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东汉墓发现罕见刻铭铺地砖

发布时间:   作者:梁飞燕  来源: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

e924acefcc55a3379f15c38b78010eae_img_264_682_413_274.png

M4前堂地面残存有陶质生活日用明器30余件组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供图


文化艺术网-文化艺术报讯(全媒体记者 梁飞燕)8月9日,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获悉,为配合中源国际汽配港建设项目,2019年3月至5月,该院对此地发现的6座东汉砖券多室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取得了丰富的考古收获。此次出土陶、石、铜等质地文物140余件组,并发现刻铭铺地砖,为研究东汉时期墓葬营建、家族丛葬及随葬用器等丧礼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此次考古发掘的区域位于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街道贺韶北村东北塬地,地势较为平坦开阔。据考古人员介绍,这6座东汉墓葬大小形制基本相同,都是长斜坡墓道,墓道两侧壁有单重或双重台阶,墓室以砖砌“前堂后室”或带左、右侧室为主,整体平面似“十”字形,先在墓道尽头凿挖拱顶土洞,而后向里挖土洞室,最后再用条砖根据规划在内营建所需各室。
  现存的券顶和砖墙部分毁塌,可能因盗洞盗扰。墓葬内仅存少量残颅骨、肢骨或棺钉位于后室或侧室。除M1位于墓地最东北处外,其余墓葬均集中分布于墓地西北部,以墓葬方向不同可以分为三组。M1为“前堂后室”结构,由墓道、封门、甬道和墓室等部分组成。在前堂东、西两壁预设假室门,假室墓口内壁以“横砖侧立”砌筑有砖墙,以便需要时挖筑侧室。前堂墓顶西南角发现一椭圆形盗洞,在前堂东北部近地面及后室地面发现有大面积的草木灰迹和零星白灰层,在前堂填土及西南壁下残存有“五铢”铜钱及陶器残片等。推测墓主原应敛葬于后室,前堂主要用于放置随葬品。M4为“前堂后室”带东侧室结构,墓道东壁近墓口凿设一小龛,放置一陶壶。前堂地面残存有陶质生活日用明器30余件组,后室及东侧室填土清理有铜弩机与石握等。在前堂西北角发现颅骨一具及东侧室内残存有下肢骨,前堂、后室地面清理发现有草木灰迹,推测也为后室敛葬,前堂放随葬品。M5坐东朝西,带南侧室,前堂地面经清理残存有陶器、石握及玉剑彘等40余件组,随葬品摆放有序。
  M2、M3和M6坐西朝东。M2带北侧室,前堂填土及墓底残存有“五铢”铜钱、铜环及陶案、碟、耳杯等少量器物。在后室发现墓主股骨残骸及铁钉锈渣。M3带南、北两侧室,甬道顶中部有盗洞竖直向下穿透并进入墓室。随葬品有数件陶碟、铜环首刀(柄)、铜钱及骨饰等数件随葬品。其中南侧室出土一件灰陶朱书镇墓解除瓶,保存完整,倒置于地口朝东,瓶内淤土夹杂一块白色碎石,可能是瓶身朱书所谓“精石”。
  M6带南、北侧室,北侧室西北角有盗洞。在后室中部南北两侧发现朽木灰迹,应该是并列东西向放置木棺两副,棺底铺垫有白灰渣。前堂填土内有陶器残片,南侧室西南角残存陶罐一件。在揭露墓底铺地砖时,考古人员发现北侧室前端中部有3块红砖背刻铭文,南侧室中部偏北有8块红砖背刻铭文,铭文砖排列规律,有纪年及龙纹图案等。通过铭文可知,M6是东汉中早期墓葬,主体“前堂后室”结构营建或稍早,北侧室建造早于南侧室。
  根据墓葬形制、模型明器和陶动物组合及随葬品特征,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6座墓葬是东汉中早期家族丛葬墓地,虽遭盗扰破坏,但仍出土有陶、石、铜等质地文物140余件组。本次发掘最重要发现是在M6侧室11块刻铭铺地砖,砖背刻铭在汉墓发掘中比较少见,对于研究东汉晚期墓葬的葬制葬俗等具有重要意义。刻铭内容有“永元三年”“永元四年”“龙门伊阙”等文字及龙纹图案,字体隶、行、草书兼有。
  据介绍,龙纹图案在汉代多与升天观念相关,也有镇墓辟邪的作用。在以往发现的汉代墓葬中不论是墓壁中还是随葬器物中,经常会出现跟龙有关的纹饰或器物。此次发现的龙纹形象似腾飞捕猎状,身体呈细长弯曲的蛇形,嘴大张,整体造型简洁明快、生动活泼且动感十足。但因为是单体形象出现,并且未见仙官或墓主形象,且背刻铭砖,反铺于墓室底部,结合铭文内容来看,它的镇墓辟邪意义更重。

编辑:王俞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地址:西安市曲江新区登高路1388号陕西新华出版传媒大厦A座7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1120190004
陕公网安备 61011302001015号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029-63907152
文化艺术网网上有害信息举报 029-89370002
Copyright 2012-2019 文化艺术网
主管主办:陕西人民出版社
陕ICP备16011134号