聚邑成都”的形成过程与性质。这些丰厚的考古成果揭示了西周文明的辉煌,也让学术界坚信周原就是西周王朝的发祥地。
  丰镐遗址:持续考古80多年成果丰硕
  1933年,前北平研究院史学会的徐旭生、苏秉琦等在沣河沿岸开展第一次考古调查,开启了丰镐遗址考古的序幕,至今历经80多年,取得一系列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仅以西周时期的遗存发现与研究成果而言,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初步确立丰镐遗址的区域分布范围,年代和性质;建立西周考古的分期断代标尺;确定先周文化与西周文化划分标准;发现大型宫殿基址与建筑区,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遗址,以井叔家族为代表的贵族墓地,多处青铜器窖藏等大批西周遗存,为全面掌握丰镐遗址地下遗存分布状况和聚落布局提供大量材料。
  秦雍城遗址:从文献记载到考古实证的探索
  根据文献记载,雍城郊外应当有一处延续时间700多年,历经秦的诸侯国、秦始皇至西汉晚期的国家祭祀场所。20世纪30年代,中国考古工作者就对雍城进行过调查,50年代进行了试掘工作,1973—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雍城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钻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历经29年,将线索逐渐拼对,终于在位于雍城西北郊外的雍山上首次发现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由外围环沟、坛、壝、场、道路、建筑、祭祀坑等各类遗迹组合而成的“畤”文化遗存,该遗址是与古文献记载吻合、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性质明确、持续时间最长,且功能结构趋于完整的国家大型“祭天台”。
  汉长安城遗址:65年考古汉长安城露“真容”
  汉长安城作为西汉和新莽的都城,是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1956年10月至今,经过65年考古探索,考古工作者基本搞清了汉长安城的平面形状和规模、城墙和城壕的结构、城门与城内大街的形制、城内外水系的分布,以及未央宫与长乐宫、桂宫、北宫的范围和布局、武库的位置和建筑配置、西北部手工业作坊的种类等。以南郊礼制建筑为代表,城郊的面貌也逐渐清晰起来。2014年,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被列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秦咸阳城遗址:为中国古代都城研究提供重要资料
  秦咸阳城遗址位于陕西咸阳窑店镇,是战国后期到秦朝的都城遗址。在秦始皇“法天”思想的规划理念中,帝都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成为汉长安城的基础,北区考古工作已开展逾60年,为中国古代都城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秦始皇陵:“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版图”
  秦始皇帝陵园又名“丽山园”,北依骊山,俯视渭水,是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规模最为宏大、埋葬最为丰富的一座大型陵园。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帝陵庞大陪葬体系的一部分,一号兵马俑坑于1974年发现,1979年建成保护大厅并对外开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在此后的考古发掘中,相继发现了二、三号兵马俑坑。此外,象征“军备库”的铠甲坑、象征为秦始皇灵魂提供娱乐服务的陪葬坑、为皇室提供饮食服务的陪葬坑,以及象征秦帝国中央政权三公九卿中廷尉官署的陪葬坑陆续被发现。
  法门寺遗址:盛唐气象扑面而来
  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在唐代就是皇家寺院和举世闻名的佛教圣地。据史书记载,唐高祖李渊赐名“法门寺”,先后有8位唐朝皇帝在此供奉过佛指舍利。上世纪80年代,法门寺佛塔半壁坍塌,考古工作中在修复清理过程中发现4枚佛指舍利(1枚灵骨、3枚影骨)。除佛骨外,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金银器121件,琉璃器20件,瓷器17件,珠宝等400件(颗),石质文物12件,漆木器及杂件19项,丝织品及衣物700多件,以及数万枚铜钱。佛教文化、宫廷文化、异域文化交织相融的盛唐气象扑面而来。
  唐大明宫遗址:考古为大遗址保护“撑腰”
  隋唐都城长安城开创了整齐划一、秩序均衡的棋盘型的都城模式,地处长安城东北的唐代三大宫城之一的大明宫,则是唐代使用时间最长的政治中心。大明宫遗址考古自1957年开始,历经60多年的勘探、发掘、保护和展示,积累大量考古资料基础,测定数千个定点定位数据,使大明宫得以整体保护下来,建成了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

编辑:慕瑜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